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第142节

  到时候,只要派遣监管人员一查,便能知晓,凡是不听话,那就抓起来,甚至直接处死。

  对国外,慈禧唯唯诺诺,屁不敢放;对国内,慈禧猖狂得意,重拳出击。

  所以,李奇维断定清朝肯定会同意这一点。

  到时候,自己的大学就可以办起来了。

  何育杰三人也将告别假期,开始为大学而忙碌。

  5、李奇维建议朝廷成立学部,专门管理全国所有学校及相关事务。

  提高教育的独立性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为此,他依然拿英国德国的大学举例,证明学术独立的好处。

  并且对各省的教育部门进行不同的改进,附有细则。

  这一条一定会得到众多人的支持。

  至少于式枚在看到后,就微微一笑。

  如果成立了学部,他们的地位也会跟着水涨船高。

  而且学部自成体系,外人根本插不进脚。

  以后哪怕你是侍郎的儿子,想上广东大学,也得问问我同意不同意。

  以上就是李奇维教育改革纲要的主要内容。

  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李奇维目前也只能写个大概。

  更详细的内容,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

  然而,这份在李奇维眼里很简陋的计划,在于式枚眼里就完全不一样了。

  作为传统官员,他哪里见过李奇维这种上奏的格式。

  全篇没有一句废话,都是在阐述自己的思考和具体实现方法。

  跟朝廷上那些,800字的奏折,其中600字都是拍皇上马屁的相比,完全是一个天一个地。

  此刻,于式枚对李奇维的能力再也没有怀疑。

  能写出这种纲要的人,全大清恐怕也难以找出第二个。

  关键是对方的任何一条都不是自己瞎想的,而是以亲身经历,参考了欧美各种的教育体系。

  里面的各种数据,让人无从反驳。

  于式枚甚至能想象到,当这份纲要呈上去后,那些反对派估计直接傻眼了。

  因为他们根本无法找到漏洞,进行反击。

  “奇维,我本来已经足够高看你了,没想到还是小看你了。”

  “就凭手上的东西,一个管学副大臣,恐怕是让你屈才了。”

  “现在的管学大臣,名义上可以节制各省学堂,其实也只能管理京师大学堂而已。”

  “我担心,你将来需要遇到的困难很多啊。”

  李奇维倒是不在意,他笑着说道:“万事开头难。”

  “只要我一心为华夏,总能吸引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你看,我现在不就把学台你拉到我的阵营了吗?”

  于式枚哈哈大笑。“奇维啊,奇维,你有这张嘴,我也不担心你了。”

  “反正你还是英国爵士,朝堂上的人无论怎么反对和弹劾你,对你影响也不大。”

  “按照你的提议,大不了你自己去办大学。”

  “等哪天我当腻了学政,去投靠你,你可要为我留一个校长的位置。”

  李奇维笑道:“学台放心,我的大门始终为你打开。”

第160章 国内未来发展计划

  辞别于式枚后,李奇维便上了宋大全的人力车,准备回家。

  于式枚会在近期,进京面圣,带上自己的改革纲要,结果估计得一个多月才能知晓。

  没办法,清朝目前的交通系统还是太落后了。

  于式枚只能坐船先到天津,然后走陆路达到京城。

  这一个月,李奇维可不会浪费,他要好好梳理自己接下来在国内的计划。

  概括而言,一共有三件大事。

  第一件,就是推动清朝的教育改革。

  李奇维很有自知之明,他的科学之城计划,乃至更隐秘的武力计划,都离不开庞大的理工人才。

  如果靠他自己,就算他能建立十所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杯水车薪。

  而且工业体系,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学生和工程师,还有无数的熟练工人,技工等等。

  这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

  所以他需要借力。

  西方世界是肯定不可靠的,只有华夏才能给他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李奇维就是借助一国之力,来实现自己的计划。

  而在这个过程中,华夏本身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所有的技术都沉淀在内部,被消化成真正的力量。

  可谓是一举两得。

  而满清千算万算,也不会算到,大学办的越多,清朝覆灭的速度就越快。

  真实历史上,清朝就陷入了这种困境。

  不改革,慢性死亡;改革,死的更快。

  也许慈禧就是参透了这一点,才会那么奢靡,全然不顾国家前程,只想自己死前爽一把。

  第二件,以自己的名义,建立私立大学。

  有了庞大的教育基础后,还需要一个领头羊。

  它代表最先进的教育水平,产生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未来的世界无比混乱,对于大学的发展更加重要。

  因为只有战争年代,科学技术才会产生突飞猛进的跨越,这一点毋庸置疑。

  即便有了自己的建议,李奇维也不相信,以清朝尿性,能办成什么牛逼的大学。

  所以,他要做那个领头羊!

  他创建的大学,必须是清朝最好的大学,乃至像剑桥一样,成为世界名校。

  因此,李奇维要赶紧把想办的大学构思规划出来。

  这一点可不容易。

  最重要的就是确定大学的定位和管理体系。

  李奇维想参考的就是西方的体系,但也不完全一样。

  此时的欧美和未来一样,对于大学的各种称呼和划分比较多,也比较细致。

  主要的有:University、Institute、School、College、Academy等。

  比如哈佛大学的英文是【Harvard University】。

  University主要是指综合性大学,一般由很多个学院组成,涵盖很多不同类别的专业。

  而麻省理工学院的英文是【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stitute是指设立有专门学科的学院。比如麻省理工学院下设工程学院、理学院等等。

  它和University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规模上。

  比如麻省理工学院既没有法学院,也没有医学院;而综合性大学都会有这些大的学院。

  【School】指的是大学所属的学院或者系。

  比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学院,英文是【School of Engineering】。

  哈佛大学法学院的英文是【Harvard Law School】。

  当然,School还有中学的意思。

  【College】的概念则比较笼统,既可以泛指各种大学,也可以表示大学内的学院,或者是分科学院。

  比如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英文是【Trinity College】,其他学院也是称呼某某College。

  再比如英国的帝国理工学院,英文是【Imperial College London】。

  所以同样是学院,Institute和College也是有区别的,主要是翻译带来的误解。

  最后的【Academy】是指高等专科学校或者研究专门技术的学校。

  比如旧金山艺术大学,英文是【Academy of Art University】。

  还有各种电影学院、商科学院等等,都在此列。

  后世华夏的大学体系,基本就是借鉴欧美的。

  大学的分类及院系体系也没有完全统一,非常混乱。

  各种名称五花八门,都带有历史遗留因素,也不好修改。

  比如同样是三级管理体系,有的大学是:大学-学院-专业;而有的大学是:大学-系-专业。

  甚至还有的大学是:大学-学院-系-专业,四级管理体系。

  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的规模在发展,功能在不断完善,由于调整不及时,从而造成混乱。

  通常而言,学院是比系要高半级,而且承担的任务更加系统。

  除了系所承担的人才培养和组织教学,学院还包含社会服务、成果转化等等独特功能。

  李奇维是个强迫症患者,他准备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

  他要创建的是理工大学,对标的就是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

  采取的则是大学-学院-专业,三级管理体系。

  并且,他还要在全国推广这种做法。

  至于各种特色大学和技校,则是另外一套方法。

  这一点,他和樱花国的长冈半太郎类似。

  物理乃自然科学之首,李奇维未来会以华夏物理第一人的崇高身份,执掌科学体系。

  同时,以大佬的身份调教后辈,给未来的科学发展指明方向。

首节上一节142/9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