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院通历史:开局劝扶苏造反 第15节

  刘据在自己的宫内四处转着,看看能凑出来二十两黄金,等下次去后世带给陆煊。

  同一时刻。

  公元641年,贞观十年。

  大唐,大明宫!

  唐太宗正襟危坐于上方,瞳孔有神,俯视着下方左右两侧文武百官。

  在其左侧下方,太子李承乾安坐于殿陛之下。

  这也算是个不成文的规定了,满朝都知道太子的腿脚不好,而太子每日是需要和皇帝一起听询政事的。

  如官员般长久站着,用不了多久李承乾的腿就彻底废了。

  现在起码还能走动。

  所以渐渐的,每日早朝,唐太宗皇案下方左侧,侍卫都会抬上来一个垫子,让太子李承乾安坐。

  “诸位,对于我大唐与吐蕃和亲,公主嫁于吐蕃国王松赞干布一事,如何看待?”

  “是和亲,还是不和?”

  唐太宗静静的注视着下方道,语气平静。

  位列赵国公,当朝司空的长孙无忌立刻出列,道:

  “启禀陛下,吐蕃国王松赞干布拥有雄才大略,是一代谋主,其统一吐蕃后,虽与唐建立了和好关系,但多年来已经伴以矛盾、冲突,常以兵戎相见,除小的边界摩擦之外,两国还多次发生大的军事冲突,唐蕃之间斗争比较激烈。”

  “吐蕃是大国,我巍巍大唐拥有和吐蕃一战之力,但若战,必损失国力,百姓疾苦,士卒死伤,而臣听闻,松赞干布渴慕唐风,以能与唐和亲为荣。”

  “臣认为,若和亲能够使得唐与吐蕃永世为和好关系,大善矣!”

  唐太宗微微点头,依旧面无表情。

  实际上,心中却很是不想将自己的女儿嫁出去。

  “在议一议突厥俟利可汗请求驻定襄城之事吧...”

  大唐政务日理万机,不但要处理大唐境内各地之事,周围诸小国有时候也需要大唐出面。

  说起突厥可汗驻定襄城之事,房玄龄出列道:

  “启禀陛下,突厥俟利可汗统有三万户,有精兵四万,马九万匹,大唐绝对不能答应其的要求,不然的话...”

  位列司空、中书令、梁国公的房玄龄立刻出列道。

  太子李承乾听着群臣和父皇对于各种事情的商讨,目光闪烁。

  或许,自己再次去后世时,该了解了解大唐每个年间所发生的各种事情。

  然后询问陆师,后世人对于这些事件的看法。

  毕竟,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后世肯定清楚,大唐目前每一年做的各种举措所带来的影响和后果,自己若是趋利避害,或者将坏事变成好事的话。

  自己会在朝堂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至于向父皇证明自己是个有用的人?

  哼哼,他从来没有产生过这种想法,造反的念头已经扎根在他心底深处了,父皇能推翻皇爷爷,他为什不能推翻父皇?

  正好,父皇总是认为自己弑兄弟、囚父亲,会得千秋骂名,到时候他也效仿此举,父子两个人一起担任这个骂名吧。

  嘿嘿,他真孝顺。

  大明宫内,两个时辰后,今日朝议才结束。

  唐太宗刚准备令群臣退朝,就见太子缓缓的起身。

  “太子,有何政见?”

  唐太宗面色平淡的道,破天遭的头一回,早朝上太子准备发表自身想法了。

  以往,太子总是只听不说。

  “启禀父皇,儿臣并无任何意见。”

  “儿臣想任命两人,为太子宫庶子。”

  李承乾开口道,他想请求父皇任命李安任、李安静两人为太子宫庶子。

  谁能想到,唐太宗李世民脸色忽然冷了几分,似笑非笑道:“怎么,朕安排的太子宫庶子,不如你任命的?”

  “你所任命的,可有朕任命的贤良?”

  他太了解自己这个太子了。

  秉性不良,不喜读书。

  平日里总喜和侍卫玩乐,他能认识什么好人?

  狐朋狗友,奸狡谀诈之辈!

  “启禀父皇,儿臣想任命李纲之孙,李安仁、李安静为东宫太子庶子。”

  “李纲为周、隋、唐三朝老臣,其是儿臣的老师,教导儿臣多年,也为大唐基业做出许多贡献,其子李立言也是大唐良将,曾被任命为大将军。”

  “而李纲的两位孙儿,李立言大将军的两位子嗣,至今依旧待守家中,无官于身,据儿臣了解,李安仁、李安静两人亦有真学实干,可惜无人举荐,所以儿臣动了任命两人为东宫太子庶子的想法,还请父皇恩准!”

  李承乾缓缓道,语气中带着恳求之色。

  这一幕,让在场众多老臣纷纷动容。

  李纲的两个孙儿?

  他们都忘记这件事情了,没想到太子却记得!

第22章 母后的病,或许陆师能治!

  “李纲的两个孙儿啊,这让我不由的想起了李纲,唉,故人西去,李纲也走了五年了,当初就是他引荐我入的朝堂。”

  “没想到李纲的两个孙儿目前只是庶民,想当初杨广在位之时,我因一件小事触怒隋炀帝,隋炀帝欲将我烹杀!是李纲向隋炀帝求情,我才留下了一命。”

  “我倒是想起了李立言,当初平定长安之战,是李立言替我挡了一刀,可惜天妒英才,他也早早的去了。”

  “我记得,李纲和李立言父子,是同年离开的吧?怪不得李安仁、李安静未入仕途,父子两个完全没有机会安排他们啊。”

  “......”

  朝堂上,群臣小声交流着,大唐比较开化,并且君臣关系融洽,唐太宗并未禁止朝堂上大臣互相私语。

  李承乾提出的,将李安仁、李安静兄弟两个任命为东宫太子府庶子之事,让群臣不由的想起了兄弟俩的父亲和爷爷,特别是李纲,历经周、隋、唐三代,可谓是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如今朝堂上大多数官员皆受过李纲的恩惠。

  唐太宗李世民并未说什么,只是静静的看着下方众臣的交流,心中思绪涌动。

  太子背后有高人啊。

  他很快就看出来了,李承乾想任命李纲两个孙儿为官的真实想法,李纲虽死,但现在朝堂上下依旧有许多官员念及着李纲的好,而李纲的孙儿却依旧只是个庶民。

  李承乾此举,势必会引得大多数官员的好感。

  这是一股不小的力量!

  是谁,指点李承乾?

  长孙无忌,亦或者房玄龄,魏徵?

  思索片刻,唐太宗李世民投向群臣中默不作声的魏徵。

  “魏徵,你如何看待太子欲任命李安仁、李安静为太子宫庶子之事?”

  他想听听魏徵的意见和想法。

  闻言,魏徵缓缓出列,朗声道:

  “臣认为,太子仁爱明智,深明用人之道,实乃国家之幸,李纲乃三朝老臣,忠心耿耿,功绩卓著,其孙儿虽暂无官位,然太子能念及李纲之功,识其后人之潜力,欲委以官职,此乃仁厚之举,足见太子心怀天下,重视贤臣之后,亦有广纳贤才之胸怀。”

  “古之贤君,皆能任人唯贤,不遗余力挖掘人才,今太子此举,正合此道,如周文王用姜子牙、秦孝公用百里奚、汉武帝用主父偃等等,皆因能识贤任能,方使国家昌盛,今太子能有此等眼光与气度,陛下应心甚慰之,太子若今后亦能秉持此心,以天下为己任,为大唐朝选拔更多贤能之士,巍巍大唐,才能永创惶惶盛世!”

  魏徵的话刚说完,拍手声就响起了。

  以拍手的方式,称赞某个人、某件事、某句话,据说这是自尧开始,就已经存在的称赞方式了。

  “好,说得好!”

  “彩!”

  “太子深明大义啊!”

  群臣忍不住喝彩道,为李承乾的行为,为魏徵的一席话而喝彩。

  高坐帝位上的唐太宗也笑了,魏徵这一席话语,说的确实精彩,让他感到心里很舒服。

  “好,太子,朕准了你的奏请。”

  “令,李纲之孙,李安静、李安仁为东宫太子府庶子!”

  唐太宗李世民道。

  朝议结束了,群臣相继离开,李承乾努力的起身,依旧一瘸一拐。

  他见很多人,依旧隐隐对他露出异样眼神,但也有很多人对他露出善意的笑容。

  特别是许多在朝堂上很有力量的老臣。

  李承乾的心里很舒服,很久没有人正视力过他了。

  “如陆师所说,这确实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我要好好抓住才行。”

  李承乾心中自语,一瘸一拐的离开大明宫。

  长安城北,太极宫。

  早朝结束后,唐太宗李世民回到太极宫内,立刻命令侍卫调查李承乾。

  “查查,太子近日和谁走动的最为频繁?”

  他太了解自己这个儿子了。

  李承乾不可能拥有这般城府。

  或许是感受到了李泰的压力,被逼迫的开窍了?

  但他还是愿意相信,李承乾背后有人指点,目前朝堂中拥有此等智慧的臣子并不少,房玄龄、长孙无忌、魏徵都有可能。

  若今日之事,是李承乾突发奇想的话,他会感到欣慰,不过若是其他大臣建议的话,那事情就有些严重了。

  自己喜爱李泰,太子感到危机,现在朝堂上就已经隐隐出现了两个派系么?

  太子派与魏王派?

  就如同当初的太子派与秦王派一样?

  让侍卫下去调查清楚此事后,李世民揉了揉眉心,“无垢的病越来越严重了。”

  想起长孙无垢的病,李世民就心中发痛,无垢才三十六岁啊,就已经病入膏肓,难道要抛弃他一个人离去?

  “去看看无垢...”李世民起身,离开太极宫,路上他在想,恐怕太子也会因为皇后的病情加重而感到伤心吧,或许此时正在痛哭流涕。

首节上一节15/18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