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这里,即使李泰想反驳,也没有用了。
太子李承乾拿出的所有证据,都足以把魏王李泰锤的死死的!
别说魏王李泰了,就连魏王府的官员如苏勖、房遗爱等,心中自己都不由的怀疑,这是不是就是魏王派人去太子府盗来的,然后怕他们这些属官泄露消息,才谎称是突然发现的?
不是没有可能啊。
但现在很明显不是考虑这个的时候,魏王李泰欺瞒陛下,并且也相当于他们犯了欺君之罪,这下子麻烦确实大了!
很快朝堂渐渐的寂静下来,所有人都知道,陛下要生气了。
唐太宗李世民有些失望的看了魏王李泰一眼,魏王府明明有众多士子,即使编撰出的史书远远不如魏征,颜师古等老臣编撰的,但最起码也合格,为何要动这种歪心思?
现在,让他如何处理这件事情?
若非这件事情出现在朝堂之上,而是私下的话,他完全可以将这件事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当做未曾发生。
但现在是朝会,他身为帝王是绝对不能纵容这种事情发生的。
皇权至高无上,欺骗皇帝是对皇权的严重挑战和冒犯,必然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唐太宗李世民思索着处置方案,仔细回想历朝历代,是否出现过臣子欺瞒皇帝,而从轻处置的先例。
正常来说,欺瞒皇帝,相当于犯下了欺君之罪,是完全可以处死的。
处死也是最常见的处罚方式,斩首、赐死等。唐太宗李世民想起了汉文帝时期的新垣平,因造假欺骗皇帝,犯下欺君之罪,被揭穿后,文帝夷灭其三族。
除了处死就是流放,将犯罪者流放到偏远、艰苦的地区,使其远离政治中心和家乡。
但让他流放李泰,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只能削官了。”
唐太宗李世民心中是不想处罚魏王李泰的,但如今是在朝堂上,他必须要给太子李承乾一个交代,也要给满朝文武律法上的一个交代。
他看向魏王李泰,淡淡道:
“魏王,欺君之罪,如何处置,你可清楚?”
魏王李泰不复淡然,立刻被吓得面色苍白站在地上,身躯止不住的发抖,父皇很是宠溺他,不会因为这件事情,将他处死或者流放吧?
他心神有些惧怕,此时根本没有想过为自己澄清,今日他被太子李承乾算计的死死的,没有任何借口能搪塞过去这件事情,目前只能求情。
只要父皇心软,他依旧能够留在宫内,那么一切都还有机会。
思绪涌动间,魏王李泰匍匐在地上,鼻子发酸,双眼微红,泣道:
“父皇在上,儿臣知罪矣,千错万错,实乃儿臣一时糊涂而犯大过;儿臣欺君,乃猪油蒙心,致心智迷失。”
“然,儿臣对父皇忠诚,未有丝毫之减,儿臣自幼蒙父皇庇护教导,父皇之恩,如山之巍峨,如海之深沉,儿臣深知罪不可恕,然恳请父皇念往日父子之情,赐儿臣改过之机,儿臣愿以余生赎罪,为父皇、为大唐,肝脑涂地,绝不再犯。”
此时任何的辩白都是苍白无力的。
唯有让父皇动恻隐之情。
自己才能安然无事。
见魏王李泰露出此态,唐太宗良久不语,最终叹息道:
“欺君之罪,不可不惩。”
“魏王李泰,削去扬州大都督、越州大都督、相州都督,雍州牧之职。”
“魏王府属官,皆削职一品!”
除了处死、流放外,这个惩罚可以说很严重了。
直接削去魏王李泰遥领的三州大都督和雍州牧四职。
这相当于在地方上,大大削减魏王李泰的权势!
而魏王府官员尽皆被削减一级,这道惩罚无论是表面上还是实际上,其实都轻了一些,因为唐太宗李世民知晓,若说削的太严重的话,魏王府内的官员几乎都要离开。
还是给魏王府留一些班底吧。
太子李承乾听完魏王李泰的处罚后,面色未动。
心中却越来越厌恶他的父皇李世民了。
这个惩罚很严重么?
看起来确实严重,一口气削掉魏王李泰四道官职,其中三道是大都督,一道是牧。
但这对于其他人而言的话,确实严重,但对于李泰来说却无伤大雅!
他这个弟弟,身上的官职太多太多了。
贞观二年,年仅九岁的李泰改封越王,并受封为扬州大都督与越州都督,督常、海、润、楚、舒、庐、濠、寿、歙、苏、杭、宣、东睦、南和等十六州军事扬州刺史,又督越、婺、泉、建、台、括六州,不仅不之官,封地更是多达22州!
所谓‘不之官’,就是不用离开宫内,前往藩地任命的意思。
当时他记得很清楚,同时受封的皇弟李恪,封地仅仅只有八州!
贞观五年,李泰在任扬州大都督的同时,又兼领了左武候大将军一职,余官如故。
何为余官如故?
正常来说,除非特别有能力的臣子,不然的话普通臣子往往都是被任命了新的官职后,以往的官职将会被取消。
毕竟,身居数个职位,权利和影响太大了。
而余官如故的意思,就是获得新的官职后,以往的官职并不会被取消。
也就是,贞观五年李泰任扬州大都督、左武候大将军这两个职位的同时,其依旧是扬州大都督与越州都督,封地依旧多达二十二州!
贞观六年,李泰又受封州大都督兼夏、胜、北抚、北宁、北开五都督,仍然余官如故!
贞观八年,李泰担任数官的同时,又被授予了雍州牧之职,依旧余官如故!
雍州即指京兆府,也就是大唐王都所辖之地,自此李泰又兼任了掌管西京长安的长官。
贞观十年初,也就是今年年初,李泰徙封魏王,遥领相州都督,督相、卫、黎、魏、、邢、贝七州军事,他之前的官职依旧没有被取消,还是余官如故。!
魏王现在所担任的官职,根本数不过来,其封地数量也太多太多了,所以说父皇对于魏王李泰的惩罚,看起来很严重,实际上对于魏王李泰来说根本无伤大雅。
一点也不感觉到痛!
仅仅被削去了四道官职,魏王李泰依旧遥领诸多区域的大都督,所掌管的封地数十之多,其在地方上的权利和影响力依旧大的惊人。
这哪里算得上是惩罚?
象征意义上的惩罚罢了。
然而,他却不能说什么,私底下兄弟争斗,父皇权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如果明面上他不满意父皇惩罚的话,问题就大了。
可能是因为‘玄武门之变’的原因,父皇对于兄弟争斗格外敏感,就是这种事情你们可以做,我可以当做看不见,但不要拿到明面上来说,特别是在这朝堂上。
父皇这是在极力规避昔日玄武门之变之事的提起,这仿佛是父皇的伤疤般。
对此,他不由得心中冷笑,难道你规避这件事情,甚至不允许别人提,史官就是记录你是顺位继承的?后世人就会不知道玄武门事情的发生?
就不会有人知道,你杀兄弑弟淫嫂囚父?
总之,李承乾现在对于李世民来说,没有任何的好感,甚至已经渐渐发觉,连所谓的‘父子感情’,都几乎消失了。
“太子,朕如此处理,可满意?”唐太宗李世民看向太子李承乾道。
李承乾脸色正常,随即道:“儿臣又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满意就好。
见太子李承乾面色正常,唐太宗李世民颔首道。
随即就是魏王李泰和众多太子府的官员谢恩。
事情到了这种地步,朝会也没有办法继续下去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好心情也荡然无存,立刻挥手退朝。
臣子们面面相觑,其实他们还有不少想问的呢,比如这史书是太子府的哪位属官出力最多,编撰出来的。
而这精妙的‘轮子’,又是如何制作的。
还有这史书所使用的印刷术,以及采用的洁白硬纸,太子府又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心中诸多疑惑,让许多大臣想问,但皇帝心情不好,都让退朝了,他们也没有那个胆量没那个能耐让朝会继续。
只能等来日了。
朝会结束,官员们都各自散去。
魏王李泰回了魏王府,太子李承乾回了东宫。
唐太宗这边,刚刚回到宫内,便皱起眉头思索。
“苏勖,会提议让魏王盗取太子府撰写的史书?”
他了解苏勖这个人,毕竟自他为秦王时期,就跟随在他身旁,或许苏勖的个人能力远远不如杜如晦、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出彩,但其的智谋同样深远。
苏勖此人做事,向来是一个稳字。
其是隋朝开国宰相苏威之孙,贵族门楣,加上苏勖的性格,其断然不会建议李泰做如此冒险的事情。
而其最后更是胆大的敢和魏王李泰共同欺瞒君王。
还有,到底是何人为太子撰写的这些史书,杜如晦之子杜荷是没有这般本事的。
李纲的两个孙子虽然也有些学识,但由于早年并未担任官吏,因此没有能力接触到兰台内的真正典学,他们也不像是有能力的样子。
至于薛元超等人,感觉也差些。
他越来越感觉,太子李承乾背后站着一个高人了,自从前段时间开始,李承乾的声势越来越浓郁了,处处压着魏王李泰打。
想了想,唐太宗李世民唤来了一个人。
杨妃。
自从皇后病重,他已经很久没有和皇后谈论这些朝堂政事了,为了避免皇后心力受损,从而病情加重。
这段时间他往往有许多事情,都喜欢和杨妃谈。
杨妃的身份很特殊,其是隋炀帝杨广之女,杨妃从小就接受了皇室良好的教育,因此他和杨妃交谈政事,对方也能很恰当的为他提出许多主意。
让他能隐隐找到和皇后在一起的感觉。
并且还有一个很重要、很关键的点,杨妃所生的吴王李恪,没有夺嫡的能力,他也不担心杨妃产生什么不该想的念头。
恪儿有着一半李家血脉的同时,也有着一半杨家的血脉,未来没有任何可能染指储君太子之位。
这件事情杨妃心里清楚,而其他的妃子并不像杨妃的身份如此敏感,自己如果与其他妃子经常谈论政事,很有可能会让她们产生涉政之心。
“其实,我觉得恪儿还挺好的,诸多子嗣中,恪儿的性格和能力最适合继承皇位,可惜...”
唐太宗李世民心中这般想着,很快杨妃就来了。
“陛下。”杨妃轻声道。
唐太宗李世民颔首,然后将今日所发生的情况简短的说了一番,随即道:
“目前,太子和魏王争斗的越来越激烈了,唉,朕实在不想见两个儿子兄弟相残啊。”
“不过现在朕有了个难题,今日朝会上,魏王李泰献呈史书后,想让朕举办一场家宴,当时朕答应了。”
“结果这史书,却是盗取太子府的,你说说,朕晚上是否还举行这场家宴?”
“家宴,或许可以缓和一下两人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