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请自重!”
卢植断喝一声,若是刘辩没有说那么多,他也许还能相信他的这个弟子只是没意识到他们真正想问的是什么,但这几乎是明摆了插科打诨岔开话题的行为,真当他们这群人蠢是吧?
荀爽按捺不住了,他想当的是国丈里最为尊贵的那个,正色洪声道:“殿下,我等说的是立正宫皇后,而非殿下的子嗣后代!”
刘辩心中忍不住暗骂,你们这群臣子还管起孤的后宫来了?
没错,刘辩并不想立后,或者说不想急匆匆立后。
至少以他每天早早起床练习骑马射箭锻炼出来的身体,只要不是倒霉到家地染上什么瘟疫,再怎么也能活个五十多岁吧?
反正也还没有子嗣,急着立后做什么?
皇后不可轻立,要考虑的政治因素太多了。
反正刘清肯定是不能立为皇后的,她曾经是袁绍的妻子,既然汝南袁氏已经被夷三族,立刘清自然是不会被朝臣们所接纳的。
而且刘清还为袁绍诞下了袁尚,袁尚终归是身具汝南袁氏血脉之人,若是刘清成了皇后,汝南袁氏岂不是又要复起?
多少家族趴在汝南袁氏的尸体上吃了个满嘴鲜血,岂能容汝南袁氏复起?
伏寿这个已经被何皇后确定要为他纳入后宫的女人也不行,出身今文学派,终归不利于朝局的稳定。
尽管他是准备利用残存的今文学派制衡古文学派的,但至少两代之内,古文学派这个屠龙者还不会成为恶龙。
剩下的诸多选项之中,也唯有已经成为太子孺子的蔡瑗,以及定下了婚约的蔡邕长女蔡琰和荀爽长女荀采了。
只不过刘辩不会将心中的这些想法诉诸他人,这些事情只能深埋心底。
他更想将皇后之位,作为这些后妃们的长辈及亲眷的奖品,来引起他们的内卷。
谁最体谅圣心,最能为他解烦,那这个皇后之位就赐予他的女儿或是侄女。
卷嘛,无非就是卷起来罢了!
最终解释权在他手中,也许他早早就属意了谁来担任皇后,但就是让这些人卷,反正最后他说谁更能体谅圣心,谁就是最体谅圣心的那个人。
怎么,难道你比孤还更懂自己的心?
至于最终怎么体谅圣心呢?
自然是配合朝廷推行度田令!
当然了,这一切终归还是要有个度的,不能闹得太过了。
否则别九子夺嫡还没出现呢,倒是先来个九女夺后了。
(2462字)
第234章 今得相随,大称平生,虽肝脑涂地,无恨矣!
唉,开会,开不完的会。
嘉德殿中,刘辩看着太子家令田丰以及太子率更令沮授为他整理出的事务清单,听着朝臣们的议论声,突然有些颓废和疲惫。
人的这根弦,绷得太紧了是会断的,所以休沐是必不可少的。
刘辩又不想把自己变成累死在案牍和军营里的丞相,他还想着至少活到五六十岁,然后再禅位给自己的儿子,也算是为后世儿孙做个榜样,减少后世父子间的权力矛盾呢。
只是这些时日实在是容不得他休息,受禅登基之事已定,封赏之事还未定下,征召的那么多军队是就地解散还是继续扩充中央的禁军。
除这些外,刘辩登基后需要改动的官制也有不少,许多职能部门的权力需要削减,也需要提拔一些足以起到监督和制衡作用的职能部门,六部尚书的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从前总以为穿越者手握答案直接抄作业就完事了,真的到了这个时代才发现许多制度不是套公式就行的。
军机处和内阁当真就比三省六部更有利于天子集权吗?
不,那只是前一个被用于中央集权的制度被朝臣们腐蚀,无法再起到为天子集权的作用,因为淘汰旧制度更换新制度,但若说后者比前者高明到哪里去,也未必尽然。
至于科举……呵,这年头能读书的有几家寒门子弟?
就算是所谓的寒门子弟,要么也是家道中落的世家豪门,要么也是吃得饱穿得暖的富农良家子。
科举,通过考试的怕也全部是世家豪门,哪里能有多少寒门子弟呢?
而且一旦实行科举制,恐怕凉州、交州、并州、扬州南部诸郡以及益州南部诸郡会受到更大的打压,连饭都未必能吃饱的人家,每日面临北狄南蛮的侵扰,哪里有多少人能读书识字甚至考取功名的呢?
恐怕还不如察举举荐上来的孝廉人数多呢,若是额外给予这些地方在科举上的优惠政策,恐怕中原各郡的士人又要不满了,反而要进一步加剧矛盾和冲突,还不如暂时继续执行察举制呢。
至于印刷术……度田令完成前,他敢推出印刷术,那这大汉恐怕就真要爆了。
倒是纸张的改进……
“殿下,殿下?”
御史中丞张昭大声唤了几句,将不知何时进入了梦乡的太子唤醒。
趴伏在桌案上的刘辩茫然地抬起头,涣散的目光渐渐聚焦,看向纷纷将目光落在自己身上的群臣,大脑重新运转起来,想起了方才是在商议在凉州、并州增加几营兵马驻守的事务,不由露出一抹歉意的笑容,道:“是孤的错,方才议到哪里了?”
张昭看着太子如此疲倦的模样,提议道:“不若朝会暂歇半个时辰再议?”
说实在的,以张昭的暴脾气,若是君王在大朝会上打瞌睡,别说是彻底进入了梦乡打着呼噜,就是精神萎靡不振将睡未睡的模样,张昭都一定要手持板笏谏言斥责一番。
君王打瞌睡,要么是懒政惰政,要么就是在后宫里荒唐嬉戏,如何能不谏言斥责?
但谁让打瞌睡的是这位太子殿下呢,谁还不知道近日太子殿下忙于政务数次与太子府府僚及其他重臣忙至深夜,张昭要是能对这样一位因为勤政而困倦的君王谏言斥责,那他都要怀疑自己还是不是人了。
何况殿下终归只有十四岁,寻常孩童这般年岁恐怕还在爬树摘果,游猎踏青。
“不必了,国事不可耽误。”刘辩揉了揉眉心,看了高望一眼。
高望会意,端上来些许炒制过的茶叶和一壶热水。
炒茶法并没有多高的技术含量,最大的难点是在适合炒茶的炊具,也就是那能够用于炒菜的熟铁铁锅。
后世总有人说两汉时期还没有成熟的工艺锻造轻薄的可用于炒菜的铁锅,这个认知是不全面的。
工艺是有的,只不过更多是通过高强度的人工锻打,但人工将熟铁锻打成大面积的薄片的失败率极高,因此无法量产,民间百姓是难以奢望的,加之饮食习惯的问题,故而未诞生炒菜和炒茶。
但他是太子,只要他想,尚方里的工匠是能满足他的这些小需求的,况且尚方的工匠们在得到太子的赏赐和激励后,也在一点点提升着成功率。
莫要小看尚方的工匠们,能在尚方任职的工匠都足以配得上一声“大匠”的称呼,只是史书甚少记录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罢了。
因而一口口可用于炒菜和炒茶的铁锅,也在尚方工匠们的手艺下以依旧算不得高的成功率锻造了出来。
沸水淋撒在茶叶上,听着水声咕咚作响,待热水将茶叶中的茶香味浸泡出来,嗅闻着溢散出茶盏的香气,便已然为刘辩祛除了几分困倦之意。
当然,刘辩自然是不会独享的,大朝会上的百官自然是人手一杯,虽说刘辩没有同意休息的建议,但啜饮着茶水的他和百官已然不知不觉暂歇了朝议。
这种颇为新奇的味觉体验倒是令不少朝臣眼前一亮,不过主要是集中在文官身上,武官中大半是不喜欢这种滋味的,但这就足够了。
“殿下,此物应是茶叶,但似乎与臣平日里饮用之物不同?”
卢植很喜欢这种先苦后甘又后劲纯绵的味道,不由开口问询着,同时也是在示意弟子孝敬师长的时候到了。
其余一众朝臣也是将目光纷纷投来,一众太子府府僚出身的朝臣和时常受到太子召见和重用朝臣都不担心,以太子的性子他们定然是能够得到恩赏的。
刘辩露出一抹笑意,指向身旁侍立的高望,道:“此中常侍高望所创炒茶之法。”
众人闻言不由看向了高望,这位虽说当初也在十常侍之列,但倒是少有的不贪赃枉法之人,除了对家族子弟有所庇佑外并无多少恶性,自太子摄政后也为太子党的朝臣们所接纳,得了个“贤宦”之名。
“这个憨货,都当了中常侍了,又不愿贪腐,又时常拿着孤赠予的赏赐去接济贫困的乡人和流民,以至于身无长物。”刘辩指着高望一副怒其不争的模样,但谁都听得出太子话中对高望的认可和喜爱,“如今这厮误打误撞之下倒是创出‘炒茶’,又将炒茶之法献于孤,希望能为朝廷增加些营收。”
群臣看向高望的目光也不由少了几分鄙夷。
虽说大汉不许官员经商,但并不会约束官员族中子弟或是亲眷无官身者经商,多少也有几分商业眼光,不少人都看出了这炒茶之中所蕴含的商业价值。
排斥宦官虽是大汉士人的政治正确,但对于这样一位大公无私的贤宦,众人倒也不至于再那般鄙薄,甚至不少人都颇有些肃然起敬的意味。
而高望始终低垂着脑袋,依旧是那副谦卑恭谨的模样。
太子殿下与他说了,炒茶几乎会全面替代现在作为果腹之物的茶汤,说不得往后千百年,后世文人墨客即便鄙夷宦官,却也得尊称他一声“茶祖”。
高望其实并不能理解太子殿下的想法,那位明和二帝时期改良纸张和尚方锻冶工艺的蔡伦,不也最终因为曾帮助章德窦皇后诬陷并坐实孝安皇帝祖母宋贵人行厌胜之术的罪名,最终在孝安皇帝掌权后面对廷尉府传唤而畏罪自尽吗?
而自孝安皇帝后,这位蔡伦的名声,也依旧毁誉参半,那位与蔡伦同时的太史令张衡也以“善恶皆有报应”(注1)的感慨来概述蔡伦等人的兴衰。
太子殿下说,那是因为纸张还没有全面替代竹简。
太子殿下说,炒茶法会是他送给自己的一份惠及千年乃至万年的礼物。
太子殿下说,他希望自己将来得以“贤宦”之名陪葬帝陵。
高望还是无法理解太子殿下所说的,但他相信太子殿下所说会成为现实。
但炒茶应当会流行于权贵和世家豪门之中,想来的确会为朝廷增加不少营收,这份功绩已然足以让他在史书上多添一笔光鲜的履历,得称一声“贤宦”了。
即便最终不能达到太子殿下为他描绘的那般令人憧憬的美景,单论太子殿下愿意为他这个残缺之人所付出的那份心意,便已然让他铭感五内了。
殿下爱我!
今得相随,大称平生,虽肝脑涂地,无恨矣!
(3074字)
注1:东汉对于蔡伦评价并不高,张衡曾与蔡伦共事,对于蔡伦和其余一众人的评价是“福仁祸淫,景响而应,因德降休,乘失致咎,天道虽远,吉凶可见,近世郑、蔡、江、樊、周广、王圣,皆为效矣”,也就是他们所作的好事得到了回报,但做的坏事也得到了报应,上天是公平的。
PS:这两天没什么忙碌的事情,所以码字时间充裕了不少,最近大家都能发现我六七点基本上就两更结束了,作者菌也趁着这两天在存稿子,过段时间估计能上个推荐,还没确定是哪天,所以就为那天爆更存稿吧。
PPS:求点票,月底啦,加个一千字的小更,求读者老爷们看在作者还没到中午就更新的份上多砸点月票砸死作者吧!
第235章 分化凉州诸将
“在京秩六百石及以上官员皆赐炒茶一斤,地方官员秩比千石及以上者,亦赐之。”
对于炒茶,刘辩是不会吝惜恩赏的。
群臣皆为之感恩,行礼谢太子殿下赐茶。
当然了,刘辩是没有这么好心的,他只不过是借机宣传炒茶罢了。
大汉最大的流量由谁掌控?
是他,是他这个摄政太子,是他这个即将登基为帝的未来天子!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刘宏曾经喜欢驴车,甚至亲自驾驶驴车出行,百官便以为时尚,争先效仿,以至于驴子的价格一时之间竟超过了战马的价格!
他这个太子好炒茶,百官亦当争先效仿。
而且一斤炒茶看似是无偿的馈赠,实际上也是在利用这些官员作为移动的广告来宣传炒茶获取流量。
一汉斤还不足后世的半斤,也就约莫喝一个月的量,面对这种新奇的饮品,也许不足半月就将这一斤炒茶喝完了。
那既然喜欢这种饮品,喝完了上哪去买呢?
少府名下的官营商铺会上架炒茶这一新颖产品,而且是作为奢侈品进行售卖。
炒茶初创,即便是品级最差的茶叶,定价也将是五百钱一斤。
六百石官员的月俸是三千五百钱,二十一斛米,五百钱一斤的炒茶一个月买一斤的俸禄应当是掏的出的,但也就是堪堪满足一个六百石官员本人一个月的需求罢了。
总要应酬吧,总要交际吧,贺寿赠礼为了不显得一身俗气可以赠送品级更高的炒茶吧,到时候还愁炒茶的销量吗?
刘辩甚至私下里将炒茶的销售计划命名为了“俸禄回收计划”,同时也能成为一种新的奢侈品,以低廉的成本价代替诸如丝绸布匹、金玉珠石等物作为赏赐发放。
至于说太子与民争利?
炒茶又不会面向底层百姓,他宰的可都是满肚子膏腴的权贵和世家豪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