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224节

  当他们知道哈伯发表的论文成果后,震惊过后就是无尽的喜悦。

  拉姆齐兴奋地说道:“哈伯的这个成果,足以载入史册了。”

  “瑞典诺贝尔委员会,肯定已经为他预定了化学诺奖了。”

  “他也会像布鲁斯一样,成为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

  “甚至,比布鲁斯还要出名,毕竟他的成果是与无数普通人息息相关的。”

  第一届化学诺奖得主范托夫笑道:“真是大西洋后浪推前浪啊,现在的年轻人不得了啊。”

  “哈伯这小伙子今年才41岁吧。”

  “如此年轻就能取得震惊世界的成功,他的未来不可限量。”

  第三届化学诺奖得主阿伦尼乌斯接着说道:“这下我们的会议终于可以高调的召开了。”

  “让那帮物理佬看看,我们化学家可不是他们的附庸。”

  “相对论再厉害,也变不出粮食。”

  几位化学大佬哈哈大笑,显得非常开心。

  随着时间推移,哈伯实现人工合成氨的消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很快传遍了全世界。

  无数人都疯狂了。

  “哦,我的上帝,这是一项堪比无线电的发明。不,甚至它比无线电还要重要。”

  “人类没有无线电,只不过是交流麻烦一点;但若没有人工合成氨,则人类永远会被粮食束缚。”

  “仅凭这项成果,哈伯就是当世最伟大的科学家。”

  “现在的世界太疯狂了,刚刚布鲁斯会议才结束,物理学搞个大新闻,化学就搞了个更大的新闻。”

  “这些科学家们一个个太厉害了,什么时候我也能发表这样伟大的成果。”

  “.”

  无数人议论纷纷。

  甚至有不少看不惯李奇维的人,此时都跳出来冷嘲热讽了。

  “布鲁斯李这下还狂吗?他的相对论和量子论,连给哈伯提鞋都不配!”

  “物理学家们是最高调的,仿佛全世界的自然科学只有物理一样,根本看不起其它学科,这下被打脸了。”

  “我看这第一届布鲁斯会议快要成为笑话了,还说什么决定物理和人类的未来,哗众取宠而已。”

  “现代物理学就是布鲁斯李的骗局,他是清国专门派来,阻碍我们欧洲科学进步的。”

  “化学第一!”

  “.”

  突然出现的反对声音,让所有物理学家们猝不及防。

  他们啥也没干,就躺着中枪了。

  但不管怎么说,这一次物理学确实被化学压了一头。

  哈伯的人工合成氨的潜力实在是太大了,意义也太过于重要了。

  与之相比,放射性能治疗癌症,都算是小成果了。

  而目前现代物理学的内容,并不能对人类社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舆论是很现实的。

  之前李奇维出尽风头,频频亮相,因为他年轻有才华。

  普通人虽然不知道他的理论到底是什么,但在一旁喊牛逼666就行了。

  他们感兴趣的是李奇维这个天才,而不是天才的理论和成果。

  天才是所有人都喜闻乐见的。

  然而如今,当跟所有人都有关系的合成氨面世后,天才也就不重要了。

  毕竟再大的事都没有填饱肚子重要。

  虽然英国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但要说能消灭饥饿,无限供应食物,那还是天方夜谭。

  更不用提此时的清国、非洲等地方了。

  人类从诞生以来,就一直为食物发愁。

  所谓的王朝更迭,说到底还是食物。

  人都活不下去了,还管你什么皇帝老儿。

  哈伯的成果,要是被宣传到清国内,那读书人能把他捧为圣人。

  孔圣人教化万民的思想,哈圣人填饱百姓的肚子。

  欧洲也不例外。

  那些借此贬低嘲讽李奇维的人,虽然知道这不会对他产生什么影响,但能恶心一下,他们也很满足。

  李奇维作为清国人,来到欧洲的地盘,之所以没有频繁受到种族歧视,是因为他接触的都是高端人士。

  有些东西是上层人灌输给下层人的,为的是方便控制下层人。

  李奇维面对这些诋毁,毫不在意。

  他心如磐石,波澜不惊,静静等待事情的发展。

  普朗克写信宽慰李奇维不要冲动,要保持低调。

  卢瑟福甚至亲自过来,和李奇维疯狂吐槽。

  至于克里斯、钱五师等人就没有那么多束缚了,直接对喷,堪称李奇维的嘴替。

  “你牛逼,你怎么不去发明一个人工合成黄金啊。”

  “拿着别人的成果,去嘲讽另外一个人,也只有小人才做的出,不知道的,还以为人工合成氨是发明的。”

  “喷子们恐怕还不知道吧,布鲁斯教授和哈伯教授私交关系很好。”

  “哈伯教授不应该公开这个发明的,因为以后会养活太多这样的垃圾。”

  双方爆发一场你来我往的口水战。

  李奇维看到后莞尔一笑,自己这几个博士生是招对了,非常有用。

  就在喷子们准备再蓄力一击,将李奇维彻底拉下神坛时,一段采访让他们瞬间破防了。

  李奇维的名字也再一次被推上舆论的顶峰。

  所有人内心只有一个感受:这他娘还有天理吗?布鲁斯连化学都那么牛逼。

  1909年12月22日,哈伯接受了德国知名报社的采访。

  当采访人员问道:“哈伯教授,请问您在研发人工合成氨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题,您又是如何克服的呢?”

  哈伯听完这个问题后,脸上露出微笑的表情,他的思绪又回到了几年前,然后这样回答道:

  “人工合成氨其实不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早在一百多年前,化学家就已经开始研究了。”

  “但是当时的化学体系还不成熟,化学家们只能凭借经验去试,这种方法效率低且耗时长。”

  “随着化学不断地发展,我们已经知道合成氨所需要的条件。”

  “其中最重要的三个条件就是:温度、压力、催化剂。”

  “这三个条件相辅相成,可能一种催化剂下,这个温度和压力是最好的,换一种催化剂,所需的温度和压力就变了。”

  “我带领团队,进行了6000多次试验,验证了2000多种配方,终于找到了最佳的合成条件。”

  “那就是在600°的高温、200个大气压、以金属锇作为催化剂的条件下,成功实现人工合成氨。”

  “但是它却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转化率太低了,只有8%左右,根本无法应用于大规模的生产。”

  采访人员很配合地问道:“那哈伯教授您是怎么解决的呢?”

  哈伯感慨地回忆道:“这一切都需要感谢一个人。”

  “他就是布鲁斯李教授。”

  “没错,就是得过第一届物理诺奖的布鲁斯李教授。”

  “没有和他深入交流过的人,永远无法体会他天才到了何种程度。”

  “1901年的布鲁塞尔青年学者会议,是我这一生最重要的会议。”

  “正是在那场会议上,我和布鲁斯教授有了第一次交谈。”

  “说实话,一开始,我真没想到,布鲁斯教授一个物理学家,竟然还懂化学。”

  “我们聊天的话题就是关于合成氨的。”

  “那个时候的布鲁斯教授,就已经知道催化剂和温度压力的重要性,这让我大为惊叹。”

  “当时我就在想,若是布鲁斯教授转而学习化学,那他一定也能取得同样的成就。”

  “催化剂的问题,正是在他的帮助下,我才解决的。”

  这时,采访小姑娘瞪大眼睛,呆萌地问道:“真的吗?我不信。”

  哈伯笑着看向这个有点傻的小姑娘,心想你是怎么当上访谈人员的。

  “那次交谈,布鲁斯教授给我留下了深刻影响,我们的友谊也在那时候建立。”

  “后来他选择回国后,我们的联系依然没有断。”

  “我曾好多次写信给他,向他请教合成氨的问题。”

  “当我问到还有没有什么催化剂能代替锇的时候,布鲁斯教授让我试试铁作为催化剂。”

  “因为他说那时他在研究原子结构,发现铁这种元素很有特色,不妨可以试一下。”

  “说实话,我听到后很震惊。”

  “因为铁这种元素太常见了,很难把它和催化剂联系在一起。”

  “后来,我们经过了上百次的测试,最终选定了含有铅镁促进剂的铁催化剂。”

  “没想到实验大获成功,转化率从8%直接提高到了90%。”

  “这简直不可思议。”

  “就算说布鲁斯教授是人工合成氨的第一功臣也不为过。”

  “我当即表示,论文的发表一定要带上布鲁斯教授的名字。”

  “但是布鲁斯教授写信告诉我,千万不要那么做。”

  “他说:就算没有我,你们最终也能找到合适的催化剂。你们几千个日夜的努力,才是成功的关键。”

  “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我的内心就像被重锤砸了一下,整个人浑身颤抖。”

  “布鲁斯教授的高尚品质,让我自惭形秽。”

  “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他还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导师。”

首节上一节224/9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