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天子 第150节

  各地的观察使,边境的节度使,以及地方上那些世家大族,可能就会生出别的心思。

  一两起百姓起义,并不会要了大周的命,那些手握大量社会资源,乃至于手握重兵的地方势力,要是有了异心,那才真正是要命的事。

  现在,太子急就急在这里。

  朝廷本就没钱,如今江南道大乱刚停,中原又起大乱,要是处理不好,牵一发而动全身,全国都有可能乱起来。

  他还有一腔抱负,没有来得及施展!

  国家,绝对不能在这个时候,出现大问题。

  想到这里,太子就一阵头疼。

  这个时候,如果皇帝陛下能出面,事情就会好办许多,毕竟皇帝一直接命令边军节度使派出一些人手,前去中原平乱。

  但是太子与诸位宰相,却没有这个权力。

  本来,如果几个月前旱情初现的时候,朝廷立刻派人到中原赈灾,那么中原不会大乱,事情也不会弄到现在这种地步。

  而如今,中原已经乱了起来,再派官员下去,也来不及了。

  赈灾的使者,只会被乱军砍杀。

  太子坐在政事堂里,眉头紧锁,过了好一会儿,才看向几位宰相,叹了口气:“诸位相公,能不能让边军,也派人手到中原去,无论如何,尽快把中原大乱给平息了,哪怕是砸锅卖铁,把灾民安置好了。”

  “要不然,洛阳真的失陷,叛军恐怕要称帝了!”

  洛阳是千年古都,一旦叛军占了洛阳,没有几个人能忍得住做开国太祖的诱惑。

  而那个时候,要是再出现一个朝廷,大周就真的要乱套了。

  几个宰相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终还是王度站出来说道:“只能请旨意了,我等联名上书罢。”

  太子忧心忡忡:“父皇明显,不想掺和到这件事情中来…”

  “我们去见父皇,恐怕会更惹他老人家生气。”

  崔垣也点了点头,沉声道:“苏大将军是当世名将,能够无中生有征募出一支军队,并且在半年之内平息了越州之乱,相信他到了中原之后,中原局势,定然会有所好转。”

  “要不然…”

  他环顾众人,开口道:“再等一等罢。”

  众人纷纷点头,就连太子殿下也无话可说。

  正当太子准备说话的时候,一个官宦迈著小碎步,来到了政事堂,看了看众宰相以及太子之后,清了清嗓子道:“陛下口谕。”

  众人纷纷起身,躬身行礼。

  “臣等,恭聆圣谕。”

  这官宦开口笑道:“太子爷,各位相公,不必如此大礼。”

  “陛下就是让奴婢过来说一声,三日之后,将亲临大朝会。”

  几个宰相与太子闻言,都微微变了脸色。

  大周十日一次大朝会,三日一次小朝会,本来这大朝会也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但是当今天子有些惫懒,尤其是最近一二十年,小朝会都只是一个月开个一两次,大朝会一年能有两三次就不错了。

  而上一次大朝会,已经是去年的事情了。

  这官宦走后,几个宰相议论纷纷,就连太子,也暗自皱眉。

  一旁的宰相王度,毕竟是直性子,忍不住开口说了一声:“越州的叛贼一家,估计还有两三天,就押送到京了。”

  听到这话,众人都立时明白了过来,不少人都面露诡异之色。

  尤其是太子殿下,大袖底下,已经是紧紧握拳。

  父皇真的是老了。

  担责任的事情,一点也不想做。

  但是出风头,领功劳的时候,他却是当仁不让。

  事实上,不仅仅是当今天子这么做,历朝历代,年纪大一些的天子,尤其是身体又不怎么好的时候,都会是这个心思。

  生前事,对他们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可做的了,也没有精力做成什么大事了。

  他们现在,所有的念头,都是要保全自己的身后名,不希望在史书上,有伤自己的名声。

  宰相崔垣咳嗽了一声,打了个哈哈。

  “好了好了,陛下临朝,总是好事情,咱们继续商议事情罢,中原其他大部分州毕竟没有陷落,诏令他们,协同抵抗叛军,给苏靖争取一些时间。”

  王度欲言又止,最终还是没有说话。

  太子也默默点头,坐回了主位上,深呼吸了一口气。

  “继续议事罢。”

  …………

  越州。

  经过李云等人十来天的努力,越州城基本上已经恢复了秩序。

  而且,李云召集人修城墙,是给工钱的,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官府招人出徭役还给钱,而且工钱不低。

  一时间,不少人主动报名给越州修城墙。

  十来天时间下来,越州的城墙已经修复的七七八八。

  与此同时,底下各县的县令,也开始抵达越州,第一个到越州的不是别人,正是剡县县令卓光瑞。

  卓光瑞知道是李云在主事越州之后,也没有迟疑,在剡县简单安排了一番,就动身往越州城来了,见到了李云之后,他连连拱手,满脸堆笑:“李将军,又见面了。”

  这会儿,李云正在为做什么生意而发愁,正在苦思冥想,什么行当能够搞点钱。

  香皂玻璃之类的,倒是不难,不过没几个月乃至于半年一年的时间,也不太容易搞出来,而且李云手底下现在没有像样的匠人,短时间之内,还没有头绪。

  见到卓光瑞之后,李云眼睛一亮,连忙拉著这位卓知县入席坐下,脸上也挤出了笑容,很是关心的问道:“卓兄现在没事了罢?”

  “托将军的福。”

  卓光瑞起身之后,再一次躬身行礼,开口道:“将军上书之后,下官也上了一份请罪的奏书,前段时间朝廷已经批复下来了,说是念在下官主动请罪,且复城有功的份上,不予追究下官的罪过了。”

  “只罚俸两年,降一级留用,依旧在剡县任上。”

  李云闻言,笑眯眯的说道:“现在越州正缺人,朝廷自然不会加罪卓知县,毕竟剡县被叛贼肆虐过,还需要恢复元气。”

  卓光瑞连连点头应是,脸上露出了一个笑容,开口道:“说起来,上回李将军只收了下官两万五千贯钱,就急急忙忙领兵出征了,如今下官果然幸免于难,下官已经让家里人,将剩下的两万五千贯钱,送来越州了,估计用不了几天,就能送到将军府里。”

  李某人眼睛一亮。

  这位卓知县,懂事啊!

  虽然胆子小一点,但是个人才。

  不过说起来,裘典的事情,也不能完全怪他,毕竟也不能算是他逼反了裘典,而且裘典谋逆的时候,声势浩大,也不是他一个知县能够抵抗得了的。

  想到这里,李某人主动给他倒了杯茶水,笑著说道:“卓兄敞亮。”

  顿了顿之后,李云又问了一句。

  “上一回跟卓兄见面,卓兄说家里是江南的富户,不过没有来得及细聊,不知道卓兄家里,是做什么买卖的?”

  现在到了一个新的节点,要考虑后续的发展路径,卡文了一天了,写不出来,,一直到现在才写出来,抱歉!

  十二点前还有一章!

第186章 越州掌控计划!

  这十几天的思考,李云并不是没有收获的。

  不管什么时代,经济建设永远是基础之中的基础,而越州这个地方想要在李云手里强盛起来,首先当然是要有钱。

  如果是太平盛世,或者说至少是个没这么乱的时代,肥皂,玻璃,以及其他种种很容易弄出来的现代制物,大概能在五年左右的周期,开始给李云产生巨大的回报。

  但是现在,乱世眼见著就一步步迈过来,中原的战乱情况,李云都已经接到了好几个传闻,这种情况下,那些非生活必需品,就不是那么好赚钱了。

  不止是这些非必需品会失去大部分效果,就算是大周王朝的铜钱,说不定都会失效,毕竟在乱世,什么都不值钱,只有两样东西值钱。

  一种是生活必需品,另一种…

  是能够抢来生活必需品的工具。

  因此,在越州稳定强大之前,那些现代制物李云必须要放一放,他的思路一定要转变过来,要把目光放在那些生活必需品上。

  卓光瑞犹豫了一下,微微低头道:“李将军,下官家里是楚州人,早年家里的长辈,替朝廷管辖楚州的盐场。”

  李云立时明白了。

  这个时代,想要豪富,这种专营的买卖自然是头一个。

  只可惜,不同于到处都是盐场的楚州,李云管著的越州,并没有那么多的盐场,而且他也不太可能在这个时候,从朝廷手里把盐业给握在自己手里。

  那样,朝廷很快就会派钦差下来了。

  卓光瑞喝了口茶水,开口道:“从我父亲开始,便不经营盐业了,我家伯父生前做官,再加上家庭殷实,因此家里有不少田产,顺带著再做一点粮行米铺,还有布匹生意,虽然不能算是豪富之家。”

  卓知县轻声道:“但至少是能过得去了。”

  说到这里,他抬头看著李云,笑著说道:“说起来,下官家里几代人,最不成器的应该就是下官这个知县了。”

  李云“啧”了一声,微微摇头道:“我要是卓知县,就老老实实在家里做富家少爷了,干什么出来,当什么县官。”

  “没有办法。”

  卓知县微微低头道:“家里这一代人,只有下官这么一个读书人,因此也只有下官能出来做官,先做一两任知县,过个七八十来年,要是能做个刺史,便够用了。”

  “不然,家里的产业…”

  卓知县默默叹了口气道:“都不踏实。”

  李云哑然一笑。

  这个卓知县,倒是实在。

  不过他说的,也都是实情,按照他的说法,卓家在楚州,一定是豪富之家,而这么庞大的家业,家里要是没有个当官的。

  太不踏实了。

  毕竟,这是个官本位的社会,要是被人家给盯上了,家里再有钱,最终也是竹篮打水,为他人做嫁衣裳。

  李云跟卓知县叙了会旧,才终于说起了正事。

  “卓知县,你也知道,李某人原先只是青阳的一个都头,并没有当过官,现在被委任镇守越州,对于这些地方的事情,实在是一窍不通。”

  “现在越州百废待兴,我想要著手治理好越州,却无处著手,卓兄是官场中人,能不能指点指点?”

  “啊?”

  卓知县一脸震惊的看著李云,愣神了好一会儿,才挠了挠头,开口道:“李将军,你奉命镇守越州,只要保证越州不会再生叛乱就是了,这越州的其他事情…”

  “不是下一任刺史的事么?”

  他一脸不解:“下官听说,新任刺史,过了年关就到了,还有两三个月,李将军你保证越州境内不乱,叛贼不再起事,就算是尽了职分了。”

  “至于越州的衰颓…”

  卓知县微微摇头道:“被反贼这么一闹,整个越州至少要一二十年才能恢复元气,这是细水长流的事情,急不得。”

首节上一节150/52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