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169节

  “我相信他能胜任这份工作。”

  于式枚已经打定主意抱李奇维的大腿了,这种好机会当然不能放过。

  秘书这个词虽然听着很新,但本质不就是御前侍卫嘛。

  在领导身边才有无限的机会。

  工作干的再好,领导看不见,又怎么知道你的优秀呢。

  所以老辣的于式枚一眼就看出,做李奇维秘书的好处。

  他语重心长地对于天池说道:“天池,你要记住,一定要跟在李校长身边好好学习。”

  “不求你做出惊天动地的成果,但是校长的任何吩咐,你都要当成最重要的事情去完成。”

  “你小子是赶上好时代了,放在几十年前,就凭你的水平,只能蹉跎一辈子。”

  “你们李校长那是干大事的人,跟在他的身边,早晚你会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于天池像个乖宝宝一样,不断地点头。

  3月中旬,何育杰四人终于把入学试卷的初稿编出来了,李奇维看后非常满意。

  难度合适,很符合黄埔理工大学的标准和要求。

  于是,他便让于天池拿着样版,去复印几十份,等到4月1日考试用。

  另外,周子余还带来一位国文老师。

  “奇维,我和你介绍一下,这位是王国桢,今年27岁。”

  “他在4年前,曾赴樱花国东京物理学校学习。”

  “回国后,在武昌农学校负责编译工作,翻译了西方大量的科学、哲学、文学著作。”

  “并且,他本人还精通国学。”

  “在去年,受张謇(jian,三声)先生邀请,任通州师范学校教习,讲授国文。”

  “国桢可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才。”

  “我是好不容易才打动他,把他请到黄埔理工大学的。”

  王国桢无语,“子余,我好像是自愿来的吧。”

  周子余脸不红心不跳,“哎呀,国桢,我还想骗咱们李校长多给人文学院一点经费呢。”

  说的几人哈哈大笑。

  李奇维也是伸出手,和王国桢来了一次西式礼仪。

  “欢迎你的加入,国桢兄。”

  “我相信,黄埔理工大学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王国桢也是仔细打量李奇维,早在

  如今见到真人,简直比想象中还要惊艳无数倍。

  王国桢本人不是那种大帅哥,但李奇维却丰神俊朗、器宇轩昂。

  这样的外表再搭配西学大宗师的身份,对王国桢的杀伤力非常大。

  “奇维兄,久仰你的大名,今日一见,我甚至都对自己不自信了。”

  “还好你国文差,让我找回了一点自信。”

  王国桢幽默的话语,让众人又是一笑。

  李奇维笑道:“黄埔理工的国文有子余兄和国桢兄,我可高枕无忧矣。”

  3月底,王家果然来了两个人。

  分别是王季烈的二弟王季同,28岁;四弟王季点,18岁。

  王季同在1902年,就出版了《积较补解》、《泛倍数衍》、《九客公式》等数学著作。

  李奇维测试完王季同的水平后,觉得他可以直接担任数学学院的教师,并直接授予副教授职位。

  这也算对王氏示好,让他们能放心地源源不断把家族子弟送过来。

  “李校长,我恐怕难以担任副教授这么重要的岗位。”

  王季同没想到李奇维如此看重自己,他在来之前就被大哥提点过了,这个黄埔理工大学非同凡响。

  自己一定要在此好好学习工作,为家族开辟新的领域。

  而副教授在学校更是位高权重。

  毕竟还没有到民国,这些大家族子弟对于大学的看法,就是国家的管理预备队。

  所以认为教授在地位上等同于官员。

  其实这点也没错,论清贵程度,哪怕在后世也可以这样理解。

  “季同,你不必妄自菲薄。”

  “你的能力是我亲自检验的,所以你的副教授身份乃实至名归。”

  “我会将你的信息上报,很快就会批准下来。”

  “希望你能在黄埔理工大放光彩,为我华夏培养出更多的数学人才。”

  王季同坚定地说道:“定不负校长所托。”

  至于王季点,此刻还没成长起来,虽然懂一点化学知识,但不足以担任教师。

  于是李奇维将其特招为化学学院的学生,也就是免除了入学考试。

  谁知王季点非常要强,他表示要参加入学考试,如果不合格,没脸成为黄埔理工的学生。

  李奇维大为诧异,心道果然是好苗子,就凭这份气魄,以后的成就不会差。

  他对于王家更看重了,说不定自己的第一个女学生,就是从那里产生。

  很快,时间到了4月1日。

  黄埔理工大学一间教室内,正在进行紧张的入学考试,现在是物理科目。

  何育杰是监考官。

  他在教室内随意走动着,防止有作弊之徒。

  时不时还会摇摇头,顿时给答卷人造成莫大的心理压力。

  往往说明这人是个水货,想来捡漏的,被一张试卷打回了原形。

  不过,有几位考生,却是让他驻足了很长时间,表情也非常激动。

  显然,这几个考生都是有天赋之人,正是校长寻找的优秀苗子。

  作为物理学院的副院长兼物理教授,何育杰深知自己责任重大。

  所以工作兢兢业业,是三人中最刻苦的一个。

  而且他也想模仿李奇维,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因此经常琢磨一些解题方法等,就是为了能给学生举一反三。

  他通过这几个考生的答题思路,就能判断出对方的潜力。

  很快,4月1日的物理、化学、数学就考完了。

  4月2日则是国文和英文。

  考试结束后,这些考生就可以直接回家了。

  学校报销了他们在考试期间的食宿,以及来回车票。

  当然,有些路远的人,干脆就没有回家。

  李奇维了解他们的情况后,也没有让他们破费,而是直接让他们在学校内将就几天。

  等结果出来再说。

  这些住校和回家的考生,如果他们被录取了,黄埔理工大学会给他们寄送录取通知书。

  作为后世的博士,李奇维当然知道一张好看的录取通知书,对于萌新学子的杀伤力。

  想当初,他可是用肥皂洗完手,才拆开包裹,小心翼翼地取出那张薄薄的通知书。

  短短几行字,反复观看,用手轻轻摩擦金黄的纸边。

  而现在,他将要给别人发录取通知书了。

  所以早在几个月前,他就找人设计了,请的都是有名的国画大师。

  华夏传统美学与西方科学理性完美结合,让通知书看起来和艺术品一样,甚至值得收藏。

  由于一共就50多个学生,所以阅卷工作很快,三天后,结果就出来了。

  何育杰等人把结果汇总,然后由于天池呈交给李奇维。

  每个科目都有相应出卷老师的点评,包括考试现场情况、考生答题情况等等。

  李奇维粗略看完所有人的试卷,其中主要看物理的考试结果。

  当他发现其中几个名字时,突然脑海中信息翻滚。

  李奇维内心一喜,看来这次真捡到宝贝了。

第184章 星火计划第二批成员,科学之城的难点

  在李奇维的设想中,星火计划的目标是加速国内的科学水平。

  通过他未来的眼光和知识,让华夏少走弯路,提前完成人才的积累和自我再生能力。

  而方式就是以点带面,星火燎原。

  以物理学带动其他自然科学,以李奇维师徒几人扩散到整个华夏。

  星火计划的核心是何育杰、夏元、徐启泰三人。

  他们三也是所谓的第一批元老。

  这种排名和年龄无关,纯粹是看谁先受到李奇维的指导。

  本来他初步的规划,是从国内选拔人才,然后将其送到英国进修。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他回国后才发现,国内此时的科学底蕴,并不是他想象中的那么差。

  所以,他重新决定,以黄埔理工大学为核心,推进星火计划。

  他会从1904年-1908年毕业的第一批本科生中,选择优秀者,作为星火计划的第二批成员。

  而且四年内,他不会像后世大学一样,每年都招生一届新的学生。

  这在目前的国内有点不切实际。

  李奇维还需要打磨自己的教育计划,正好用这一届学生当做实验。

  等他们都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后,就可以考虑每年招生了。

首节上一节169/9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