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就多次以安南之事警诫、震慑不安分的藩属,“问罪之师”“安南之鉴”,效果显著,结果好圣孙一下子撤离,不仅让之前的努力付之一炬,还暴露出了大明的虚弱。
大国威仪,存则四方宾服,不假兵戈,失则祸乱迭起,势如溃堤,明宣宗贸然放弃交趾,在当时被视为明智之举,但从长远的影响来看,实则弊端重重,得不偿失。
海考虑的基本是大国战略,至于安南境内的具体情况,他并不清楚。
而此时随着莫光启的描述,他才知晓,安南国内的皇权动荡,持续了已经好久。
别的不说,黎利死去至今不过百年,后黎竟然就传了十六任君王,其中有四任安南王登基不及一年,三位安南王被弑……
开国君王的祖孙三代还好些,到了第四代就开始乱,这也是许多朝代的规律,中原王朝都避免不了,更别提安南这种小国。
关键在于,如此混乱的王位更替,导致宗室的记录也很混乱,莫登庸在弑君篡位之前,可以肯定将黎氏正统血脉都杀了个干净,剩下的就是些旁支中的旁支,而莫光启临行前也经过了一番调查,认定了黎氏兄妹绝非正统黎氏血脉。
“根据莫耀先查探,这对兄妹祖上根本不姓黎,是外附之姓,父辈之时寄居于王府之中,等到了黎氏动荡,这才冒姓自称王孙,又收买了十几位黎氏臣子四处宣扬,确定了他们的正宗地位。”
“莫耀先是谁?”
“他在十三太保里面排行老六,专门负责探查情报,所言几乎没有错误。”
“那据此人所言,黎氏兄妹的具体来历是什么?”
“不知……莫耀先追查了半年,最终查不下去了,相关之人死的死,失踪的失踪,能够肯定的,就是有人特意抹去了他们祖上的来历!”
听到这里,海有些啼笑皆非。
第一次见到黎玉英时,他就觉得对方的容貌确实不太像是安南人的长相,但也不过是一种夸赞,同时有点瞧不上安南的意思,结果没想到,黎玉英还真有可能不是安南人啊?
而且瞧着并非简单的鸠占鹊巢,是颇有几分来历的。
海再看看眼前这位莫氏子的下场,大致明白,海浩为什么将其“请”过来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莫光启宣扬黎氏兄妹并非安南正统,在其他人看来,是因为安南内乱,两派互相攻击,黎氏说莫氏是乱臣贼子,莫氏就控诉黎氏的使节根本不是血脉正统,这种泼脏水并没有多少可信度。
但落在海浩耳朵里,则是另外一回事,他恰恰是认可对方所言,才会痛下杀手,将这群人除去。
如此说来,黎玉英可能的身份,非同小可,且与海浩存在一定的关联?
不然是不是黎氏正统,与他们何干?
海看向父亲,问话直接:“父亲知道黎氏兄妹的真正来历?是不是与我海氏一族有牵扯?”
“有些猜测罢了,与我海氏一族倒是无关,但确实非同小可!”
海浩回答得也很直接:“为父将这人带来,也是告诉你,黎娘子不是简单的一位亡国郡主而已!你若是只觉得郡主之位稀奇,与她并无什么感情,就不要选这个女子为妻,来日或许还有些别的事端!”
“我对于郡主之位并无好奇,恰恰相反,她若不是郡主更好,驸马又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若安南不亡国,那才是阻碍……”
海并无迟疑,坚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我之前说过,我俩是患难与共过的,且孩儿有今日的成就,与她的相助脱不开干系,岂会没有感情?若是这般莫名其妙分开,我岂非忘恩负义之徒?”
“啧!”
海浩皱起眉头:“这就不好办了啊!关键是她来了中原,她如果一辈子待在安南,不至于如何,现在万一事发,要灭口的人就有些多了……”
莫光启在旁边听着,眼珠滴溜溜地转动,听到这里面色立变,然后就见一只手掌罩住了整个视线。
海浩随手将他按晕过去:“为父先去处理一下,你且稍候!”
这位莫登庸之子,显然是沉河底的下场了,海目送着父亲处理尸体的宽厚肩膀,一时间也不知该说什么。
就在这时,伴随着轻悠的脚步声,母亲朱琳走了出来,对着他盈盈含笑:“我儿有情有义,果真是海氏的好男儿!”
面对母亲,海的情绪又不一样了,低声道:“娘!”
朱琳有些歉然:“孩子,你不要怪我们多此一举,她的身份是一个隐患,尤其是你入仕为官之后,更难免会牵扯出许多,成亲之前得考虑周全,把该处理的事情处理了……”
海欲言又止,还是没有贸然询问,只是道:“那可有什么解决的办法?”
朱琳稍作沉吟,反问道:“听你之前说过,玉英护驾有功,救了当今天子生母的命?”
“是!”
海点了点头:“这些时日蒋太后常常招她入宫,视作亲女儿般……”
朱琳好看的眉头扬起:“既是如此亲近,何不认个干娘呢?”
海微微一怔:“这恐怕不便,收外藩郡主为我大明公主,绝非小事!”
“毋须册封为我大明的公主,只需私下里认个亲便是!”朱琳笑着道:“来日改为朱姓,也比黎氏要好啊!”
第198章 蒋太后的善念
“安南莫贼的探子失踪了?”
朱厚听着这个消息,嘴角不屑地撇了撇嘴:“故作姿态,由得他们去!”
听听称呼就知道,自始至终,大明都不愿意称对方为使节,而是探子,死活自不必说。
再加上广西前线又传来消息,安南境内以武文渊、阮仁莲、黎景等人为首,皆拥兵数万,分据一方,与莫氏相攻,如此也解释了莫老贼姿态越来越低的原因。
内忧外患,这位弑君篡位的乱臣贼子,由于过早地面对大明的压力,有些撑不住了。
事实上,当两广兵力粮草筹措得并不算顺利之际,明军也不敢贸然开战。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朱厚确实想要借助军事上的胜利,获得巨大的威望,推行新政,强盛国力,加固皇权,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但如果征安南失败,贸然兴兵的责任,势必也是对威望的一次巨大打击。
所以是否开战,朱厚起初完全不表态,随后借着赐字明威默默推动,最终合各方意见,陈兵边境。
每一步都走得留有余地。
可以说是慎之又慎,也可以说是患得患失,生怕败了要承担最大的责任。
所幸之前赦免了李福达一案的罪臣,回归六部后,有不少才干之士,如兵部郎中毛伯温就提出了威逼为首,进军为次的策略。
大明虎视眈眈地陈兵于边境,让安南境内攻伐,再于合适的时刻下场,一举击溃莫氏伪朝。
如此有一个好处,此番讨伐本就不是为了助黎氏复国,而是要恢复永乐朝的疆域,将交趾重新拿回来。
这样的目标下,莫登庸固然是大明的敌人,但那些举着黎氏旗号的地方豪强,同样是收服交趾的阻碍。
如果能让他们数败俱伤,对于大明来说,正是最好的局面。
朱厚采取了这个策略。
对待莫光启一行,自然彻底不在意了。
此番摆了摆手,新晋指挥佥事孙维贤默默退下,朱厚再批阅了几分奏章,尤其在礼部新晋的会试士子名单上,停留的时间有些长。
放到天子御案上的,自然是打开糊名后的录取名单,近三百人,朱厚不可能全看完,也就是关注名列前茅的那些人,这一瞧眉头不禁扬起:“一心会!一心会!此子的眼光了不得啊!”
如果仅仅是一个人名列前茅,甚至高中会元,都不算什么,朝堂中从来不缺乏状元,翰林院里面到处都是各科的神童。
但现在前十里面,四个一心会的成员,就十分醒目了。
朱厚眼神微微一眯。
以前海并不愿意大肆招收成员,他表面上催促,心里很是满意,觉得对方知道分寸,也并无旁人那般野心勃勃,看到圣眷在身,就马上迫不及待地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
试一心的效果喜人,他看人的眼光果然好。
可如今发现,此子并不是不发展一心会,恰恰是手段更加高明。
翰林院那些才子倒也罢了,这些国子监内的同窗筛选之下,个个都是人才。
一心会才多少成员啊,这下子全员进士了?
哦,似乎还有一个不是。
那个不重要,如此成就是可怕的,若再经营个十年……
朱厚心中有了警惕。
看来也不能因为对方年轻,就过于放松。
记下了这件事,待得批阅完其他奏章,朱厚起身放松了一下,看了看时辰:“摆驾慈仁宫!”
这是要去向蒋太后请安了。
无论是初入紫禁城,还是后来压倒一切不服,执掌皇权,朱厚每天早晚,都要向这位娘亲问安,风雨无阻,从不间断。
有时候更是一待就是一两个时辰,陪在娘亲身边的时光,总最令他心安。
而这些日子,还有别的原因。
到了慈仁宫外,朱厚抬起手,制止了宫婢入内禀告,在外面听着女子的交谈声,眉宇间情不自禁地浮现出了喜色。
等到谈话告一段落,朱厚这才走了进去,果不其然,就见到蒋太后宫中还有两个女子,一个珠圆玉润,光彩照人,见到他入内就露出笑容:“陛下!!”
另一位花容月貌,极为恭谨,拜倒行礼:“陛下!”
“爱妃免礼!”
朱厚赶忙扶住前一位。
这位是宠妃阎氏,如今已有了身孕,怀了龙种。
他在放弃道教修行之际,心里隐隐有些担心,会不会由此碍了子嗣,直到后宫有喜,这才完全放下心来。
现在就盼着,阎氏能够生个皇子,平安长大,继承大明的万里河山。
另一位也是宫中的常客了,对其之前救驾有功,朱厚也极为感念,嘴角含笑:“黎郡主免礼。”
黎玉英起身,退到一旁,低眉顺眼,整个人如同水墨画中淡去的笔触,努力降低存在感。
能时不时地出现在蒋太后的宫里,就已经达成了目的,做多了反倒过犹不及,因此这段时间,她都是这般多听少言,谨言慎行的状态。
由此赢得了蒋太后的欢喜,蒋太后一欢喜,其他贵妇自然也不会为难,再加上彼此间没有任何冲突,反倒结下了不少交情。
此时同样如此,眼见大明天子欣喜于后宫有孕,黎玉英适当地说了些讨巧祝福的话语,然后丝毫不提安南等扰了兴致的话题,就这般轻轻扶住阎氏,一并退下。
目送两女离去的背影,朱厚都忍不住点了点头:“黎氏倾颓之际,一介女流不畏艰险,跋涉万里,胆魄担当,殊为不易,更兼刚柔并济,进退得宜,好啊!”
蒋太后微笑:“进退得宜,怕是海明威点拨的,她很听海明威的话,在老身面前说的最多的,就是那位国子监才子的事情了!”
朱厚眉头扬起:“哦?这也是海教的?他倒是会调教人!”
蒋太后对于这个儿子最是了解,闻言马上柔声道:“海明威惹我儿不高兴了?”
“这倒是没有……”
朱厚在母亲面前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恶:“只是新科会试的名单出来,海选出的人手在前十中占了一半,儿子不得不承认,此前是小觑了此子的能耐!”
蒋太后当然不会觉得儿子敏感多疑,而是心疼于他在前朝承担的万钧重担,想了想道:“海明威有情有义,想来不会辜负我儿的赏识,正如他不愿意辜负黎娘子一般。”
“他们俩人……”
朱厚微怔,对于俩人有情倒不奇怪,毕竟黎玉英相貌出众,但看法和陆炳出奇的一致,想来不过是露水情缘,下意识道:“黎氏愿意给海作妾?”
蒋太后不高兴了,白了儿子一眼:“怎是妾室,我儿刚刚还夸赞黎娘子,如何能将她想得如此不堪?”
“嗯?”
朱厚顿时好奇起来:“海明威要娶她为妻?这……这不可能吧!”
安南郡主,婚嫁身不由己,大明的进士不可能娶这样的人,难不成去安南当一个入赘女婿,简直天方夜谭。
而现在安南亡国在即,至少黎氏是亡了,亡国的郡主,那就更无价值,母族半分助力都无,甚至不如民间商贾,那至少还有钱财与人脉。
以海如今的大好前程,简在帝心,真要娶妻,别说六部尚书,就连几位阁老都是愿意嫁女的,堪称无可挑剔的女婿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