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半个月之后,全力进攻蜀地。
为了防止蜀军趁着这中间的半个月空隙对汉中发起进攻。
顾逸又命令高顺和黄忠二人,率兵镇守葭萌关。
值得一提的是。
葭萌关是入蜀的第一道屏障。
之前趁着刘璋刚继承刘焉基业的时候,张鲁趁乱打下了葭萌关。
只可惜还没等他做出进一步动作,就遭遇了顾逸率军进攻汉中。
现如今,这座关卡自然也落入了董卓军的手中。
……
蜀地
成都城
听闻张鲁覆灭的消息。
刘璋、张松、吴懿等人,愣在原地久久无法回过神来。
自从两年前张鲁割据汉中开始,给蜀军造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难。
可现在,仅仅半个多月的时间,张鲁就已经被覆灭。
实在是让刘璋等人打心眼里难以接受。
据前线传来的情报,董卓军本次南下攻打汉中的人马,已经超过十万。
如此兴师动众,自然不可能只是为了拿下区区一个汉中。
董卓军的真实目的,已经昭然若揭。
“主公!那顾逸拿下汉中全境之后,立即派兵进驻到了葭萌关之中。”
“恐怕用不了多久,他就会率领主力大军向蜀地进发。”
“届时,敌众我寡,怕是难以保得领地周全。”
开口说话的人,正是吴懿。
作为军中宿将,吴懿知晓蜀军的真实战斗力如何。
和其他的军队比起来。
蜀军的战斗力其实还算可圈可点。
但要是和董卓军的那批悍勇之士相比,就实在是有些不够看了。
倘若葭萌关此刻尚且还在蜀军的手上。
或许蜀军的胜率还会比现在高上许多。
可葭萌关之前被张鲁那厮趁乱攻取,至今还没有被蜀军收回。
换言之。
董卓军大部队随时可以从葭萌关方向入蜀。
这个时期,尚且还没有“剑阁”这道天险。
历史上,剑阁是诸葛亮入蜀之后修建,成为了进入蜀地的最后一道防线。
而现在,入蜀的防线共有三道。
一个是阳平关,一个是葭萌关,一个是白水关。
阳平关和葭萌关分属不同的方向。
葭萌关丢失之后,阳平关立刻就失去了原先的防守价值,成了鸡肋。
而白水关,则是蜀地的最后一道屏障。
一旦白水关丢失,成都将会陷入一个难以保障的境地。
“子远将军所言没错。”
“董卓军来势汹汹,恐怕我军难以抵挡。”
张松也适时的站出来向刘璋唱衰。
其实也不能怪张松和吴懿怂。
要是和张鲁那种诸侯打打,蜀军还能稍微占点优势。
但TM他们要现在面对的,可是天下最强的董卓军!
当年那么多的关东诸侯组成联军,都没能奈何的了董卓军。
现如今,仅仅凭借着他们蜀军的力量,实在是难以取胜。
“难不成,真的没有战胜敌人的办法了吗?”
刘璋有些不甘心。
虽然他生性较为软弱。
但益州这片基业,毕竟是父亲刘焉临死之前,拉着他的手传给他的。
要是就这么直接不战而降。
父亲刘焉的在天之灵,又该如何慰问?
正在刘璋因为吴懿和张松二人的话,而忐忑不已的时候。
亲卫兵统领忽然从外面进来汇报道:
“主公!”
“张任将军和黄权主薄求见!”
“哦?快快让他俩进来!”
张任和黄权二人,此刻虽然尚且年轻。
但在不久之前的平定赵匙之乱中,二人皆是显露出了不俗的胆识。
这两人的到来,可谓给了刘璋一剂镇定。
刚一落座,张任立即开口道:
“主公!前线局势危急。”
“若是葭萌关依旧掌控在董卓军的手中,恐怕将会对我益州不利。”
“趁着董卓军尚未在汉中站稳脚跟,末将请缨,率兵前去夺回葭萌关!”
张任的战略眼光相当不错。
历史上刘备入蜀的时候,张任也是抗击刘备最积极的一个。
只可惜。
张任遇上了一群“天坑队友”!
在那群猪队友的带领下。
张任最终战败金雁桥。
不愿意投降而被刘备处死。
此刻的他,虽然尚且年轻。
但鉴于刘焉对他的知遇之恩。
张任发自内心想要保卫蜀地,守护刘璋。
听完张任的出兵请缨。
刘璋眉头紧锁。
就算他不是个懂兵之人,也知晓当下情况究竟有多么危急。
葭萌关这道屏障,一旦被董卓军牢牢的抓在手中,蜀地将会处于极大的风险之中。
然而,夺回葭萌关又岂是容易之事?
见刘璋眉头紧锁,坐在张任身旁的黄权及时站出来提议道:
“主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夺回葭萌关,现在是唯一的机会!”
“倘若放弃了这次良机。”
“待董卓军的大部队进驻葭萌关之后。”
“要想再将其收复,恐怕比登天还难。”
听到这话,张任向黄权投去了一个感激的目光。
吴懿和张松二人也相视了一眼。
对于张任和黄权所言,他们二人暂时并没有出言阻止的意思。
当然,也不会出言赞成。
在局势尚未完全明显之前,他们二人始终将会处于中立态度。
毕竟。
他们二人分别是蜀地两大派系的首领。
不可能把所有的注都压到刘璋一个人的身上。
若是刘璋坚持要打。
那他们二人将会进入审时度势状态。
一旦刘璋显现出败势,他们二人绝对会选择摒弃刘璋,投入董卓军的怀抱!
实际上。
当初刘焉之所以把这二人任命为托孤大臣,也实在是因为麾下无人可用。
所谓的托孤大臣。
第一考量的因素,并不是这个人的能力。
而是这个人背后的派系力量和政治价值!
吴懿和张松二人,要是论能力,不一定能够比得上张任和黄权。
可要是论资历和政治价值。
这二人却是远远的甩了张任和黄权不止十条街!
而这,也正是为啥历史上刘备去世的时候,托孤大臣是诸葛亮和李严。
而不是诸葛亮和赵云,或者诸葛亮和魏延这种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