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464节

  “他们三人今天来此,说是有要事想和老师您商量。”

  何育杰之所以愿意帮助三人,也是看中了他们华丽的履历。

  这足以说明三人都是理工科的精英。

  而这种精英,肯定是李校长愿意见到的。

  所以,他才会第一时间就带着三人无涯馆。

  听完何育杰的介绍后,李奇维内心微微动容。

  因为他的脑海里已经开始浮现三人的信息了。

  这说明,他们并不是什么无名之辈。

  这也让李奇维对他们的来意产生了兴趣。

  这时,任鸿隽三人也开始仔细观察李奇维,这个在亚洲如神灵一般的男人。

  对方的名字就是一个传奇。

  他的光辉事迹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他的科学成就让所有人膜拜,他的头衔多到数不清。

  然而,何育杰告诉他们,李教授最喜欢别人称呼他为校长。

  他们三人到现在也不敢置信,竟然这么容易就能见到传说中的李校长。

  以对方此时的身份和地位,他们三个即便是美国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也就和普通人一样。

  不成物理学家,连看到李校长背影的资格都没有。

  因此,三人非常激动,知道这次的机会是多么难得。

  任鸿隽最先开口说道:“校长,见到您真是太让我们激动了。”

  “您那么高高在上,没想到会愿意见我们三个无名之辈。”

  李奇维大概知道了三人的信息,笑着说道:

  “我是华夏的科学家,自然要关心华夏学生的成长。”

  “你们都是华夏留学欧美的精英,将来都是要报效祖国的。”

  “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来找我。”

  任鸿隽三人脸上大喜。

  李校长果然和大家说的那样,心系祖国。

  赵元任接着说道:

  “校长,我在美国留学期间,听到周围很多学生依然在谈论1910年,您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演讲。”

  “那场演讲的内容真是太精彩了。”

  “我每次想到自己没有在现场,都懊恼不已。”

  李奇维呵呵一笑,这个马屁他很喜欢。

  他又看向杨杏佛,对方也笑着说道:

  “校长,您写的《虫子》,我读了不下十遍。”

  “那真是超越时代的科幻作品。”

  “它对于科学的普及和传播作用,简直比成千上万张报纸杂志都有用。”

  李奇维微笑着看向三人,这样的赞美他已经听了无数遍。

  他伸手虚按,随意地说道:

  “来,都坐下说话吧,有什么事慢慢聊。”

  “正阳,你去上茶。”

  很快,三人落座完毕,王正阳上完茶后,便出去把门带上。

  一口茶的功夫后,任鸿隽作为三人的老大哥,他说道:

  “校长,我和元任、杏佛此次前来,是有一件事需要您的帮助。”

  李奇维喝了一口茶,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任鸿隽道:

  “我和元任、杏佛是在康奈尔大学留学期间认识的。”

  “见识了美国的繁华之后,我们越发感觉到科学技术的力量。”

  “美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甚至都是第二梯队的国家,但是它们的实力太强大了。”

  “我们参观了汽车生产流水线、铁路建造、化学原料生产工艺等等。”

  “从中深深地发现国内和美国的差距。”

  “而这些差距都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差距造成的。”

  “因此,我们三人去年在美国,创办了一个名为《科学》的杂志社。”

  “为的就是在国内传播科学知识。”

  “把国外的科学文章或者案例,翻译后拿到国内刊印发表。”

  “这一点,和校长您创建的《科学周刊》很像。”

  “《科学》杂志社的宗旨就是:提倡科学、鼓吹实业、审定名词、传播知识。”

  “在今年的1月份,首期《科学》月刊在上海出版了,并且取得了小范围的轰动。”

  “但是,很快我们就发现,仅仅一本杂志并不能实现这个目标。”

  “当然,说这句话并没有诋毁校长您的意思。”

  李奇维摆摆手,表示不在意。

  任鸿隽继续说道:

  “因此,我和元任、杏佛商议,想要将《科学》杂志社改组为华夏科学社。”

  “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会社。”

  “这样就能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参与其中,大大增强我们的力量。”

  “一个人的专业知识有限。”

  “很多重要但偏门的领域,我们三人也力有未逮。”

  “只有集合众人之力,才能全面地传播所有科学领域的知识,提高华夏的科学水平。”

  哗!

  听完任鸿隽三人所做的工作后,何育杰神色震动。

  “这三个年轻人好大的魄力啊!”

  一片爱国之心,让人肃然起敬。

  任鸿隽三人都是留学美国名牌大学的精英。

  本来他们今年毕业回国后,肯定会立刻受到国内的重用。

  升官发财,通通不在话下。

  然而现在他们为了国内的科学事业,宁愿放弃大好的前途,也要做科普工作。

  何育杰是教育领域的资深人士。

  他很清楚现在在国内做科学科普,是一件投入和回报严重不成正比的事。

  别说几人能赚钱养家了,恐怕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

  除了对国家真正的热爱,没有人会愿意做这种事。

  因此,何育杰很佩服任鸿隽三人,并且向他们暗中竖起大拇指,三人连忙报以微笑。

  接着,何育杰朝着李奇维看去,他知道老师一定也会喜欢三人。

  只不过他并未从后者的脸上看到特别惊喜的情绪。

  李奇维眉头微皱,好似在沉思,眼神中莫名的情绪。

  何育杰心里一咯噔。

  “糟糕,老师不会是觉得他们在异想天开吧。”

  毕竟理想虽然美好,却要立足现实,否则就是空中楼阁,难以为继。

第360章 我先投十万大洋,你们给我放心大胆地干!

  当李奇维听完任鸿隽的故事后,他在脑海里已经对华夏科学社有了很深的了解。

  真实历史上,由任鸿隽、赵元任、杨杏佛三人带头,9位留学生共同商议,建立了科学社。

  并且选举老大哥任鸿隽为社长。

  一方面他的年龄最大,另一方面他还是美国名校的理工科硕士。

  在那个年代,他的资历是绝对能够服众的。

  毕竟他们要建立的是传播科学的社团,因此社长自身的硬实力非常重要,不能让外行来当。

  华夏科学社刚成立时,只有9位创始人社员。

  旗下创建了《科学》、《科学画报》、《科学译丛》等专业科普刊物。

  后来随着任鸿隽等人不断运营,科学社逐渐有了名气。

  到了1917年,社团人数增加到了35人。

  他们主要来自科学、教育、工程、医学等专业技术极强的领域。

  这些专业人士的加入,让科学社的实力爆发式增强。

  先后在华夏各地建造了图书馆和研究所,并在全国各省设立有分社,而总部则定址在上海。

  就这样,华夏科学社在那段特殊的时期,以近代华夏历史上第一个民间综合性科学团体的身份,取代了国家科学院的作用。

  到了1949年,华夏科学社的社员已经激增到了3700多人。

  从更高的层面来看,华夏科学社为华夏的科学体制化开创了先河。

  自此以后,华夏物理学会、华夏化学会、华夏地质学会、华夏气象学会等科学学会应运而生。

  它们共同在一起,组成了华夏的科学最高机构,保留了动乱时期的科学火种。

  1959年,华夏科学社完成了历史使命,被解散。

  李奇维接受完脑海中的信息后,不胜唏嘘。

  这是一段华夏科学进步人士的波澜壮阔的历史。

首节上一节464/9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