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483节

  “没想到传的这么快。”

  任鸿隽笑道:“这是樱花国想要沾您的光呢?”

  “他们估计巴不得全世界都知道,李教授您去他们那里访问了。”

  李奇维闻言,觉得好笑。

  看来任鸿隽等人还不知道霍秀亭秒杀樱花国武士的事情。

  估计是被樱花国故意隐瞒下来了。

  这时,任鸿隽接着说道:

  “社长,今天来迎接的都是我们科学社的会员。”

  “如今科学社的社员数量已经到了50人。”

  “今天大家都来了。”

  李奇维看见这么多朝气蓬勃的华夏年轻人,心中非常开心。

  他笑着说道:“你们太客气了,不用这么兴师动众。”

  赵元任接着说道:“社长,这都是社员们自发过来的。”

  “他们仰慕社长您,说什么也要跟过来。”

  李奇维非常满意任鸿隽的成果。

  “这才短短的时间,科学社就能发展到这种规模。”

  “鸿隽、元任,你们很不错!”

  二人闻言大喜,和吃了蜜一样甜。

  李奇维又问道:“杏佛呢?”

  忽然,杨杏佛大声道:“社长,我在这里。”

  他带着竺可桢、周仁、胡明复三人上前。

  “社长,这三人都是我在美国留学时的同学。”

  “他们整天在我耳边唠叨要见您,今天可算把您给盼来了。”

  说罢,他就开始给李奇维简单介绍三人的情况。

  李奇维一边听,一边呵呵笑着,朝他们看去。

  他深邃的目光扫过三人,心中早已对三人了如指掌。

  他们都是华夏未来的科学栋梁。

  竺可桢也在看着李奇维。

  此刻他的内心宛如掀起了滔天巨浪。

  那是怎样的一双眼睛啊,仿佛包含了宇宙星空。

  星系旋转,时空变换!

  有无数真理在演化!

  竺可桢觉得自己的一切,都在那双眼睛下无所遁形。

  外界都传,李奇维教授最喜欢爱国进步青年。

  凡是他看好的人,都会不遗余力地提供帮助。

  现在的黄埔理工大学就有不少拿着奖学金的贫困子弟。

  他们有梦想,有毅力,一心为国。

  竺可桢甚至觉得,自己要是一个虚伪的人,恐怕在这道目光的注视下,就会不自觉崩溃了。

  这时,李奇维已经伸出了手。

  竺可桢连忙也伸出双手。

  “李教授,见到您我真是太开心了。”

  李奇维笑道:“刚刚听杏佛介绍,可桢你是农业气象学专业的。”

  竺可桢说道:“是的,李教授。”

  李奇维忽然接着问道:

  “我们华夏是农业大国,美国也是农业大国。”

  “但是论绝对值产量,美国的粮食产量是华夏的几十倍。”

  “你认为这种差异,与两个国家的气象有关系吗?”

  哗!

  谁都没想到,数学逼王胡明复竟然真的一语成谶了。

  李教授真的当众考校他们了。

  大家内心全都惊叹不已。

  “我靠,老胡的嘴简直和开过光一样。”

  “幸好幸好,现在是他们三人顶上去了。”

  “我们应该没事。”

  此刻周仁内心慌的一匹。

  众人中,他的成绩是最差的,这也跟他跳脱的性格分不开关系。

  “完了完了,这要是回答不上来,我还是直接跳黄浦江算了。”

  他已经决定下辈子要好好学习了。

  竺可桢闻言也是一惊。

  刚刚他们的玩笑竟然变成真的了。

  不过,他很快就镇定下来。

  我是学霸我怕什么。

  于是,他思考了一会后,开始沉稳地分析道:

  “美国.”

  竺可桢不愧是被导师挽留读博的天才。

  他的知识结构非常扎实,而且不是那种死读书的书呆子。

  他从美国的地理环境,推理出美国气象的特点。

  然后又和华夏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对比。

  同时,他还对粮食种类进行细分,讲解不同作物的不同情况。

  各种数据和理论信手拈来,听的周围人都是一愣一愣的。

  周仁欲哭无泪。

  “尼玛,原来你们一个个都在偷偷努力,只有我在傻乎乎吹牛逼。”

  很快,竺可桢回答完毕。

  李奇维听的非常认真。

  他主要就是想看看,这个时代的精英们,他们到底是什么水平。

  果然,历史书没有夸大。

  这些人都是真正的大佬。

  他从竺可桢的回答里,感受到了对方是下过苦功夫的。

  而且还能和华夏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一点非常难得。

  于是,他笑着说道:

  “不错,看来可桢你很用功。”

  竺可桢闻言,脸上瞬间就绽放出笑容。

  这一句比他学生期间获得的所有荣誉都要重要。

  要是哪天他去应聘大学教授职位,带上今天这句话就行了。

  这时,李奇维没有继续提问,而是看向众人。

  一张张或是年轻,或是成熟的脸庞上,写满了坚定和梦想。

  他朗声说道:

  “刚刚,我为什么要问竺可桢这个问题呢?”

  “因为农业是华夏的根本,而粮食更是百姓们的命根子。”

  “我个人是非常在意农业问题的。”

  “人只有吃饱了肚子才能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

  “科学家再伟大,也得一日三餐。”

  “你们都知道我是研究理论物理的。”

  “但是我也一直致力于理论的实践化,把理论变成可用的技术。”

  “华夏科学社的目的,不是仅仅宣传那些高大上的各种科学理论。”

  “更是要把科学和救国联系在一起。”

  “科学技术能给华夏带来怎样的帮助。”

  “以竺可桢为例,他是学习农业的,所以他要传播和提高粮食产量相关的科学。”

  “现在人工氨已经可以实现工业化的量产了。”

  “等到欧洲的战争结束后,我可以让哈伯教授访学华夏,讲解人工氨技术。”

  “可桢,你到时候可以联系国内农业方面的专家,争取早日把技术转化落地。”

  众人无不震动。

  他们感受到了一种磅礴的力量在苏醒。

  竺可桢郑重地点头。

  他的内心无比激动。

  李教授给的这个任务实在太重要了,他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压力,同时还有无尽的自豪。

  四万万华夏同胞的粮食,和自己的专业息息相关。

  这一刻,科学对于国家的作用,在他面前具化了。

首节上一节483/9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