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390节

  “圣人最近喜欢上海池泛舟钓鱼,经常召我陪钓,今日又钓到几尾肥美鳜鱼,一会一尾清蒸,一尾水煮,再来尾红烧。”

  杜如晦凑过来看鱼,“又肥又新鲜,弄盘鱼,切细一些。”

  “好。”李逸自己是尽量不吃生鱼片的,但他知道唐人却喜欢吃。

  把鱼交给陈菱角拿去厨房。

  他取茶叶来煮。

  “秦王也回京了?”

  “收到你口信,就加急赶路回来了,不过我先走一步,殿下应当明后天就能到。”杜如晦打起精神,“圣人真准备马上征讨洛阳?”

  “嗯,确有此意,不想给他们喘息发展的机会。”

  杜如晦有些担忧,“若没有去年那场河东之乱,朝廷今秋征洛阳倒也合适,可经历那场大仗,士卒伤亡不少,粮草器械耗费更巨,如今府库空虚,将士疲惫,

  这仗不好打啊。”

  李逸一边拿茶针撬茶饼,一边点头,他其实也觉得现在打洛阳急了点,可这段时间天天陪皇帝钓鱼、弹琴,他也能感受到皇帝的极大压力。

  跟突厥人和谈并不顺利,突厥人狮子大开口,又要还要更要,欲壑难填,可朝廷又没法满足,更不能纵容。

  有突厥在北边压着,特别是看着王世充和窦建德在迅速扩张,李渊哪里坐的住。

  这仗不是李渊想打,是不得不打。

  烘烤过的茶饼散着香味,李逸拿茶碾子将其碾成末,如今他也是煮茶好手,不需假手于人。

  “如果非要这时征讨洛阳,我们更希望是秦王领兵。”

  李逸从这句话里听出重点是我们二字,这个我们究竟指谁?无疑便是陕东道大行台的人文臣武将,文有屈突通、殷开山、冯少师、温大雅、韩良,以及房玄龄、杜如晦等,

  武有张士贵段志玄翟长孙刘弘基秦叔宝程咬金牛进达尉迟恭寻相侯君集等,

  可以说,李世民在破陇右薛举父子,以及破河东刘武周宋金刚后,他的麾下已经聚拢了一支很强的力量。

  这么多人跟着李世民,现在还不能说就都对李世民忠心耿耿,有什么拥立之心,但起码他们是希望李世民能够挂帅东征,这样他们也能再立功勋。

  “陕东道大行台之设,本就是为平定关东而设。现在要讨伐王世充,岂能临阵换帅?况且秦王不论是征薛举父子,还是平刘武周宋金刚,其战绩都是可查。”

  “太子也很有才能,可并不擅于军事,若是太子领兵,只怕又重蹈裴寂、元吉之败也。”

  小炉子上银壶里水烧开,李逸将茶末投入。

  “无逸,你如今深得陛下赏识,在御前说话也有些份量,你定要为秦王美言几句。太子许你副帅之职,秦王挂帅,依然难许你副帅之位。”

  李逸轻笑。

  “其实我一点也不喜欢打仗,”

  他这是实话,打仗总是充满风险,而且也辛苦,他现在家财万贯,新晋贵族,还没好好享受下生活呢,哪愿意天天在外行军跋涉,住帐篷啃干粮,屁股大腿都磨起茧来。

  在家虽然偶尔也会觉得得应付一众妻妾,分身乏术,可统兵在外,那就相当于苦行僧,女人都看不到一个。

  何苦来着。

  一场河东之战,李逸站在风口上起飞了,现在还真有人觉得他也是未来名将,

  而他在皇帝最焦头烂额之际表现出来的忠直坚毅,也让皇帝对他赏识有加,特别是处罗可汗送他狼头纛,他立马南下进京这态度,更让李渊放心。

  李渊还是优先信任重用自家人的,齐王元吉、庐江王李瑗、女婿段纶、赵慈景,表弟独孤怀恩,以及窦轨、窦等人。

  可很多人最终达不到皇帝的期望。

  就如原来在山南,李渊最开始是重用庐江王李瑗,山南安抚使,又是信州总管,他也是最先封王的一批。

  可李瑗总打败仗,打不开局面,李渊也只得把只是赵郡公的李孝恭推上前,李孝恭和李瑗都是李渊七叔家的。

  段纶在蜀中搞不定,就让窦去,结果窦也不行,又只好让窦轨去。

  李逸也早发现李渊是那种比较务实派,不管是他封官授爵的态度,还是他用人的方法,都是以实用为主。

  李逸是在恰当的时候,出现在恰当的地方,立下了恰当的功劳,

  于是就有了现在恰当的地位。

  “要加些什么?”李逸问。

  “随你口味就好。”杜如晦道。

  李逸于是就往茶汤里添加青盐、姜丝、葱花和一点橘子皮,他又往茶碗里加了炒米、酸奶渣,

  茶汤一冲,一碗口味独特的奶茶就好了。

  “二兄请。”

  杜如晦端起茶轻轻吹着,不过满脑子还是正事。

  “其实我也是支持秦王挂帅东征的,有机会我定会向皇帝进言。”

  杜如晦微微一笑,能得到这句承诺就好。

  “你这茶吃法,不错。”

  “哈哈,”李逸笑道:“忘记放点酥油了。”

  两人喝着茶,心思各异。

  “最近可有三兄的消息,他在洛阳还好?”李逸问。

  一说到这个,杜如晦就来气,“杜淹那狗奴,还将三弟囚于狱中,每隔百天让他给我来封信,三弟被他囚禁虐待,每日仅有一碗冷粥,人都快饿死了。”

  “攻下洛阳,我誓必杀此狗脚奴!”杜如晦咬牙切齿,李逸很少看到他这么失态的样子。

  “或许可以给洛阳写几封信。”李逸又给他添茶。

  杜如晦觉得他这话不是简单的送信之意,“无逸可有扑杀此狗奴的办法?”

  “试试总无妨,我闻王世充爱猜忌,洛阳那边的官员、将领,经常率州、县投唐,王世充乃严峻刑法,一人逃叛,举家无论老少皆杀死,父子、兄弟、夫妇许相告而免死,

  又让五家结为一保,一家逃亡,四邻皆坐诛。

  就连出城砍柴采摘野菜,都诸多限制。

  可他杀的越多,逃的越多。

  王世充以宫城为监牢,但有猜忌者,便将其家属迁入宫城。就连诸将出征,都要把他们的家眷留在宫城当人质,据说现在他宫城里扣押的人质过万人,可供给又少,每天都有几十人饿死。”

  杜如晦闻弦歌而知雅意,“你是说我们设计,让王世充以为杜淹跟长安联络,有意背弃他归唐?”

  “嗯,试试嘛,有枣没枣打两竿。”李逸道。

  杜如晦恨透了杜淹,以前家族房支相争,他们这长房倍受续弦郭氏一房打压,可终究还只是内斗。但当杜淹在洛阳,把他兄长杀死,又将三弟关了一年多,这已经是不死不休的仇怨。

  李逸只负责出了个计引子,至于要怎么执行这个计谋,不需要他过多操心,杜如晦比他更擅长,也更渴望报仇。

  这种事情说难也难,说易也易,既得谋划的好,还得王世充肯信。但偏偏王世充现在最是猜忌,因此这事大概率能成。

  听说去年春谷州一战后,王世充得知李逸是杜淹女婿后,就对杜淹很失望,当即免去了他太尉府长史之职。

  虽然到如今依然还是郑国吏部尚书,也进爵温国公,但明显因他有李逸这么个女婿,让王世充开始有些猜忌他。要不是后来他儿子死在长安,还是死在刺杀李逸一事中,事后郭氏杜淹母子三人产业皆被抄没赐给李逸,杜淹后面甚至保不住他吏部尚书之职,更别说封国公。

  可如果王世充察觉到杜淹在跟长安秘密联络,那王世充必然再起猜疑。

  暮色时,

  李逸留杜如晦在府上吃饭,清蒸鳜鱼、鳜鱼,还有水煮鳜鱼,今日又宰了一只羊,倒是凑了一桌鲜。

  十娘也来陪堂兄,还带了三个孩子来见舅舅。

  饭后,杜如晦再次拜托李逸,便回安仁坊家中去了。

  李逸牵着李淑散步,

  小辣椒走了没几步就不愿意走了,要抱抱,要举高高。这丫头最喜欢李逸给她举高高,胆子大的很,李逸也胆大,不仅会抛举,有时还会让她立在自己的掌心,

  这些动作看的府中一众人总是提心吊胆的,偏偏父女俩乐在其中。

  “阿郎,给你新选了几个婢女伺候。”

  杜十娘招呼一声,罗三娘便去叫了四个女子进来。

  两个约二十余岁,两个则看着十四五。

  不过这四人气质不错,一看就不是什么乡野丫头出身。

  “她们原都是卫国公府独孤家的,那两个是独孤怀恩的妾侍,都是双十出头,那两个则是独孤怀恩的女儿,未满二八。”

  李逸明白了,这就是之前谋逆而被诛的独孤怀恩的家眷了。

  独孤怀恩所有产业都被抄没,赏赐给了他。独孤怀恩的兄弟儿子成年的也被诛杀,其余的没为奴,皇帝都赏赐给他逸为奴。

  这些曾经锦衣玉食的女人,曾经皇亲国戚,如今也沦落如此。

  “独孤怀恩嫡妻出身京兆韦氏,是滑国定公韦寿长子之女,是如今朝中襄城县公、刑部侍郎韦义节的堂侄女。”

  韦寿是韦孝宽的儿子,这李逸是知晓的,之前李逸得罪过的韦氏是韦孝宽另一个儿子韦总的后代,舒国公韦匡伯那一支的。

  独孤家是关陇核心贵族名门,家族几代外戚,联姻甚广。独孤怀恩母亲是太原郭氏,祖母也是太原郭氏,他自己娶了京兆韦氏。就连媵妾,也都出身不一般。

  这两个妾,一个是来自同州虞氏,一个是华州郭氏。

  独孤怀恩妻妾不少,女儿也不少,当然他家被牵连的兄弟、侄子的妻妾女儿如今也在李逸家。

  李逸询问一番,

  得知暂时还都安置在各处庄园,这次是十娘让挑选几个年轻美丽又知晓琴棋书画的来侍候李逸。

  李逸望向四人,

  这四个女人都低着头,被抄家也有快半年了,从云端跌落尘埃,其实也早有了心理准备,甚至麻木了。

  在古代,犯的罪够大,就没有什么罪不及家人的说法,诛三族,九族,甚至诛十族的都有。

  不过李逸对这种抢夺别人妻女的事,并不是很感兴趣,他现在都有些应付不过来了。

  何况,独孤家也只是被诛了怀恩这一支,怀恩他爷爷独孤信有七个儿子呢,三个女后封皇后,姻亲遍及朝野。

  就说现在这两妾侍,郭氏和虞氏,娘家都是华州、同州有名的豪门。

  “跟独孤家和那些女子娘家联系,有愿接回去的,就让她们家来接人。”

  杜十娘愣了下,“阿郎是瞧不上她们?那可以再另外挑几个来。”

  “不是这个意思,”

  姬令仪倒是能理解李逸的想法,当初她在掖庭宫为罪妇,皇帝将她赏赐给李逸,李逸就曾问过她家在哪,有没有什么人,愿意送她回家。

  “阿郎,府里可以派人跟各家联系,但各家未必愿意接回她们。也许,她们能留下来,反是更好选择,

  若是能被阿郎看上,收做妾、婢,更好。”

  李逸摆了摆手,“先让她们给各自家里写信吧。”

第360章 钦点挂帅

  河东之战后,

  朝廷将士疲惫,钱粮紧张,可李渊不敢停下来休息,时不我待。

  秦王李世民提前返京。

首节上一节390/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