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劳厄一样,一飞冲天。
于是乎,李奇维从美国回来后,能明显感受到欧洲物理学界正发生巨大改变。
《自然》期刊都已经忙不过来了。
这反而给了不少其他次一级期刊机会,很多档次不够的论文都被分流出去了。
李奇维看着大幕拉开,心中非常自豪。
这一切都得益于他的出现,没有他,物理学界依然是小众圈子的自娱自乐。
而且交流也不会像现在这样频繁。
从12月15日开始,英国的各个大学都开始陆续放假了。
英国大学的假期和后世华夏不同。
本科生和研究生一年中有三个假期。
分别是12月-1月的寒假、3月-4月的春假、6月-9月的暑假。
当然这不是国家统一的,每所大学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定制自己的假期时间。
而伦敦国王学院的寒假时间是从12月15日到1月20日。
李奇维虽然霸道无比,但他没有像后世某些导师一样,把学生当牛马压榨。
明明一个月的假期,硬生生压缩到7天,还美其名曰为你好。
“回家有什么好的,哪有在实验室工作舒服。”
相反,他给足了玻尔等人的假期,而且每人还赠送一个诺奖课题。
有时候,李奇维都在想,自己应该是全天下最好的导师了吧。
所以他也给自己好好放了一个假期,不再处理学校的各种事务。
虽然他现在不能回家,但是有了自己的无线电报后,和家人的交流就太方便了。
几乎每隔10多天,王路遥都会给李奇维发电报。
一方面询问他过的好不好,然后给他写几个孩子的各种趣事。
李奇维是1908年12月30日离开华夏的,到现在正好有两年了。
自己的四个孩子们也都慢慢长大了。
长子李承道和次子李承德,今年4岁了。
两个小家伙长得虎头虎脑,调皮捣蛋,不知道被王路遥打了多少次。
三子李承仁和长女李夭夭,今年2岁了。
如今已经可以自己随便乱跑了。
王路遥和香岚也终于可以从带孩子的劳累中解放出来,至少不用天天抱孩子了。
看着字里行间浓浓的爱意,李奇维嘴角露出了微笑,心里充满了同样的想念。
他现在恨不得能立刻坐飞机回去,当然他也只能想想了,这个时候的飞机,他可不敢坐。
另外,王路遥还特意在电报中,告诫李奇维在外面不要偷吃,否则回去后要他好看。
李奇维高呼冤枉。
他自从到了英国以来,一直都在忙着工作,哪有时间想那些。
当然,该看的时候还是可以看看的。
此外,还有胡喜忠每月一次的工作汇报。
这个沉稳的山河集团总经理,终于实现了他的五年之约。
如今的山河集团已经逐渐开始盈利了。
虽然利润很少,但至少证明了集团的发展道路是不错的。
要不是李奇维投入了大量资金去研发核心科技,集团的财务数据还会更好看。
不过那也有坏处,如今山河集团已经全部搬到了婆罗洲的沙捞越。
作为纳税大户,沙捞越王查尔斯可是死死盯着山河集团。
带动的就业人数,纳税指标,私下的孝敬等等,这些都是少不了的。
要是集团的财务太好,保不齐查尔斯要动什么歪心思。
不过李奇维现在加入了洪门,等到时机合适,完全可以从洪门调人去沙捞越。
到时候谁惹谁还不一定呢,不过这些都是以后需要考虑的了。
暂时李奇维给山河集团的目标就是沉心研发,尤其是离心机、各种化学设备等等。
他不求胡喜忠要做出多大的突破,只要慢慢积蓄力量即可。
他又把自己在美国的布局告诉了胡喜忠,让对方从国内抽调实业人才去辅助盛景然。
二者互相配合,加强业务之间的联系。
最后就是何育杰等人的教育事业。
这一块,李奇维倒是很放心。
毕竟搞教育是对所有人有利的,遇到的阻力很小,按部就班去干就可以了。
而且经过了这些年的锻炼,何育杰三人已经可以独挡一面了。
至于第二批星火成员也在快速成长,要不了多久,华夏大地的科学种子就会生根发芽了。
未来李奇维至少需要好几万,相当于后世本科学历的人才,为他的原子弹大业出力。
这些都已经不再遥远了。
国内的事情处理完毕后,李奇维又把心思放在了接下来的物理学发展上。
玻尔在放假回丹麦之前,特意找李奇维谈论了两个小时。
内容主要都是关于他的论文。
李奇维早在一年前就对玻尔说出了行星模型的问题,玻尔已经研究的非常深入了。
如今的他只差最后一环,就能完成论文,但有一个问题他始终想不明白,无法自圆其说。
李奇维当然知道那是什么,不过他没有点破。
他对玻尔指点的已经够多了,但过犹不及的道理他还是懂的。
本来玻尔想假期留在国王学院继续研究课题的,李奇维却不允许,强制要求他回家好好休息放松。
玻尔想了想,自己也好久没见父母和女朋友了,于是就不再坚持,回家去了。
而玻尔这一回,注定就要开启属于他的开挂人生了。
李奇维也将在接下来的大世中,以玻尔导师的身份,庇护着玻尔,解决量子论的关键问题。
这一对传奇师徒,将把旧量子论推上巅峰,为量子力学的到来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于此同时,李奇维也会发表广义相对论,朝物理学之神的目标高歌猛进。
第270章 行星模型的缺陷!玻尔理论的困难!
1910年12月25日晚,丹麦哥本哈根。
就在物理学界因为第二届布鲁斯会议而疯狂时,玻尔早已经顺利地回到了家乡。
住在几千平的郊区豪华庄园内,玻尔的父母准备了丰盛的圣诞晚宴。
漂亮的女仆不停地穿梭其间,让玻尔无需动手,就能得到一切。
但是玻尔却兴致不高,只是漫不经心地随便吃点,明显是有心事。
父亲克里斯丁大概知道儿子在想什么,于是笑着说道:“玻尔,吃饱饭才能有力气思考。”
“我作为生理学教授,对于世界的研究比不上你;但是对于人的研究,我一定比你深入。”
“再伟大的物理学家,饿着肚子也思考不出物理难题。”
玻尔听完会心一笑,“谢谢你,父亲。”
“我只是最近有一点压力。”
“没事的,你们不用管我。”
克里斯丁问道:“哦?是布鲁斯教授给了你什么难题吗?”
“最近你们国王学院可是频繁上报纸啊。”
“我甚至还能经常看到你的名字。”
“或许这给你带来了困扰?”
玻尔闻言没有说话,而是安静地吃着东西。
心里则想着这一年半以来的求学经历。
在布鲁斯教授的七个博士生中,自己无疑是对方最看重的一个。
哪怕是钱五师等导师的华夏同乡也比不上。
导师不仅让他作为第一届布鲁斯会议的记录员,而且美国之行也带上了他。
这两个机会都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机遇。
然而自己却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
在实验室内,众人都知道他是布鲁斯教授的亲传大弟子,经常有什么系内会议,都让玻尔主持。
大家对于这种安排也觉得理所应当。
因为玻尔确实是最聪明的学生,脑子非常灵活,经常能给出非常超前的想法。
就比如索迪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解释。
系里的人都知道,玻尔以前曾经谈过相关的内容。
不过由于他的课题是原子结构,所以就没有花费精力去深入研究。
痛惜一个巨大的成果。
但玻尔毫不在意。
可是随着钱五师,小布拉格等年轻一代崛起后,玻尔感受到了一丝压力。
虽然自己被大家戏称为“最聪明的博士生”,但是物理学是讲究成果的。
再聪明,没有拿得出手的论文也没用。
至于像《自然》子刊那些普通论文,玻尔从来没有考虑过。
那种就算发100篇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