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清军入关,我抄了满清老家 第235节

  他们的行动,被朝廷提前发现了,做出了相应的应对。

  长安分行的这么多银子,肯定是朝廷提前调派过来的。

  然而,就算明白了567,又能怎么样?

  他们依旧抱着最后一丝期待,继续用大明币兑换银子。

  终于,在第四天的清晨,第一缕阳光撒向大地时,他们手里所有的大明币,全部消耗光了。

  而长安分行的银子,并没有被耗光。

  这一仗,他们输了,彻底输了。

  “哎,我们终究还是斗不过朝廷,都散了吧!”何克刚无力的说道。

  其余钱庄老板,也没有再多说什么,都回到了临时住所,先睡一觉再说。

  这三天三夜,他们几乎都没怎么合眼,所以基本上都是倒头就睡。

  然而,才睡了不到一个时辰,何克刚就被人匆匆喊醒。

  他艰难的睁开眼睛,询问道“出什么事儿了?”

  “老爷,大事不好了,刚刚收到消息,咱们在京城的钱庄总号,也发生了挤兑!”

  “什么?竟然有这种事情?”

  “昨天天亮时分,钱庄总号门口就聚集了至少三千人,都嚷嚷着要换银子,少爷就派人飞鸽传书,发来消息!”

  听到这话,何克刚感觉自己的心跳都停了半拍。

  这几天来,忙着指挥挤兑长安分行,他基本没怎么合眼,心力交瘁,身心俱疲。

  现在又听到这么个坏消息,差点直接噶了。

  “完了,全完了!”

  真可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第311章 私人钱庄退出历史舞台

  现在他们面对的局面,可谓是糟的不能在糟糕了。

  原本面对大明中央银行的来袭,他们选择联合起来,利用挤兑的方式,打垮他们的信誉。

  他们从各地用金银兑换的六千万两大明币,在这长安分行,又全部兑换成了白银。

  这前前后后,忙活折腾了大半个月,最终以失败告终。

  本来主动进攻打的计划失败,就让他们非常难受了,现在又后院起火了。

  他给钱庄留下了上百万两的存银,但相比于发出去的一千多万两银票,完全是杯水车薪。

  “回京城,必须要尽快赶回京城!”

  作为生意场的老手,何克刚知道现在不是怨天怨地的时候,必须尽早赶回去,稳住局势。

  只希望儿子何飞龙,还有那些掌柜们能稳住局面,撑到自己回去。

  只要自己带着金银回去,这些问题都还能得到解决。

  何克刚立马召集其余钱庄老板,向他们宣告了此事。

  虽然他们还没有收到自家钱庄传来的消息,但很可能他们的钱庄,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

  于是,他们一致决定,立即带着白银回去。

  旋即,这帮钱庄老板,开始了返程之旅。

  ……

  而在此期间,由于各家钱庄无法兑换白银导致的风波,迅速扩散。

  虽然各地官府维持了秩序,将钱庄老板的家人,以及各总号分号的掌柜,伙计,存银一并控制起来,但官府门前依旧有大批百姓,请求官府主持公道,帮他们追回银子。

  当天下午,这件事情就传到神武大帝朱慈的耳中,皇帝‘震怒’。

  当即下令彻查此时,保障百姓的财产安全。

  当得知是各钱庄老板携款潜逃,朱慈下令通缉这些钱庄老板,要求各地福官府,务必追回百姓的损失。

  看到皇帝动怒,各地官府无不打起十二分精神应对此事。

  殊不知,这些都是朱慈一手策划的。

  而何克刚他们一行,刚刚走到开封,就被当地官府擒获。

  然后,连人带银子,一并押送回钱庄所在地。

  在他们被押送回去后,由各地官府负责,开始清点这些银子。

  不过按照朱慈的旨意,他们并没有第一时间给钱庄的客户兑换。

  因为朱慈很清楚,这些钱庄的白银,根本不足以兑换全部银票。

  如果前面的人兑换了银子,后面兑换的人没银子了,只会闹出更大的乱子。

  经过统计,全部的三十二家钱庄无一例外,拥有的白银,甚至加上没收回来的贷款,都远远不如他们发出去的银票多。

  以何克刚的万有钱庄为例,总号和各分号有一百万两的库存,他又从长安带回来了六百八十万两。

  哪怕再加上他们放出去的贷款,差不多一百万两,总价值也不足九百万两。

  可他们万有钱庄的银票,居然足足有一千八百万两之多。

  这也就意味着,有九百万两的银票,根本没有银子可以兑换。

  这一下,钱庄的客户们都炸锅了。

  他们万万没想到,这些钱庄老板挥金如土,原来挥霍的都是他们这些客户的银子。

  不过在朱慈看来在,和没什么可奇怪的。

  来自后世的他,很清楚那些身价几百几千亿的大佬,往往背负着数额更多,乃至两万亿的债务。

  如果像何克刚他们这些钱庄老板一样,清偿全部债务,同样会从身价巨万,变成负债累累。

  他们只需要表现的非常有钱,挥金如土,让债主们相信他们有足够的偿还能力。

  这样的话,他们手里就掌握着巨量的资金,可以用钱生钱,或者继续借新债还旧债。

  哪怕万一出了问题,暴雷了,他们也可以直接携款跑路。

  而何克刚他们这些钱庄老板,就像是后世那些富豪,利用常年积累的声誉,以及客户对他们的信任,肆意的挥霍。

  反正只要不是一次性把全部银票兑换,他们都能应付的过来。

  这一次,他们也是自信过头了,以为这挤兑只是偶然出现的。

  只要他们带着银子回来,就还有机会扭转局面。

  殊不知,这一切都是朱慈这个大明皇帝一手策划的。

  这一次他并没有利用强权欺压钱庄,只是用他们用来对付大明中央银行的手段,回敬给他们罢了。

  就是这么一下,让他们的底细暴露在世人面前。

  面对这种本金不足以全部的兑换银票额情况,朱慈直接下令,让人查抄了他们全部的产业,然后拍卖。

  可这些产业虽然值钱,但比起他们超发的银票,依旧还差得远。

  还是以何克刚为例,他的产业价值三百七十万两,现银七百八十万两,贷款而一百万两,总资产一千二百五十万两。

  离着一千八万两的银票,还差足足五百五十万两。

  面对这种情况,朱慈并没有直接下旨,而是让户部的官员们进行商议。

  经过一番磋商,上报给朱慈的方案是按照比例兑换。

  万有钱庄的打的本金,差不多少银票面额的百分之七十,那么所有的银票,都以这个比例兑换。

  例如一个人手里拿着二百两银票,就可以兑换一百四十两白银,以此类推。

  虽然握有万有钱庄银票的商人和百姓都很不满,但皇帝都下令(李王赵)了,他们也只能遵从。

  可白白损失三成的银子,他们肯定是有怨气的,不过这个怨气肯定不是对皇帝,而是对何克刚这个钱庄老板的。

  至于其他钱庄,则同样按照总资产和银票面额的比例进行兑换。

  由于各个钱庄的情况都不同,这个比例都不一样。

  比例最少的一个钱庄,只有区区二百四十万两白银,却发出去六百万两的银票。

  这也就意味着,这家钱庄的客户,只能按照百分之四十的比例进行兑换。

  可以说,经过这一轮打击,这些钱庄发出来的银票,直接就成了废纸。

  私人钱庄的声誉,就此跌到谷底,没有人再敢相信私人钱庄了抖。

  自此,私人钱庄这个产业,在大明已经完全没有了立锥之地,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312章 蒸蒸日上的大明

  而对着私人钱庄的声誉一落千丈,大明中央银行的声誉,却快速提升。

  这一轮私人钱庄的挤兑,也波及到了大明中央银行的各分行,但百姓们无论是取出存入的定期存款,还是用大明币兑换银子,都丝毫没有收到阻碍。

  而且长安分行连续三天,兑换出去六千万两白银的消息,也随着时间传遍了整个大明。

  百姓们这才明白,什么叫朝廷的产业。

  

  在他们的朴素理解中,这大明中央银行就等于朝廷,只要大明王朝还在,他们就可以放心大胆的使用大明币,在银行存钱。

  此外,百姓们也逐渐发现,使用大明币交易,比以往的交易要方便多了。

  别的不说,以往买东西时,小额用铜钱,大额用银子。

  可那种几百文,又不到一两的交易,就非常麻烦了。

  如果用铜钱,三百文的铜钱就有两斤多重,随身带实在是不方便。

  而要是用银子,由于不够一两,又必须将整块的银子剪碎一部分,然后支付。

  使用纸币,就没这个烦恼了,各个面额的567都有,搭配使用,方便快捷。

  虽说以往的钱庄银票,也有类似纸币的功能,但局限性很大。

  一是地域局限,没有哪一家能够覆盖全大明,二是银票面额往往较大,日常生活很难用到。

  于是,大明币越来越多的参与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来。

  从缴纳赋税,购买大宗物资,雇佣工人,到日常的柴米油盐买卖,都开始用了。

  而相对应的,大明国库中的黄金和白银,甚至是铜钱,都迅速激增。

  这些贵金属,在这个时代一般只作为货币,或者打造成首饰使用。

  但朱慈知道,它们不但拥有着货币价值,而且还有这很多的使用价值。

  科学院已经完成了磁生电和电生磁的理论建设,并且成功的制造了小型的手摇发电机,以及相对应的小电灯,并且成功将其点亮。

  虽然各种毛病一大堆,例如使用寿命太短,功率还非常低,但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首节上一节235/3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