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天子 第515节

  “根据九司的情报,属下才知道他们是去接应另一支平卢军,于是属下就按照上位的吩咐,开始拦截阻断平卢军合流,前后差不多三天时间。”

  “三天内,末将以及下属将士,先是拦截了好几拨平卢军将士,不过后来,这支平卢军派了两千人断后,末将等便无以为继了。”

  “如今,这两千人,一部分已经诛伏,另外一部分,大多也已经投降。”

  “只有很少一部分脱逃。”

  “我军伤亡,在八百人左右。”

  李云看了看邓阳,轻声道:“那这一回,你是立了功了。”

  邓阳深深低头:“属下只是按照上位的吩咐,完成上位交代的差事,断然不敢言功。”

  “上了战场,杀敌致胜,当然是功劳。”

  李云看了看金陵军的一众将领,低头喝了口茶水。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秉性,这些将领自然也是如此,李云麾下的将军们,基本上各有各的风格,甚至可以说到了现在,各个军,也都有了一些自己的风格特色。

  邓阳因为露头比较晚,再加上金陵军整体缺少战斗经验,他打的就有些畏缩,整体表现出来的战斗力,比起赵苏那两位,就显得有点平庸了。

  但是即便如此,在江东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邓阳这里依旧取得了丰硕的战果。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李云心里怎么想,都很难苛责邓阳的。

  “平卢军,这会儿已经后撤了小半,进攻时机很快就要到了,孟青已经赶往淮河河畔,等到明天这个时候,应该就可以进攻了。”

  邓阳立刻道:“回上位,我部也已经靠近了淮河沿岸,只等上位一声令下,便开始进攻。”

  “属下,会跟小孟将军接触,互相配合。”

  李云哑然一笑:“他还是你带出来的,如今你的官职也在他之上,用不著你配合他,应该是他配合你。”

  邓阳很是谦虚,笑著说道:“上位说过,咱们江东军,都是相互配合。”

  李云自然不会在这里,跟他抠字眼,想了想之后,开口说道:“江北这一场仗,我就不直接参与指挥了,你来做主将,孟青佐助你。”

  说到这里,李云沉声道:“打的漂亮一些,把屁股底下的位置坐稳当了。”

  此时此刻,再没有第二句话,比这句话更加振奋邓阳的人心了。

  因为在这个时候,他心里最大的念想,就是把四大将军的位置坐稳。

  他几乎是立刻激动的站了起来,对著李云欠身低头行礼道:“属下,一定不辜负上位厚望!”

  李云按了按手,神色平静道:“你是咱们缉盗队第一个出头的,要给底下的弟兄们做个好榜样。”

  邓阳眼睛都红了,深深低头。

  “属下…明白。”

  …………

  被李云打了一番鸡血之后,邓阳立刻就投身进了后续战事的准备之中,而李云,则是留在凤阳城里歇息。

  势力到了一定地步,往往就是如此,很多时候只需要动动嘴皮子,事情就全部搞定了。

  甚至,现在的李云,原本都是不需要离开金陵的,只要下发一道道命令,在金陵城里等著捷报或者败讯就是了。

  只是那样,就有些太过高高在上,李云还是希望,跟下面的将士们接触,同时把事情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全部寄托给领兵的将领们。

  就在李云跟邓阳碰面的当天夜里,在凤阳歇息的李某人,先后收到了两份来自九司的消息,准确来说,是两份求和的文书。

  头一份文书,是荆南节度使杨,从荆州城里发出来的求和文书,要跟李云和谈。

  而第二份文书,是从遥远的太原一路送来的。

  李云翻开这份文书,直接一眼看到底,落款是李祯二字。

  文书的内容很简单。

  大概的意思是,河东军已经撤兵,先前出兵,只是一场误会。

  “一场误会。”

  李某人合上文书,喃喃自语。

  “好个一场误会。”

第644章 杀出太平!

  河东节度使,是天底下有数的几个节度使之一,而且兵力几乎没有受损,现在还处于强盛的状态。

  唯一的问题可能就是,河东藩镇集团,现在正处于新老权力交接过渡的状态之中,那位能够一个人决定任何事情的老节度使李仝,几乎已经到了不能视事的地步。

  也可能是这个原因,那位正在接手河东军务的河东李氏的老大李祯,在对于东南的态度上,整体是趋于保守的,所以才有了李槲在许州就按兵不动,有了今天送到李云手里的这份书信。

  对于河东,李云是没有接触过的。

  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势力,也不论是非对错,只要是割据势力,将来都会成为李云的对手,对头,只不过是迟早的问题而已。

  当然了,不管河东藩镇态度如何,他们毕竟没有直接参战,没有跟李云作对,李云这个时候,也不会像个愣头青一样,梗著头硬跟河东军不对付,所以他只是看了一遍这封从太原送来的文书,略作考量之后,便给李祯回了一封信。

  这封信就没有什么内容了,主要是一些场面话,客套话。

  他跟河东李全不认识,这个时候,也只能说这些场面话了。

  至于另一份文书,则是一份求和信。

  荆州被江东军团团围住,已经一个多月时间了,一个月时间里,江东军攻城的频次并不算特别频繁,但却实实在在的将整个荆州,都围了个水泄不通。

  这把先前想跑却没有能跑掉的杨节帅吓得不轻,想突围又没这个胆子,指望著朝廷,也全然指望不上,他只能痛骂了一通裴璜之后,然后让人送信出来,来跟李云服个软。

  信里的内容,也是简单明了,他愿意让出荆州,但是想要李云网开一面,将他以及其所部,给放出荆州。

  这份书信,李云只是瞥了一眼,就扔到了一边,没有理会。

  如果是他江东军现在兵力不足,左支右绌,看到杨的这封信,他还有可能点头同意,但是这会儿,荆襄那里的兵力充足,李云不可能再把杨以及他麾下势力放出去。

  扔了这封信片刻之后,他低头琢磨了一下,然后给苏晟去了一封信。

  信里,李云明确给出了自己的作战目标。

  “若荆南军愿降,可尽收荆南之兵,编入江东。”

  经过几个月的辛苦,此时荆襄等五州,基本上已经在李云掌中了,荆襄五州能养活两万荆南兵,那么在李云手里,就能多养出至少一万兵力。

  收降这些荆南兵,自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历史上很多大人物,手底下的人越打越多,其实就是这么个滚雪球的过程。

  写完这封信之后,李云让苏展送了出去,然后伸了个懒腰,睡觉去了。

  到了第二天李某人睡醒的时候,已经是上午时分,他推开门走出去,正好看到苏展在跟一个中年人说话,李云定睛一看,笑著说道:“大兄怎么来了?”

  这中年人看了一眼苏展,然后又抬头看著李云,摇头道:“这话应该我问二郎才对,我是濠州刺史,本就在凤阳办差。”

  “听说二郎来了,我就过来见一见。”

  说到这里,他看了看苏展,苦笑道:“二郎这个跟班,真是倔,说什么也不肯给我通报。”

  苏展回头看向李云,一脸无辜。

  李云拍了拍他的肩膀,笑著说道:“怎么糊涂了?这是我大舅哥,你不知道?”

  来人正是濠州刺史薛收。

  苏展低著头,开口道:“薛使君说了,只是属下想著,让上位多歇息歇息。”

  李云笑了笑:“我这些天吃好睡好,早已经歇息够了。”

  “你去让人准备些酒菜,我跟大兄一起喝顿酒。”

  苏展低头应了一声,扭头跑开了。

  薛收看著他的背影,感慨道:“这小家伙是哪一家的?真是不错。”

  “苏大将军的幼子。”

  李云请薛收进了屋,给他倒了茶水,笑著说道:“跟在我身边,也有好几个月了,等他再长大几岁,成熟成熟,就给他扔到军中去。”

  薛收原先就是官场中人,自然知道苏大将军是谁,他点了点头,突然笑了笑,开口说道:“等过几年,这个苏小兄弟长大投军,我那儿子也该长大了,到时候二郎如果不嫌弃,就让他跟在二郎身边,给跑跑腿。”

  他的儿子,就是李云最大的内侄薛圭。

  薛圭,也是第一个投奔李云的薛家人,十三岁就到了江东,比起后来的薛家,还要早一段时间。

  听到薛收这句话,李云笑了笑:“这个没有问题,说起来,我也好久没有见到薛圭,该长大不少了。”

  用薛家人,是肯定要用的,尤其是现在,李家自己本姓人可用的太少,必须要有一些跟李云天然亲近的人手,来掌握一些要紧的权力。

  而薛圭,天然就比较合适。

  他很小,就住在李云家里,再过几年,就可以说是李云“一手带大”的,而且薛圭很聪明,将来调教一番,就能有大用场。

  薛收比划了一下。

  “差不多,已经到我下巴这里了。”

  “啧。”

  李云摇头感慨道:“少年人,长得真快。”

  薛收低头喝茶,笑著说道:“不如二郎你长得快,现在要是有外人在,我也得给你磕头了。”

  “大兄取笑。”

  李云笑著说道:“咱们是自家人,什么时候,大兄也不必给我磕头。”

  薛收摇头,正色道:“现在二郎无有名分,我就不讲那些礼仪礼数了,等将来名份定了,该是什么礼数就是什么礼数。”

  “薛家绝不会自恃身份,让二郎为难。”

  李云给他添了杯茶水,笑著说道:“正说著家常,大兄怎么就严肃起来了?”

  “将来的事情,将来再说嘛。”

  薛收笑了笑,开口道:“我前几天,接到妹妹的书信,江东那些文官,已经在筹划著名给二郎建王宫了。”

  他低头喝茶,笑著说道:“杜令尹,还让元儿在那宫殿图纸上,签下了名字。”

  李云有些愕然,随即无奈叹了口气道:“这事,先前我在文书里看过,但是当时我还在跟平卢军厮杀,就没有怎么在意,没想到,他们这么著急。”

  “事关各人的前程还有禄位,当然著急。”

  薛收笑著说道:“再这样下去,不止那些读过书的文官们会著急,等二郎手底下的武将们见多了世面,也会著急起来的。”

  李云想了想,开口说道:“那…”

  “等我回金陵,就详细安排这件事。”

  说到这里,他抬头看了看薛收,笑著说道:“我若是称王,大兄也会跟著水涨船高,大兄想要什么官职,不妨说来听听?”

  薛收摇头道:“我这一任濠州刺史还没有做满,要等到做满之后再说,而且,江北刚刚经历战事,濠州多地也损失惨重,我准备花一年时间,把濠州恢复过来。”

  “再说了,我要是平白无故升迁,岂不成了外戚?”

  李云哑然一笑:“外戚又怎么了?我这里缺人用,大兄才干又够,两全其美嘛。”

  说到这里,李某人想了想,轻声道:“明年,我准备调任大兄到荆襄去,任荆州或者襄州刺史,如果我进了王位,就干脆封大兄做个荆襄观察使。”

  “大兄觉得如何?”

首节上一节515/52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