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汉昭唐 第275节

  见赵云透阵而出,身上插着十余根箭矢,豪声呼名直奔中军。其一副杀神模样,辛评作为文人,怎有见过如此动静,忍不住心生畏惧。

  “张将军,赵云为张虞帐下骑将,今他率骑陷阵冲杀,张虞必在不远,我军可撤矣!”辛评紧张说道。

  “撤!”

  张将大部分兵马调出追杀郦嵩,当前中军兵马不多,故见赵云无畏冲阵,张虽不似辛评畏惧,但他却忧赵云之后的张虞。

  张在犹豫之下,因担心眼前不撤军,会被并军大部纠缠,于是下令撤军。

  “撤!”

  张朝左右急呼,让属下鸣金,示意各部撤军。而赵云见冀军撤军,担心会被撤军的冀军合围,遂转换目标,追杀班勇所部残兵。

  随着鸣金声敲响,冀军各部兵马如潮水般撤去。而并军自是不甘心冀军安然撤退,于是郦嵩、郝昭、呼衍乐、赵云等将各率本部兵马追杀,从青山口连追十里,直至天色昏暗,难分敌我之时,两军这才各自撤军。

  夜色下,张望着在路上疲惫行军的军士,想到今日之种种,有些魂不守舍。

  今日设计伏杀郦嵩,本是一帆风顺,他与辛评都为大败并军而庆贺。不料后续杀出赵云,若无赵云率军出现,他必能将并军万人步骑覆没于青山口。然却因后续兵马,令他不得不下令撤军。

  是役先胜而后败,实在让他不知说些什么,怪他思虑不周,亦或是并军太过骁勇?

  “张将军!”

  “仲治?”

  见到统计人数的辛评而归,张愁眉问道:“我军兵马折损几何?”

  辛评摇了摇头,说道:“伏击兵马有近两千人,因与并军纠缠难分,故多被并军所俘;班勇所部两千人,因被赵云骑卒所破,仅数百人逃出。今仔细盘算了下,我军兵马折损半数。”

  “敌军呢?”张问道。

  “难以估算,或与我军折损相近!”辛评说道。

  张苦笑了下,说道:“是役兵马折损颇多,君以为胜否?亦或是兵败?”

  闻言,辛评便知张心中所思,说道:“将军斩俘众多,仅是遇敌军大部,才令郦嵩率军逃脱,故是胜非败。况大军初用武,宜振奋士气,今不报捷,恐不符明公心意。”

  “且依军师所言!”张心中稍安,说道。

第372章 赵奢之计

  三月十二日,长子。

  张虞率大军出征,沿途不断有兵将前来汇合。至上党长子下营时,张杨已率五千河阳军在此恭候。

  张虞率文武巡视营地,抽空问道:“张君悉出五千兵马,今河内留有何人固守?”

  “禀君侯,我留部将眭固守修武,郡中军政之事悉由王正祥(王晨)负责。”张杨说道:“今兖州残破,内有张邈、吕布为内应,故袁熙应是无力渡河袭扰河内。”

  张虞笑道:“今能出兵五千,又能留眭固率兵守修武,看来张君帐下兵马不少。”

  张杨嘿嘿而笑,说道:“昔二袁乱京畿,收留河南不少流民、逃军,忧河内无险,遂编为屯田兵,农闲操练,农忙耕作。今河阳军已能自给自足,郡中赋税悉数转运至将军府,已无需再供给河阳兵马。”

  “至于兵马?”

  张杨伸出一根手指,在张虞面前比划。

  “今兵有万人?”

  “非也!”

  张杨得意说道:“除五千精锐兵马之外,河阳军另有万户屯田兵。以千户为校,修城筑坞,沿河水、津口而建。每岁纳粮而不纳布,输以牛具,军得五,户得五。而今如袁兵进犯河内,屯田兵可自行固守。”

  “万户屯田兵?”

  张虞顿时惊愕,当初在上党因百姓凋敝,兵马供给不足,便安排张杨负责屯田工作。而今张杨在河内待了五年,没想到干出这般成绩,让张虞不得不为之惊讶。

  “兵有万户,其口数应不下四万男女,仅凭京畿流民便能有万户?”张虞狐疑问道:“输牛屯田之策,不知何人为叔父所献,并由何人操持?”

  见张虞一眼看出有人为自己献计,张杨惊讶问道:“何以见得屯田之策由他人献计、操持?”

  张虞笑吟吟,说道:“叔父不喜读书,性疏而好武。今屯田方略之精妙,绝非出自叔父之手,当是有人向叔父进言,而叔父从善而纳。”

  张杨的军政水平,张虞心里一直有数。其性情粗犷,粗通文事,领兵作战尚可,今让他干细腻活,若说没人指点,没人负责操持屯田事宜,张虞可不相信。

  “君侯英明!”

  张杨敬佩不已,如实说道:“我非有意隐瞒才学之士,而是欲让君侯知我治河内之功,以免有人言我因姻亲得以进位。”

  “叔父有辨善政之能,从善如流,选贤屯田,便是大功一件!”

  张虞大笑说道:“我选将用人皆以才先,叔父若无坐镇河内之才,岂敢将险要之地交于叔父。”

  张杨在山西军里的舆论压力不小,每次打胜仗没他,但次次升迁有他,故难免让人说闲话。

  见张虞认可自己,张杨心情宽慰不少,说道:“如实而言,初至河内时,因乱军掠乡之故,河内多有荒田,杨延续上党旧政,于河内屯田,仅是无规矩细则。”

  “李乱京时,杨收弘农难民屯田,得弘农士人董遇。董遇寡言少语,好读经学,遂谏屯田之策,我惊奇其才,遂辟为主簿,让其主持屯田之事,另有黑山降将眭固辅之。”

  董遇,字季直,弘农华阴人。自幼父母双亡,与兄长董季中相依为命。值李入关中,董遇与兄长北渡黄河,投靠河内。

  到河内之后,与兄长二人被张杨收编为屯田兵,然因董遇好学,常在耕作时看书,即便受人讥讽,亦不改行为。而张杨知晓董遇事迹,便大为惊奇,特邀董遇交谈。

  在交谈中,董遇顺势向张杨提出屯田之策,并纠正张杨在屯田中一系列不合理的政策,遂让张杨敬佩不已,至此便将屯田之事交由董遇负责。

  董遇上位之后,依照军队编组,并制定屯田细则,尤其为了扩编屯田兵,董遇让张杨遣人南下,趁曹、吕争兖州之际,大规模招募流民,并加上其他流民来源,这才有万户的屯田兵。

  “董季直为贤才,今屈居主簿一职,不能全其功也!”张虞赞叹道。

  张杨说道:“君侯若欣赏董遇,不妨将其调入将军府,以为辅佐君侯。”

  张虞考虑少许,说道:“今河内屯田初有功绩,岂能调长吏离任。先表董遇为屯田都尉,负责河内屯田事宜,以全进谏、屯田之功,往后归河阳军与将军府直属。”

  “杨代董遇拜谢君侯!”张杨说道。

  种田好手,张虞帐下可不少,如杜畿、司马朗、司马芝、苏则、申屠备等。今匆忙调董遇到安邑,不仅没有合适官职,更会耽搁河内屯田生产,故不妨升官而不改职。

  “那叔父于河内屯田数年,今囤积多少兵粮?”张虞笑眯眯,问道。

  张杨声音扬起,生怕众人不知,说道:“今河阳军库粮三十万石,屯于河内蔡城,专为君侯讨伐袁绍之用。君侯传令于河内,王太守便能调发徭役转送军需。”

  屯田可非易事,莫看史书吹嘘曹操首年屯田便有百万之粮,实际上若曹操每年能有百万之粮,不至于在官渡之战中陷入缺粮状态。

  不过有一点不假,曹操的屯田制为曹魏提供了大量军粮,只是稳定产出大量需要等到官渡之战后。

  至于为何屯田不能很快见效,其原因不难理解。

  曹操施行屯田于196年,而官渡之战始于199年冬。屯田之功可非数月或一年所有,至少要两年起步。而曹操在官渡之后,能做到每岁远征,便是得益于屯田有了稳定产出。

  故张杨在河内四、五年时间,除去铺垫所费时间,其稳定产出仅两年时间,而今能有三十石军粮,不可不谓大功一件。

  张虞有意褒奖张杨功绩,谓左右随行文武,笑道:“山西二州郡出粮七十万石,今张君献库粮三十万石,占州郡之粮半数,何谓张君守河内无功哉?”

  张虞在上党邸阁中屯有兵粮七十万石,而今加上张杨出三十万石粮,合有百万石之粮,这将够张虞用兵大半年。

  “张君守河内有功,今出粮三十万粮。合计兵粮百万,我军不畏河北矣!”郭图应和说道。

  贾诩捋须而赞,说道:“张君有寇恂治河内之功!”

  “不敢!”

  见众人盛赞自己,张杨笑得合不拢嘴,嘴上连说谦逊之语,但神情上却非常受用。

  在张虞巡视军营之余,斥候快步而来,神色匆匆。

  “郦度辽急报!”

  “嗯?”

  张虞拆开军报,扫视浏览,眉头下意识微蹙。

  贾诩察言观色,问道:“郦度辽兵出青山,莫非不利?”

  “是亦不是!”

  张虞将军报交于左右,淡淡说道:“敌于元氏布有重兵,郦嵩率兵不敌,撤至青山,遭敌夹道伏击。幸有子龙率部接应,于山丘虚张声势,击退张所部,是役先败而后胜。”

  “郦嵩兵马折损三、四千人,而张损失亦过半。今救援不利,损失惨重,郦嵩上疏请罪。”

  “依军报观之,君侯欲解蒲吾之围,恐需加派将领支援。”赵咨说道。

  郭图不动声色,说道:“今郦将军兵败,不如更替大将代之,如以徐公明、张文远二位将军讨张。”

  贾诩瞄了眼郭图,说道:“是役先败而后胜,何谓兵败?况郦度辽深谙太行地理,今临阵更换大将,恐于军不利。且今兵马出征,正值用人之际,不宜调换将领,以伤大将之心。”

  “文和所言有理,今郦嵩虽有用兵失察之过,但危难之时能以子龙为先,反胜张,是有善纳计策之功。功过相抵,降信告诫便可。”张虞说道。

  说着,张虞看向一副思虑模样的荀攸,问道:“公达为督军,今可有见解?”

  “禀君侯,今郦度辽惨胜,欲解蒲吾之围,恐需从井陉下手!”荀攸说道。

  “井陉下手?”

  张虞顿时明白荀攸之意,说道:“公达是指声东击西?”

  “然也!”

  荀攸说道:“昔赵奢解阙与之围,先于邯郸诱敌,再潜出山谷,奔袭破秦。今君侯欲解蒲吾之围,不如效前人之举。明公出兵滏口,遣兵益郦度辽,袁绍必西应之。而轻兵实出井陉,趁其不备,可破颜良也!”

  “今用兵时至,君侯不可犹豫!”

  贾诩知荀攸所言深意,当即说道:“昔赵奢知山势险峻,以两鼠争道而喻胆略。今君侯欲解蒲吾之困,可以此而选将。”

  郭图虽记恨郦嵩状告他,但今为形势考虑,说道:“郦度辽怀有名望,今如按公达之策,可益兵于他,以其引诱冀军。而遣大将暗出井陉,奔袭蒲吾,必能解围。”

  见帐下三大谋士一致建议声东击西之策,张虞思虑帐下将领人选,说道:“文远有万人敌之用,今如袭颜良,非文远不能胜任,然文远在壶关,不日将出毛城,恐难以北上蒲吾。”

  荀攸沉吟片刻,说道:“颜良号万人敌,然勇有余而却少谋。君侯何不遣满宠北上,配以勇锐之将随行,此必能胜也!”

  “好!”

  张虞毫不犹豫,吩咐说道:“令程普率兵驰援郦嵩,再让满宠至大营,我亲授军计。”

  “诺!”

第373章 佞邪内斗

  “先是颜公选大破张燕,后是张击破郦嵩。父亲大军未用,便有捷报传来,儿恭贺父亲!”

  大帐中,袁尚冲着马扎上的袁绍作揖,说道:“今父亲率大军出征张虞,必能大破并军,降服山西二州。”

  “三弟,今在大军之中,父为大军主帅,你我需以职务称谓父亲,故可以明公或君帅称之。”袁谭不满袁尚拍马屁,遂出声呵斥道。

  “诺!”袁尚委屈而应。

  见状,因偏爱幼子,袁绍说道:“今帐中无闲人,你我父子三人在此,何须事事依礼?”

  “诺!”

  有了袁绍这句话,袁谭心情转瞬不爽。他年轻随行袁绍身边,袁绍可是严格教育他,而今宠爱小弟便无视旧言,让袁谭心理多有不平衡。

  在父子谈话时,逢纪与许攸在营中闲聊。

  “辛评一向与大公子交好,而今辛评随军立有功绩,恐会令大公子得意!”逢纪说道。

  许攸摇了摇头,说道:“大公子坐镇青州,帐下文武众多,军中众人皆以为长。欲让三公子为嗣子,将决于明公,而非决于辛评。”

  说着,许攸意味深长,说道:“田丰多谋善智,昔破公孙瓒,明公多用田丰之策。而今张破郦嵩、颜良败张燕,实乃田丰之计。公取幽州之策,若是不能成,恐会令明公失望,往后恐亲田丰而薄元图。”

  袁绍帐下众谋士矛盾重重,许攸与逢纪追随袁绍至渤海起兵,是为肱骨老臣,然二人中许攸自恃结识袁绍多年,与其有亲友关系,故常傲于众人。

首节上一节275/3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