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社是指右边的社稷坛,象征清朝立国之本。
而紫禁城内可分为前朝后寝,它的分界线是乾清门。
乾清门前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皇帝登基、大婚、册封等最重要的仪式都在这里举办。
这里是紫禁城的门面,代表着皇家的高贵与神秘,象征意义极为重要。
很长一段时间,皇帝都是在乾清门上朝会,处理政务的。
乾清门后则是著名的三宫六院、乾清宫、坤宁宫、御花园等所在地,是皇帝和妃子们寻欢作乐的地方。
如果说太和殿是前朝的门面,那么乾清宫就是内廷的门面,在明朝时是皇帝的寝宫。
但到了雍正帝时,他看中了乾清宫西边的养心殿,于是就搬到那里居住。
雍正是个工作狂,他还在养心殿前成立了军机处,挨在一起,距离很近,方便自己处理军国大事。
所以,后来的皇帝也基本都住在养心殿了。
而乾清宫则成为皇帝召见朝臣、批阅奏章的地方,一些小规模的宴筵也在这里举办。
不过,光绪很惨,他都不住在养心殿内,而是被慈禧软禁在瀛台。
瀛台已经不在紫禁城内了,但还属于皇城范围。
光绪依然要去上朝,每次退朝后,就会被带到瀛台,瀛台四面环水,只有一条路通向外面。
光绪周围有很多太监监视,任何东西都得慈禧点头才能带进去。
有一次光绪无聊,叫一个小太监带了一个弹弓给他,结果慈禧知道后大发雷霆,这个小太监投湖自尽。
从此,再也没人敢听光绪的话,光绪要求什么这些太监都装作没听见。
所以,他虽然贵为皇帝,但吃的用的穿的恐怕还不如一般的富足之家。
直到1908年逝世,光绪都是被幽禁的状态,可怜他比慈禧还早一日驾崩。
然而今天,光绪却异常兴奋,因为他即将见到李奇维了。
本来,慈禧是不允许光绪单独召见李奇维的。
但是不知什么原因,英法等国的公使强烈抗议,要求慈禧松口。
英国公使萨道义,更是直言李奇维是他们大英帝国的爵士,拜见大清皇帝是礼仪之交,清朝不许阻拦。
慈禧不喜,但也无可奈何,反正也只是一个小官而已,无足轻重,于是派人去瀛台接回光绪。
此时,养心殿内,光绪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的李奇维。
对方整个人就如一柄藏锋的宝剑,锐利逼人。
光绪心中大喜,果然和那些尸位素餐的酒囊饭袋不一样。
这样人的气质才配是朕选中的人。
李奇维身材高大,面容英俊,再加上特有的西学气质,只一眼就折服了光绪。
而李奇维也是第一次亲眼看见了光绪,和想象中完全不同。
对方的身上,并没有王霸之气,一靠近就让自己瑟瑟发抖。
今年33岁的光绪,此时穿的是便服,就像一个邻家大哥一样,眼神中带着欣喜。
李奇维有点怀疑,光绪长期被压抑,被幽禁,可能精神状态不太正常。
小太监见李奇维愣在那里,也不跪下磕头叩拜,于是尖声喝道:“大胆,见到陛下,为何不跪!”
李奇维笑了,他终究要面对这一刻。
自皇帝这个职位诞生以来,一直都是世界上最高贵的存在。
万人之上,代天牧民。
凡人见到天子,那必须跪到尘埃里。
虽然有些朝代,皇帝和大臣们相处的和朋友们一样,但清朝不同。
这个华夏有史以来最封建的王朝,它的规矩格外森严。
然而,康雍乾三朝积累的帝王之气,在最近几十年,被打的粉碎。
世界上有太多的人不把清朝皇帝放在眼里了。
李奇维就是其中一员。
“我是英国国王亲自册封的爵士,可以不向大清皇帝行跪拜礼。”
“何罪之有?”
说完,李奇维罕见地拿出了自己的爵士封授状,以证身份。
这一下,立刻就把小太监堵的哑口无言。
因为关于跪拜这件事,英国还真跟清朝争执过。
1792年,英国政府派出了以马戛尔尼为首的使团,访问清朝,企图在清朝做生意。
结果双方因为觐见礼节问题,发生了激烈争吵。
马戛尔尼认为,英国和清朝是两个独立的国家,英国不是清朝的附属国,所以不需要向清朝皇帝跪拜。
但乾隆听后十分震怒,说你们这帮外夷若是诚心恭顺,朕必加以恩待;若是妄自尊大,那就回你们的英国去吧。
最后还是和出面,想了一个折中方案,让马戛尔尼单膝下跪,以见英王之礼觐见清朝皇帝。
马戛尔尼为了英国开拓市场,只能忍气吞声,照做不误。
马戛尔尼回国后,立刻开骂,他公开宣称:
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
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帮幸运而能干的军官们在支撑。
而清朝胜过其邻船的地方,只在它的体积和外表。
一旦一个没有才华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他还说:清政府的政策跟自负有关,它很想凌驾各国,但目光极为短浅,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进步。
但无论马戛尔尼如何不满,英国对清朝还是无可奈何,鞭长莫及。
1816年,英国再次派出阿美士德率使团访问清朝,此时清朝的皇帝是嘉庆。
结果双方又一次没有谈拢,嘉庆和他老爹一样,要求必须跪拜。
咋滴,你跪我爹,不跪我,是不是看不起我。
这一次更惨,阿美士德就是不从,最后连嘉庆的面都没有见到。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英国因为工业革命,国力暴涨后,立马不远万里,暴揍清朝一顿。
揍完不满意,因为清朝开放的口岸太少了,于是又揍几顿,才有了现在的局面。
如今的英国公使,见到光绪和慈禧,再也不用下跪了,而对方也没什么意见。
而且为了表示蔑视,英国在清国的最高外交人员就是公使,而不是大使。
因为英国觉得清朝体量虽然大,但本质是小国,不配和自己同级,于是只派公使。
清朝在英国却派出的是大使。
大使、公使、参赞.
外交人员的等级,代表的也是国家的脸面。
所以,当李奇维拿出他英国爵士的证明后,小太监傻眼了,不敢强迫李奇维跪了。
万一再弄出个什么外交事故,他有十个脑袋也不够砍的。
这个时代也没有什么严格的国籍制度啥的。
李奇维一个清国人,却拿了英国的爵士,到底怎么算,谁也说不清楚。
这一下,场面尴尬住了。
最后还是光绪主动开口,化解了问题。
“好了,李爱卿留学海外,深受英王器重,见帝不跪,也在情理之中。”
“不必对他苛求太多。”
小太监回复个,然后悻悻地退到一旁。
他是慈禧的人,就是来监视光绪的,可不在乎光绪生不生气。
光绪甚至还贴心地让李奇维坐下回话,这在小太监看来就是天恩了。
他内心诽谤李奇维走了狗屎运了。
李奇维面色平静,始终不苟言笑,“谢陛下。”
插曲过后,光绪立刻进入主题,问道:“爱卿在英国留学,可知为何西方列强能如此强大?”
李奇维想了一会,说道:“这些问题,想必陛下的老师们早都解释的很清楚了。”
“我说点我个人不一样的看法。”
光绪立刻打起精神,做仔细听状。
因为他平时能接收到的信息,都是被美化和加工过的,千篇一律,毫无新意。
而李奇维可是真正在西方待过的,自然有不同的感受。
“德国首相俾斯麦曾说过:国家想要强盛,就必须重视教育。”
“而他们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在德国,实行的是义务教育,如果一个孩童不去上学,他的父母甚至会被罚款。”
“这在国内听来,简直是天方夜谭。”
“再说大学教育,西方各国政府无不全力打造一所高端大学。”
“以此吸引全世界的人才。”
“英国有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德国有柏林大学、哥廷根大学;法国有巴黎大学;美国有哈佛大学等等。”
“我所在的剑桥大学,其地位之高,恐怕国内无人能够想象。”
“就连英国政府也无权管辖剑桥大学,不管是学生的招收规则,还是教授的聘请,全部是大学自己做主。”
“政府的作用只有一个,就是给大学提供行政上的方便。”
“这一点,和我们华夏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很像。”
“在教育领域,更是要如此。”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解放人的想象力,不受到任何束缚,这样才能做出原创的研究。”
“陛下也不用担心,学生们都没有束缚了,还会效忠大清吗?”
“因为这里的想象力,指的是格物的想象力,而不是研究四书五经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