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昏君
七月流火。
大火星西流时,季节便从盛夏进入初秋。
太极宫却依然温热,李渊烦躁的很,看着御案上摆的那一堆的奏疏,那张本就满是褶皱的脸,越发像是婆婆面。
“胡闹。”
李渊将手中那份太子奏疏扔回案上。
“陛下,秦王在外求见。”殿中监卢宽道。
“不见。”
“秦王说陛下若不见,便一直在外候着,还说代北的事,太子处置失当”
“让他滚。”李渊怒道。
感觉头晕,亲家卢宽赶紧搀扶皇帝在榻上坐下。
“僧奴兄,你对代北发生的这些事,怎么看?”
卢宽帮皇帝煮茶,
代北最近发生了许多事,颉利撤军,淮阳王云中被围,王君廓抛弃淮阳王,李逸率军救援,以及李逸率军黄花岭大捷,
太子亲临前线,
结果却是引出了雁门兵变。
太子把淮阳王李道玄这幽州大总管撤了,把李逸这个元帅府长史、河北行营总管撤了,把刘世让这个代州总管撤了,还一口气撤了多个刺史。
兵变都搞出来了,这不胡闹是什么。
李逸、李道玄,甚至王君廓、李高迁、刘世让等人的奏疏,李渊也都看了,
很仔细的看。
哪怕是身在千里外长安的李渊,也能清楚的感受到现在代北的混乱。
太子弹劾李逸破坏和议不顾大局擅启边衅,弹劾李道玄鲁莽冲动违抗军令,弹劾刘世让阴谋造反
李道玄弹劾王君廓临阵脱逃。
李渊从这一道道奏疏里,基本上能发觉基本事实。
可建成是皇太子,
李渊得维护太子的名望。
这就是让李渊为难的地方,他也知道二郎世民为何在外面求见。
一边是太子,
一边是宗室、功臣、边将们。
李渊也是左右为难。
殿中监卢通一直没说话,只是安静的给皇帝烧水煮茶。做为天子近臣,他当然也知晓代北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不管各方是怎么争吵的,有脑子的人,其实都会自己思考,都能透过表象看本质。
说刘世让谋反兵变,这无疑是没人相信的。
“来人,召裴监来。”
殿外,
卢宽走向李世民。
“大王,陛下请大王回府。”
李世民站在那不肯走,“代北发生这么多事,如果朝廷处置不善,那就是自毁长城,
卢监,我要面见圣人,当面陈说。”
卢宽摇头,“大王,陛下此刻心情不好,刚派人去召裴监,一会还要议事,还是请回吧。”
卢宽离去。
李世民倔强的站在那,
双手在袖中紧捏成拳。
殿中,
李渊问裴寂,代北之事如何处置。
司空、左仆射、魏国公裴寂,手里捧着茶杯,“雁门兵变,此事须严厉处置,否则先例一开,后患无穷。
代北诸多乱象,其实都是边将抗令。
淮阳王道玄不听将令,擅自出击云中,李逸也是不顾和议,先是不肯撤回应州之兵,又出兵云中,再策反马邑高满政,然后又在黄花岭伏击突厥,
这都是抗令。”
李渊啜饮茶水,让裴寂继续说。
“臣以为,武安王确实有军功,但在颉利撤兵后,他的诸我行为,却很不合时宜,
朝廷费这么多心思,好不容易跟颉利达成和议,就算他有不同意见,那也不能跟朝廷对着干。
策反马邑高满政,黄花岭伏击五万突厥军,这些并不是好事,突厥也已经派使者曹般陀至太原向太子发出了警告,
若是我大唐不能够严厉处置擅启边衅的李道玄、李逸、刘世让诸将,那颉利可汗将会立即集结至少四十万骑南下。”
李渊沉默。
现在朝廷大臣们,都认为在黄花岭大捷和马邑高满政投降后,必然会引发颉利的报复,
颉利即将再次大举入侵。
上次突厥东西两路入侵,大唐可是吃了许多苦头,仅是东路,忻代就陷落三十九城,被掳走无数百姓。
最后是和亲、赏赐才让颉利退走的,
这颉利现在找到理由,将再次入侵,朝廷怎么办?
没有几个主张打的,
唯有秦王李世民喊出打。
但李渊不想打,朝廷大臣们也不想打,
一来这也刚跟突厥打过,除了李逸赢了几场,其它人没打赢过。
更何况,现在南方辅公、张善安叛乱,李孝恭李靖李世绩李大亮诸将征讨,还一直陷入僵持之中。
李渊不想打无把握之仗。
李逸敢打,李世民想打,
但李渊得考虑失败的后果,
未胜先虑败。
“那些边将太跋扈了,得杀一杀他们的威风,否则目无朝廷,那还得了?”
“陛下想想高开道、想想辅公等人。”
李渊放下茶杯,“裴监以为该如何处置?”
“杀一儆百。”裴寂道。
七月十五,甲午。
望日大朝,在京文武官员职事九品以上,全部参加望日朝会。
比起平常的常朝,今日朝会官员众多,连殿外的广场上都站满官员。
皇帝入帝,
百官山呼万岁,舞蹈。
皇帝高坐御座之上,却是面无表情。
今日有大事发生。
但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大事会有这么大。
“代州总管刘世让,与突厥可汗通谋,谋反作乱。”
“按律当诛,乃诛斩刘世让,传首边关,并籍没其家!”
弘农郡公、代州总管、刺史刘世让,他的被诛杀有些太过突然,有些人之前隐约听闻雁门发生了哗变,但更多的人一点风声都不知道,
怎么突然就暗通突厥谋反叛乱了呢。
不少人下意识就觉得这有问题,毕竟先前颉利可汗围攻雁门半年,刘世让死守雁门血战到底,都没投降。
现在刘世让守住了雁门,还刚跟随李逸出关在黄花岭歼灭五万突厥军,立下大功,
却谋反了?
这说不通啊。
“陛下,臣有疑惑!”
殿中,一人出列。
是身着绯袍的陕东道大行台尚书右丞、天策府记室兼秦王府文学馆学士的魏征魏玄成。
“陛下,代州总管刘世让年后进驻雁门,坚守雁门城百余日,面对颉利二十万兵马围城,不曾通敌投降,
李司空率代北军黄花岭伏击歼敌五万,刘世让随征,他也没有通敌谋反。
为何如今凯旋,刚回雁门,却通敌谋反叛乱?
这根本说不通,他要通敌谋反,就用不着坚守雁门城,也不用着在黄花岭大战敌军,
臣以为,这定是突厥人的离间计,还请陛下详察,切勿中了突厥人的诡计!”
魏征的话,
也是此时许多人心中所想。
刘世让没理由在这个时候通敌叛乱,这更可能是敌人离间之计。
可御座上的天子,
却没有理会魏征的话。
“刘世让通敌谋反,在雁门关发起兵变,证据确凿。”
通事舍人又捧出个檀木盒,打开,再取出一道诏令。
幽州大总管李道玄,违抗军令轻敌败师,免去幽州大总管之职,召回朝中。
定州大总管李逸,有人检举与刘世让通敌谋反案有关,特召还京师。
接着又拿出一檀木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