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和1912年物理诺奖:发明用于控制灯塔和浮标中气体蓄积器的自动调节阀,有相似之处。
属于极少的诺奖颁发给应用类成果,而不是突破性的理论或现象。
至于这个成果,到底值不值得诺奖,只能各抒己见了。
在场的人和李奇维一一打过招呼后,便展开友好的学术交流。
期间,看着爱因斯坦和李奇维在那谈笑风生,克莱纳教授心情复杂。
曾经,他是很不看好爱因斯坦的,认为这个学生固执死板,不知变通。
没想到,这才几年时间,对方就成长到了这种程度。
甚至和布鲁斯称兄道弟,平等而交。
完全不是外界传的那样,爱因斯坦蹭了布鲁斯的光。
爱因斯坦是完全凭借自己的实力,发表了多篇重磅论文。
甚至他马上就要变成教授,而不是副教授了。
这一次的物理学会议,爱因斯坦应该肯定会收到邀请了。
克莱纳心里五味杂陈,他自己能不能收到邀请还不敢确定呢,不过,他也不好意思直接问。
然而韦伯就不一样了,这位大佬心直口快,没啥藏着掖着的。
“布鲁斯教授,这一次的物理学会议,我们瑞士能有几个人去啊?”
他刚问完,在场的人立刻屏住呼吸,显然非常在意结果。
李奇维也没想到韦伯这么直接。
难怪和爱因斯坦有矛盾,两个火药桶在一起,肯定容易出事。
“韦伯教授,具体的信息,我还在搜集资料中。”
“请你放心,我不会遗漏任何一项重要的值得研究的成果。”
李奇维说的很委婉,在场的人也知道这种事不能提前说,于是只好作罢。
不过心里在想什么就不知道了。
交流会结束后,李奇维又单独叫上爱因斯坦、格罗斯曼,三人聚在一起,还是到第一次见面的咖啡厅,畅聊这些年的经历。
期间说到一些趣事时,三人放声大笑,引得咖啡馆内其他人纷纷侧目。
“这三人真会吹牛逼,动不动就诺奖、资产百万的。”
很快,三人又聊到了最近的学术。
爱因斯坦尝了一口咖啡,笑着问道:“布鲁斯,你跟我们俩说实话,你的广义相对论到哪一步了。”
格罗斯曼也揶揄道:“没什么不好意思说的,遇到什么数学难题,你和我说,我帮你。”
“我现在数学方面强的可怕。”
李奇维哭笑不得,然后忽悠地说道:“还差最后一点了。”
“我在回国的那几年间,每天晚上都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思考。”
爱因斯坦和格罗斯曼被李奇维的专注和认真打动,活该人家能得诺奖。
二人不知道的是,李奇维确实晚上把自己关在房间,不过不是研究相对论,而是研究一龙戏二凤。
爱因斯坦期盼地说道:“希望这次会议过后,能给你带来灵感,让你迈过最后的临门一脚。”
李奇维笑着举起杯子:“敬未来!”
历经一个半月的学术交流终于结束,李奇维又回到了英国。
他谢绝了一切邀请,在国王学院内紧锣密鼓地准备第一届布鲁斯会议的相关事宜。
而格里高利等人整理的内容也即将完成。
接下来就是激动人心的会议邀请了。
物理学界所有人翘首以盼!
第214章 经典物理学的璀璨与乌云
1909年7月15日,格里高利等人终于完成了所有资料的整理。
李奇维开始了为期三天的闭关模式。
他要试图用一条清晰的脉络,串联好经典物理学与现代物理学。
原始的稿件肯定是不能给世人看到的,他在10月份的演讲也只会从中截取。
因为他的稿件里会有未来二三十年的所有物理学大事。
任何一个拿出来,都是诺奖级的成果。
普通物理学家一生所求,可能只是稿件里微不足道的一段话。
放在玄幻世界,这妥妥的就是至高神器,真理之书。
看着面前被几个博士生整理的井井有条的论文和作者研究内容,李奇维心生感慨。
他终于走到了这一步。
以至高的视角,梳理物理学史,为后人开辟新的方向和道路。
这应该算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虽然这个时间点,物理学还有很多的理论和现象没有发现。
但是几十年后,李奇维必然还会以崇高的身份,再做一次类似的事情。
物理学史和传统的文明历史不同,没有足够的物理知识,肯定写不出逻辑自洽的故事。
他抛开杂念,开始下笔。
19世纪,是经典物理学最辉煌的时期。
经典物理学由三大理论组成,分别是:牛顿力学理论、麦克斯韦电磁学理论、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理论。
三大理论,主管了力、光、电、磁、热等物理现象,互相呼应和补充,能解释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律。
至于其他声、波动等现象,都是这三大理论的组合和延伸而已。
每个理论都有其核心和里程碑时刻。
牛顿力学理论的核心是牛顿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1846年,物理学家通过万有引力定律,成功预测出海王星的存在,并找到了它。
海王星也被称为“笔尖上的行星”。
这是牛顿力学最高光的时刻。
人类仅仅通过一支笔,就计算出天体那样伟大的存在,以孱弱之躯,战胜自然。
牛顿力学也从此被捧上神坛,它权威、神圣、真理。
法国物理学家拉普拉斯,更是大胆,他想象出有一个拉普拉斯兽。
它可以获得宇宙中所有物质的运动状态,并且知道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那么按照牛顿力学的计算,拉普拉斯兽就可以知道整个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这种绝对性、连续性、因果性的宇宙观,就是牛顿力学的哲学观。
这种观念统治着所有人。
在这种思想下成长起来的物理学家,他们都叫经典物理学家。
包括洛伦兹、普朗克,甚至是爱因斯坦。
这也是为什么洛伦兹离相对论只有临门一脚,却始终不敢迈过去,因为相对论违反了绝对性。
普朗克为什么推开了量子论的大门,却不敢再进一步,因为量子论违反了连续性。
而爱因斯坦到死都不愿意承认量子力学的概率解释,因为概率解释违反了因果性。
爱因斯坦作为旧物理与新物理交替时代产生的大佬,他的身上有一种矛盾之美。
他不顾无数人的反对,坚持相对论,却认为量子力学是错的。
当然,这些是后话了。
牛顿力学之后,就是麦克斯韦电磁学。
它的核心是麦克斯韦方程组,高光时刻则是电磁波的发现。
电和磁这两种现象,其实早在牛顿之前,就有很多人研究了。
因为它们太常见了,自然界就存在闪电和磁铁,想不注意这二者都难。
但是直到19世纪初期,物理学家们才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
1819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放在通电导线旁边的罗盘竟然发生了偏转。
接着,法国物理学家安培更进一步,他发现两根电流方向不同的通电导线,他们之间竟然会产生吸引力。
而若是通电方向相同,则会产生排斥力。
这说明,通电的导线竟然产生了磁场,所谓的电生磁现象。
后来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来了一个逆向思维,既然电能生磁,那磁能不能生电呢?
他做了一个实验,把磁铁放在螺旋线圈中,让磁铁上下运动,线圈中果然产生了电流。
这就是电磁感应现象。
于是,物理学家们开始思考,为何电和磁两种看起来完全不相关的现象,却会有这样的联系和作用。
直到麦克斯韦横空出世,发表了麦克斯韦方程组,统一了电和磁。
他证明电和磁,只是电磁这个现象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
并且,麦克斯韦方程组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计算出它的速度是c,和当时测量的光速一样。
所以,麦克斯韦认为光就是一种电磁波。
8年后,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真的在实验室发现了电磁波,测量其速度发现和方程计算的结果一样。
至此,麦克斯韦彻底封神,电磁理论完美无缺,和牛顿力学一样。
最后的热力学和统计力学,之所以前面没有冠上名字,是因为它的诞生,是许多物理学家合力的结果。
不像牛顿和麦克斯韦,完全是凭借一己之力硬生生创造一门理论。
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的核心是三大定律。
其实在1900年之前,热力学三大定律就已经成型了。
虽然第三定律在1906年才被能斯特发表,但那也只是最终的确认过程。
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由焦耳在1850年提出,其核心参数是内能。
如今所有的物理学家都默认这个定律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