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442节

  至于远在美国的盛景然,有了无线电后,李奇维也不担心。

  而且有洪门在背后,布鲁斯集团不敢说固若金汤,至少不会遇到太大的麻烦。

  李奇维从来不担心洪门会独吞自己的财产。

  不提他和司徒大佬的关系,洪门本身就是以“义”立本,这种事他们肯定是不会做的。

  况且,李奇维才是公司的核心,没了他,公司不出几年,就没什么竞争力了。

  事情虽然千头万绪,但好在都走上正轨了。

  李奇维只要把握住大方向即可,他不用凡事亲力亲为。

  于是,他终于可以腾出手,把重心放在教育和科研上了。

  这两部分,才是真正的根基所在,也是李奇维亲自掌控的。

  钱五师负责的原子研究所已经竣工。

  从国外购买的实验器材,也在陆续运来。

  原子研究所暂时没有放在科学之城,因为这里面有一些机密的内容。

  李奇维让钱五师担任研究所的所长,尽快把研究所运转起来,开启婆罗洲本土的研究工作。

  而他自己,则开始考虑婆罗洲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到时候推广到华夏。

  李奇维虽然在婆罗洲自成一体,但是他很清楚,盘古计划离不开华夏的帮助。

  那几十万高等教育人才,必须从华夏补充。

  而且他最终的目的,也是让华夏科学强盛起来,不敢说超越欧洲,至少不能差的太远。

  所有,他身在婆罗洲,心却在华夏。

  凡是能提高教育科技水平的东西,他都会考虑到华夏。

  为此,李奇维叫来了何育杰、夏元、徐启泰三人。

  他刚回婆罗洲时,看到前来迎接的三人变得成熟稳重后,心中非常感慨。

  一转眼,当初被他虐的要死要活的三个小年轻,现在已经成长为大人物了。

  毫不夸张地讲,何育杰三人现在就是亚洲教育界的权威。

  经常被樱花国、印度等国邀请去分享教学经验。

  至于华夏,他们几乎每个月都回去一次。

  不过,他们三人在李奇维面前,永远执弟子之礼。

  谈到研究生问题,李奇维说道:

  “按照欧洲的教育体系,研究生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一般而言,博士的培养时间比硕士更长,毕业标准也更高。”

  “不同资质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培养体系。”

  “我准备直接引进这种方式。”

  “但是有一个地方需要调整,那就是时间。”

  “欧美的大部分大学,对于学时都没有固定要求。”

  “学生的论文什么时候通过,那就什么时候毕业。”

  “但是目前婆罗洲,还有华夏,是达不到这种标准的。”

  “我们的基础太弱了。”

  “所以,我规定一个标准时间,硕士三年,博士五年,优秀者可提前。”

  “规定时间内,达不到毕业标准的,由指导教授负责沟通。”

  “要么选择退学,要么选择继续延期。”

  何育杰和夏元边听边在本上记录,徐启泰负责的职业学校,目前到没必要开始研究院。

  “老师,那研究生导师的资格问题怎么处理,哪些人可以当研究生的导师。”

  李奇维想了想,“暂时先由我、钱五师他们四个兼任,具体的标准我来制定。”

  “他们经历过博士的培养过程,有丰富的经验。”

  这也是不得已为之,华夏目前根本没有合适的人选。

  接着,几人又讨论了其它的细节问题。

  就在李奇维在婆罗洲猥琐发育,大搞建设时,世界局势也开始风云变幻起来。

  英法德俄奥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连带着很多小国也被迫陷入泥潭之中。

  终于,历史的拐点到来了。

  萨拉热窝事件瞬间震惊了全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与此同时,一则求援消息传到了李奇维手中。

第350章 李奇维出手!《告全世界科学家书》!举世震动!

  欧洲突然爆发的战争,让全世界都震惊了。

  各国军事评论家都在报纸上预测这次战争的影响。

  有乐观的,认为很快就能结束,最多在西欧和东欧局部爆发冲突。

  也有悲观的,认为这会是一场持久战。

  然而,只有李奇维知道,这场战争会给世界带来多么大的影响。

  真实历史上,一战的参战国家达到了33个,分成同盟国和协约国两个阵营。

  虽然主要战争在欧洲,但是对于全世界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哪怕是婆罗洲这里也不例外,只不过影响很小而已。

  李奇维也让李伯开提高警惕,防止有人浑水摸鱼。

  这一刻,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欧洲。

  战争影响的不仅仅是普通人,任何人都不能避免,哪怕是科学家。

  1914年8月1日,德国,某俘虏营内。

  爱丁顿没有了往日的绅士风度,衣服脏兮兮,头发也乱糟糟的。

  此刻,他正在大声地抗议着:

  “我不是间谍,我是英国的天文学家。”

  “我是要去克里米亚半岛验证广义相对论的!”

  “你们这是强盗行径!是在践踏科学!”

  “战争不应该裹挟平民!”

  “我要申请保护!”

  然而守卫的德国士兵丝毫未动,仿佛完全没有听见他的声音。

  爱丁顿也是倒霉。

  他带着一行人,7月底从英国出发,准备前往俄国的克里米亚地区。

  他已经提前算好了最佳的观测地点。

  并且整个观测过程,被他分了两组,就是确保消除误差。

  因此实验组的人数就稍微多了点,一共十几个人。

  途径德国时,他想着反正时间足够,于是就去见了一些朋友。

  结果就悲剧了。

  战争毫无预兆地爆发了。

  英德直接宣战,双方瞬间成为了敌对国。

  爱丁顿被当成间谍给逮捕起来了。

  德国军方很快也查清楚了他的身份,于是没有对他采取什么暴力措施。

  只是把他们一行人关在俘虏营里,说不定哪天就能派上用场。

  这座俘虏营主要就是用来关押平民的,所以安保力量不是特别强。

  军方认为这群科学家都是弱鸡,随便派几个士兵就能看住了。

  爱丁顿自知抗议无效,他重重地锤了下铁栅栏,表达心中的愤怒。

  接着,他就坐了下来,保存体力,他知道事情肯定会有转机。

  这时,一个年轻人上前问道:“爱丁顿教授,你说德国人会放过我们吗?”

  爱丁顿看着年轻人,心情顿时好了点,他挤出一丝微笑。

  “查德威克,不要担心,我的队伍中有一人当时外出,没有被抓住。”

  “他一定会想办法暴露这件事情的。”

  “你的导师卢瑟福教授很快也能知道你的情况。”

  年轻人正是查德威克,他还是被捕了,只不过这次他不再孤单,而是和爱丁顿为伴。

  “哦,那太好了,在这里我根本没有办法做实验。”

  爱丁顿露出一丝笑容,年轻人的乐观是最能带给人力量的。

  查德威克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如此淡定,而且还想着做实验,这让爱丁顿很佩服。

  此子将来必成大器!

  而他自己的心则有点乱了。

  主要是这次实验实在太重要了,关系到广义相对论的验证问题。

  那可是震惊世界的成果。

  爱丁顿怎么能不急。

  最佳的实验观测时间是在8月21日,也就是说还剩下20天的时间了。

  他必须在18天之内赶到克里米亚,还要留下2天时间,去安装仪器并调整角度和方位。

  万一中途再有个什么意外,那就全完了。

  爱丁顿心中虽然很焦急,但他毕竟是主心骨,需要打起精神。

  “嗯,放心吧,德国人不可能丧心病狂到对无辜的科学家动手。”

首节上一节442/9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