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仗打完了,颉利退兵了,他倒是马上就跑到太原来了。
可现在咱们抓住机会,收马邑、歼敌军,太子却只知道让我们撤兵,连已经归降的马邑城,他都要放弃。”
李逸已经对太子失望透顶了。
历史上的建成,不是没统兵的机会,从太原南下,到安定关中,再到出兵洛阳,再到后来巡京北,再安抚河北,其实李渊给了李建成非常多的建军功的机会。
而如今与历史早有了很大的不同。
比如说历史上眼前这位刘骠骑,可是在窦建德被斩于长安后,两度起兵反唐,
李建成就抓住机会,到河北挂帅讨刘。
历史上那次李建成平定刘黑闼一战,其实表现的也很差,先是让罗艺、李世绩、李道玄等数路唐军跟刘黑闼打,
死了许多位总管、刺史、将军,几乎整个河北都被夺,李建成这才珊珊来迟,但李建成毕竟是刘黑闼二次反叛时才出手的。
真正难打的还是刘黑闼第一次反唐,是李世民平定的。被李世民击败后刘黑闼跑到突厥,投奔颉利可汗,帮着颉利先是在代北歼灭了李大恩,后来才借到兵再杀回河北。
可那个时候,刘黑闼和河北反唐势力都大不如前,尤其是缺乏粮食,民众支持也大不如前,
等李建成率军来攻,刘黑闼也是外强中干,民心又思定,最终很快被平定。
这也让李建成镀了层金,获得不错的军功,不管怎么说,刘黑闼二次反唐,也闹起了那么大声势。
但在如今,
窦建德并没有出兵救援王世充,还没等他出兵,王世充先被平定了。等窦建德反应过来晚了,李世民率军入河北,李逸也在平定河南东部后北上,最终一起剿灭了大夏。
之后的一些安抚河北新策,避免了河北大规模的叛乱,刘黑闼都成了唐将。
高开道叛乱,本来太子也抢到挂帅机会,
可他磨磨蹭蹭的,想让河北地方上先消耗下高开道,结果就是他还没来的及来河北摘桃子,李逸、王君廓先平定了河北。
太子不仅没捡到功劳,还丢了个大脸。
此次颉利攻代北,李渊又让建成挂帅,可他胆怯的连太原都不敢去。
所以说,错过了河北平叛那个军功,
太子建成到现在,身上都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军功。
他也在统兵打仗这块,没有什么自信。
而李逸却屡立大军功,偏偏他怎么拉拢,李逸就是不理睬他,无疑,这就让太子对李逸很不满。
现在李逸要出兵打突厥,要收复云朔,
太子就不给半点支持,不仅不给支持,还要以朝廷大局的名义压李逸,甚至要趁机夺他兵权。
既然你不识抬举,不肯站我这边,非要站世民那边,那我就把你踢下去。
以李逸对太子的了解,能大致理清这背后的真相。
太子不是一个没能力的人,但太子不擅军事,这是他的短板。
如今对突厥,是战是和,各有一派,但还是以和为主。
李建成有些优柔寡断,缺少魄力。
这次的事件,半夹着私人恩怨,一半也是他认识有限,心中始终畏惧突厥,才有所谓大局为重的态度。
李道玄匆匆赶来,面色愠怒。
“王兄,太子派人来收你兵鱼符,解你职?”
他刚不在营地,而是带幽州骑还在外搜捕敌人溃兵。
一回来,结果就听说此事,要不是李高迁拦着,他就要拿马鞭抽薛万彻。
“是有此事,”李逸点头,“太子已经到了太原,派人来召我等前去拜见,
让我们立即撤回雁门关内。”
李道玄脸上尽是不满,毫不掩饰,“之前颉利在的时候,太子殿下怎么不来太原?现在仗打完了,他来了。
他畏惧突厥,还不让我们打突厥?
现在咱们打赢了,也还要撤?”
“岂有此理!”
“别动怒,我已经想好了,既然太子已经下令解我职,收我兵鱼符,那我也不能再公然抗令。
明日,便撤军吧。”
“云中城不打了?”李道玄急了,“那云中城现在顶多就万把溃兵,咱们趁胜进攻,定能一举拿下。”
“王兄,拿下云中城,我们可以把云朔二州全部收复啊,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
李逸摇头,“李高迁和高满政都动摇了,他们撤军,那我们就少了一万兵马。
何况,现在太子这个态度,我们就算拼命攻下云中城,太子到时再拱手送还,那我们也不是白忙活一场?”
“好在他的命令晚来了一天,我们已经大败苑君璋,俘斩三万余,苑君璋就算退守云中,也是被彻底废了。”
李道玄怒气冲冲,“咱们这是不败而败,胜而不胜了?”
当他听说,太子要高满政率马邑军民退入雁门关内,把马邑让给苑君璋时,气的咆哮起来,“绝不能把马邑拱手让人,就算高满政听太子令,我也会带麾下骑兵,进驻马邑城,绝不让出。”
“我要向长安圣人上奏,太子大错特错!”
回到营中,
李逸还是再次召集了营中将校,也把唐临和薛万彻请来。
他向大家宣布,明日一早撤兵回雁门关内。
此消息一出,
唐临和薛万彻的神情,明显都是放松了许多。
他们最担心的就是李逸不听太子令,非要来一个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那他们就会骑虎难下。
他们就一百轻骑护卫,难不成还敢在李逸大营里,直接把李逸拿下?
哪怕李高迁、高满政同意撤兵,但他们也不会帮忙拿下李逸的。
这晚上,
薛万彻却是让手下一百轻骑,衣不卸甲马不解鞍,就这么在营帐里枕戈待旦,
他生怕晚上会被让刘世让,或是李逸下黑手。
这可是关外,李逸的军营,弄死百来号人并不难。
虽然这种可能性很小,但防人之心不可无。
倒是唐临,
却很放松,他说相信李逸,既然说明日撤军,那肯定就会撤,更不会在营中对他们下黑手。
天明,
一夜无事。
薛万彻红着眼睛,一夜没怎么睡。
早上继续吃炖马肉和粟米粥,
太阳升起,高高照在桑干河上,
并没有什么节外生枝,
各军吃过早饭后,便开始拨营撤军,陆续南下。
三万唐军,带着三千多颗首级,三万余俘虏,还有许多缴获的马匹、物资等,浩荡南下。
将士们高唱着凯歌,雄纠纠气昂昂凯旋。
黄花梁一战,唐军以三百余阵亡,千余轻伤,损失不过两千余匹战马,换得这击溃敌军五万,斩首三千余,俘虏三万两千余的战果,
又是上阵上获的大捷,士兵们只知道打了大胜仗,又能得到诸多功勋赏赐,大家并不知道为何没再去攻云州城,这么快就撤军。
反正这次功劳够了,早点收兵也好。
第574章 嫡长制没有必要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这套嫡长继承制,李逸觉得并不是很好,特别是如今开国之初,国家都还没统一,突厥、吐谷浑等外患又严重,还死守着嫡长制这套,没有必要。
特别是如今有个那么贤的秦王,只因是嫡次,皇帝便处处压制秦王,强扶太子,甚至都已经到了不顾江山社稷的地步了。
从黄花堆返回雁门关,
一百六十里路,并不算远。
商旅驼队仅需两天路程,但大军押送俘虏、运送物资,每天还得早早扎寨安营以做防备,倒是走了四天。
在经过马邑时,
高满政很犹豫,
他不敢违抗太子之令,可又很不甘心就这样把刚到手的地盘舍弃,于是只能用乞求的目光望向李逸,向他求助。
此时的李逸,已经把行营长史的兵鱼符交给了唐临,既然都撤军了,也没必要再留着这个兵符。
交出鱼符的那刻,李逸就不再是代北诸军的指挥,无权再节度诸军,他仅被保留了河北道行营总管之职。
李道玄是他的副总管,但刘世让、李高迁、高满政诸将,就不再是他部下了,甚至如今检校蔚州刺史的王行敏,检校应州刺史的云师端,还有留驻应州的刘黑闼、苏定方、李存孝几将,
也不再归他管辖了。
三万余大军,仅有李道玄的四千幽州骑兵,还在他麾下。
可这一路返回,
每日安营扎寨后,诸将还是都到李逸军帐聚议。
薛万彻对此有意见,可唐临劝他不要多管,反正李逸很配合的撤军了,那其它的都不重要。
“太子令要放弃马邑,让高总管将马邑军民都撤入雁门。但太子下此令时,毕竟是在黄花梁大捷之前,那时苑君璋和步利设正率五万大军来夺马邑,太子此令,也是稳妥起见,欲保全马邑军民,
而如今苑君璋大败,躲在云中城苟延残喘,根本不暇也无能力再来夺马邑,
我看,高总管便随我等先至太原面见太子,当面说明情况。到时是撤是守,请太子再做定夺。”
李逸开口,
他也不希望马邑这个重要的关外支点就此放弃。
薛万彻反对,要求高满政执行太子令。
李道玄怒瞪着他,“你只是个传令兵,别总自以为是。我麾下四千幽州骑兵,回幽州之前,便暂驻马邑城。”
“淮阳王,太子有令,让你也去太原。”
“本王没说不去太原,本王只是让麾下四千骑暂驻马邑,怎么,也有问题,太子没有明说让我把这四千骑也带去太原吧?你敢假传太子令?”
李道玄云中一战脸上留下的那道伤口,如今留下一条暗紫的长疤,一动怒,长疤更是紫涨起来,如一条狰狞蜈蚣,这给才十九岁的郡王,增添了几分彪悍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