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院通历史:开局劝扶苏造反 第76节

  而权万纪则决定,明日就上书此事情。

  自己,也算是于朝立功了。

  或许,陛下能给予他赏赐。

  .......

  大唐贞观年间,自魏王李泰产生与太子李承乾争夺储君的念头后,似乎每一天都不太平,相较于其他王朝的太子们,几乎每隔数日,就会发生不少事情。

  也就在这两日。

  有人私下举报朝廷三品以上官员,轻视魏王李泰!

  此人,自然是李承乾安排的,并且太子李承乾特意动用了不属于太子府的力量。

  也不能说是不属于吧,半属于、半不属于。

  如今太子宫内的属官已经很多了,层层关系下总能找到,看起来和太子宫没有关系的臣子。

  太子李承乾为了让这件事情看起来和太子府没有关系,让属官薛元超请其同宗薛鄱的丈人谢翎,谢翎又将此事交给了下属郑文泰,郑文泰请族弟郑勋,郑勋请女婿许岳,许岳又请...

  总之,这层层关系下,有些类似于宗族,相当于出五服了!

  其实若是下令层层调查的话,也能查出来其源头到底是谁,但问题是房玄龄等朝中三品大臣,本就有轻视魏王李泰的行为。

  唐太宗知晓这件事情后,为何要去调查这个举报人?

  大唐皇帝,这位最高权利掌控者、拥有者,不决定调查举报人背后的始作俑者的话,目前朝堂上是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抽丝剥茧,调查出来这个八竿子和李承乾打不着关系的人,其实是太子府层层关系,一层层请出的人。

  为何要这么复杂?因为必须这么做,不然的话若是让唐太宗李世民知晓,举报者是太子府的人,那么其下意识的会认为,这是太子府针对魏王府的一次行为,毕竟以唐太宗多年执政的智慧,能很明显的发觉出,这是一场阴谋,最后的结果能让众多大臣心中怨恨魏王李泰。

  但经过这层层‘委托’后。

  唐太宗李世民并不清楚,这是太子府的谋划,因为举报者看起来别说和太子府有关系了。

  本身就是个几乎没有啥背景、人际联系的小官。

  其就是看不惯朝中三品大官轻视魏王李泰的举动,感觉太欺负人了,才英勇的挺身而出,不畏强权,敢于举报!

  唐太宗李世民当即就提拔这名官员,并且当场大怒,决定今日早朝,好生质问房玄龄等三品大官,为何如此轻视魏王李泰。

  为何如何轻视他的儿子!!

  太极殿,还未等群臣先到,唐太宗就已经早早来了,高坐于帝位之上,静静的俯视着下方。

  脸色宛若覆盖着冰霜!

  看起来心情就不好!

  大唐朝会正常情况下是很热闹、宽容的,往往皇帝还没有到的时候,大臣们都能互相小声的交谈、唠唠家常之类的,甚至即使皇帝在的时候,大臣们也很放松。

  但今日朝会,见皇帝陛下如此阴沉的脸色,众多官员都知道,可能出现什么不好的事情了。

  是何原因,让陛下如此生气?

第87章 权万纪懵了,陛下真的怒骂我一顿,罢免我的官职?

  因为这件事情可以说是事发很突然。

  很多人并没有提前得知消息,并且房玄龄等朝廷中的三品大官轻视魏王李泰也并不是一天两天了。

  他们不仅仅轻视魏王李泰,还轻视其他唐太宗的皇子,甚至轻视太子。

  这一切,皆是因为唐初并未明确制定出,藩王和官员的地位制度,因此就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

  整个朝堂,气势很是压抑,谁也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惹得陛下如此生气。

  文武百官们,该到的都已经到齐了,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自然也到了朝堂上,他们两人感受到了压抑的朝堂氛围,皆心中思索。

  魏王李泰暂时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太子李承乾可是心知肚明,他装出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微微低头,如同其他大臣般装作心生惶恐,但实际上已经等待着父皇的雷霆震怒!

  长孙无忌、房玄龄、李靖、魏征等,一个个也感到疑惑,终于,唐太宗李世民语气微冷,注视着下方的群臣,道:

  “朕听闻,朝中三品以上官员,轻视魏王李泰!”

  此话一出,众人皆神色大变,特别是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他们这些官员对于皇子们的态度如何,他们心中最为清楚。

  毕竟,他们都是跟随陛下打天下的人。

  即使心性不骄横,但也难免会有些自恃功高。

  说句实在的,大唐王朝是大家的努力共同建立的,而陛下的这些皇子那个时候大多数还没有出生呢,他们能有什么功劳?

  自然而然,轻视也就产生了。

  本以为,陛下根本不会理会这件事情,没想到原来今天陛下震怒,主要就是因为这件事情,随着长孙皇后病重,陛下远远没有以往那般仁慈、宽宏大量了。

  要遭!

  没有任何犹豫,三品以上的大臣们也没有想过所谓的辩驳,纷纷跪在地上,吓的冷汗直冒,这件事情可大可小,陛下完全可以惩治他们一番!

  远处,一直观望这一切的魏王李泰忽然神色变了。

  朝廷中的大臣轻视于他,这件事情他心知肚明。

  他对此可谓是很生气,甚至不能容忍,并且魏王府内的很多幕僚和属官,都曾向他提议,将这件事情禀告给父皇,让父皇惩治三品以上官员,并且明确皇子和官员的地位制度。

  对于这些提议,他原本就是这么想的。

  他是皇子,是天潢贵胄,而这些臣子呢?确实有些功劳,但也不能如此轻视皇室之人吧?

  但,很快他就决定,暂且忽略这件事情,不让幕僚禀告父皇了,因为这样做确实能消去他心中的一口恶气,但势必会得罪这些官员们。

  他们表面上不会说什么,心中私底下肯定会怨恨自己,这对于自己无疑是不利的,要知道他现在可是参与了夺嫡之争。

  任何一股力量,对于自己有用的,都要尽力拉拢,而他不想着如何拉拢,反而想着如何得罪,使得人家怨恨,这岂能不败?

  所以,他命令禁止魏王府的官员向父皇禀告此事,但为何还是有人禀告了,是谁?

  “难道是苏勖?不可能,其清楚其中利害,并且这件事情我已经下过命令了....”

  魏王李泰心中思索间,忽然目光微闪,他注意到了父皇话语中,仅仅提到了他魏王李泰,而没有提到太子李承乾!

  这,不太对劲。

  若是说朝中三品以上官员轻视他李泰的话,那对于太子李承乾完全是无视了,甚至私底下没少冷嘲热讽,这个举报人,并没有提及太子李承乾,却单独提了他魏王李泰!

  这件事情一定有蹊跷!

  隐隐间,魏王李泰已经感觉到了不对劲,身处于夺嫡之争期间,任何事情,哪怕是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都很有可能是对方密谋已久的。

  此事,是否是太子府的人所为?其目的就是让举报人,只举报大臣们轻视魏王李泰,而不轻视太子李承乾。

  最后,大臣们肯定会认为,他李泰心胸狭隘,而太子则大度很多!

  从而到此,臣子们心中怀恨魏王,而亲近太子!

  仔细弄清楚了这一切后,魏王李泰深深的看了远处的太子李承乾一眼,他这个大哥已经变了,现在变得精明的已经让人感到恐惧了,这种阴毒的计划都能想的出来?

  魏王李泰心中沉思之际,上方的唐太宗李世民心头火气并未消散,而是继续冷声道:

  “隋文帝的时候,一品以下大臣均被亲王们所羞辱操纵,隋朝亦然没有明确亲王、皇子与各个官员的地位等级制度,但隋文帝的子嗣们却依旧羞辱大臣们。”

  “而朕却不想听任皇子们横行霸道,对他们管教甚为严格,但三品以上大臣却因此而轻视他们,果然是人善被人欺!若是朕放纵他们胡来,难道他们不能羞辱你们么?”

  “到时候,你们又能如何!!”

  唐太宗李世民彻底震怒,这确实是一件小事,但他骨子里是很重视子嗣的一个人,当老子的,儿子被轻视,欺负,难道不生气?

  房玄龄等大臣们,更加害怕了。

  很明显,陛下认为这件事情的性质很严重,恐怕不能善了了!

  真是的,他们也轻视过其他皇子啊,甚至对于太子李承乾更是无视,为何太子就没有举报他们。

  而魏王却举报?

  魏王此人心胸如此狭隘不成?

  虽然心中对魏王李泰此时已经产生了怨念,但房玄龄等人却不敢辩驳什么,只能磕头认罪。

  而此刻,魏征却并未跪下,其亦然也是三品大官。

  只见他出列,正色道:

  “陛下,臣认为当今的大臣们,必不敢轻薄魏王;依照礼仪,大臣与皇子都是一样的;《春秋》说:周王的人即使微贱,也要位列诸侯之上;三品以上都是公卿大臣,陛下素所尊崇礼待;如纲纪败坏,固然不必说它;如果圣明在上,魏王必无羞辱大臣之理。”

  “隋文帝骄溺他的儿子们,使得他们举止无礼,最后全被杀掉,又值得后人效法吗?”

  魏征话语中的意思很简单,虽然大唐没有明确规定亲王、皇子与官员的地位划分。

  但却可以沿用古法。

  也就是周朝礼仪,周王的属臣即使在地位,也要位列诸侯之上。

  大唐的三品官员身份再低微,也要位列于皇子之上啊。

  同时,三品以上的官员都是公卿大臣,陛下向来尊崇并以礼相待,如今纲纪尚未败坏,那自然不必担心官员轻视亲王。

  其实,主要还是最后一句话产生了作用,隋文帝时期,亲王皇子任意羞辱官员,最后隋朝灭亡。

  而现如今唐朝没有出现这种情况,毕竟远远强于隋朝。

  也就是因为这句话,唐太宗态度转变,随即沉思良久,忽然笑道:

  “说得条条在理,朕不得不佩服。”

  “朕因私情溺爱而忘记公义,刚才恼怒的时候,自己觉得有道理,等听到魏徵的一番话,方知并无道理,身为君主,讲话岂能如此轻率?”

  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

  太子李承乾始终是一个看客的角色,除了太子府内他的心腹外,没有人知道,今日之事完全是他一手策划的。

  嗯,还有陆师的功劳。

  看起来,一件小事而已,简简单单就结束了,但房玄龄等大臣岂能不因为这件事情,心中对魏王李泰充斥怨念?

  他们是能臣,但却不是圣人,这世间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宽宏大量者。

  秦朝的李斯是能臣,他岂是宽宏大量者么?

  汉朝的霍光是能臣,他又岂是宽宏大量者?

  今日之事,必然会使得大量三品以上官员对于魏王李泰心中增加不满,而他们是否会对自己增加好感,认为他这个太子是宽宏大量者,就不知晓了。

  不过接下来,也能看出来,若是这些大臣有意无意亲近于他的话,就证明他们已经对自己增加了好感。

  官员轻视亲王,事情就这么结束了,整个过程,此事件的主要人物魏王李泰,都没有出列发言的机会,随着唐太宗和魏征上演了一出‘臣谏君听’的戏码后,唐太宗露出宽厚之色,让房玄龄等人起身,各自回到原位。

  略微小事,其实并没有影响朝会的正常进行,各个官员陆续禀告诸多大事小情。

  太子李承乾认真的听着朝会内容,努力学习是有好处的,他未来肯定要当皇帝的!

  时间很快,随着各个大臣禀报完诸多事情后,忽然一道声音,引起了太子李承乾的注意。

  “臣,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书言事。”

  权万纪上书言事了!

  太子李承乾有意无意的看向出列的权万纪,心中思索。

首节上一节76/18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