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图摊开军报,浏览上下内容时,神情为之兴奋,说道:“君侯,曹操东征徐州时,其部下陈宫、王楷,与陈留太守张邈叛曹操,迎兖州牧吕布入兖。”
“钟君得知此事,做主调拨五百匹马,一千石盐资助吕布。而袁术则资三千步骑与吕布,以助吕布讨伐曹操。今吕布下濮阳,正略东郡诸县。”
郭图恭贺道:“恭贺君侯,谋划已成。今吕布如能驱曹操出兖州,则袁绍侧翼有危。待君侯伐袁绍,令兖、燕二州出兵,则冀州莫能御也!”
今不仅郭图欣喜,吕范、贾诩、荀攸等心腹文武无不喜悦。
曹操与袁绍之间的关系虽说微妙,但曹操某种程度上保障了袁绍侧翼的安全。而吕布名声虽不好,独立性也强,但至少属于亲张一派势力。今吕布袭取了兖州,赶曹操出兖州,整体情况将会有利于张虞。
而让吕布袭兖州之事,张虞与心腹多有商议。大部分人认为吕布难以入主兖州,而唯独张虞与郭图强力推行,故才有吕布出任兖州牧一事。
“君侯远谋,昔范不能知深意!”吕范惭愧道。
张虞微露喜色,笑道:“昔刘岱亡而曹操立,我与公则议此事时,公则便言曹操与张邈迟早兵戎相见,今是为公则参议之功!”
郭图在军事上虽差了点,但在人心判断上拿捏很准,典型就是当初曹操入主兖州时,他向张虞料断张邈与曹操之间的关系变化。而正是因郭图有此才能,加上其资历深厚,张虞才拜郭图为军师参军,督理军事。
郭图心中暗爽,脸上却是谦逊,说道:“拙劣之见,不敢称道!”
荀攸沉吟少许,说道:“兖州为冀州侧翼,如曹操不济,袁绍必会出兵插手,君侯需有所防备。”
张虞收敛神情,说道:“公达言之有理,吕布兵少将寡,初入兖州,依靠兖州大族。而曹操兵马甚众,治兖州多时,于郡县有功,二者当会争夺兖州。”
“因此令人通知钟君,我今远在幽州,兖州之事让他自料。务必尽量资助吕布,尤其是军马供给。吕布以骑卒为长,他若无骑则非曹操之敌。”
“诺!”
历史上,曹操与吕布争夺兖州,二者战斗格外激烈。吕布凭借帐下骑兵让曹操吃尽苦头,甚至曹操一度想放弃兖州,心生投靠袁绍,或东取徐州之念。
最终,曹操依靠袁绍源源不断的帮助,渐渐占据战场优势。因战争频繁,吕布帐下军马得不到补充,及粮草匮乏之故,渐非曹操之敌,最终败走徐州。
而曹操虽战胜吕布,但他付出的代价同样很大,他将东郡割让于袁绍,甚至袁绍能将手伸至兖、徐之间。
故曹操在困难局面下,放弃了原先根据地东郡,选择西迎天子于颍川许县,才在中原打开局面,以天子名义委任官职,与袁绍抢夺河南话语权。
而今位面,张虞既用吕布搅乱兖州局势,那么他就不会坐视吕布被曹操击败。他与袁术将会共同资助吕布,袁术给兵,他给马;袁术给粮,他给盐。若吕布不行,甚至他不介意遣兵出关,协助吕布与曹操做战。
简而言之,兖州,他要定了!
贾诩提醒道:“君侯,兖州为长远之事,吕、曹争夺骤难见分晓。而公孙瓒屯兵易南,今欲撤军归晋,莫要忽视大意。”
“善!”
张虞点头而笑,说道:“已有破公孙之策,且看公孙瓒入我彀尔!”
ps:《三国志》:“洪在州二年,群盗奔走。绍叹其能,徙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
“十馀万众略魏郡、东郡,王肱不能御,太祖引兵入东郡,击白绕于濮阳,破之。袁绍因表太祖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
第275章 天冷了,何时能加件外袍?
易水,公孙瓒军营寨。
大帐内,公孙瓒审视眼前面带惶恐的公孙明,神情中透露出质疑之色。
“你昔归降张虞,今又为何前来投我?”公孙瓒沉着脸问道。
公孙明惶恐说道:“昔仆归降张虞,实因形势所迫,左右齐降,明不敢不投,仅为留得有用之身,以报明公。故明身在张虞帐下,但心却不敢忘明公。如今探得机密,特来禀告明公。”
公孙瓒脸上依旧面露狐疑,问道:“有何机密?”
公孙明心中松了口气,说道:“禀明公,幽州干旱无雨,田亩减产而粮草匮乏,故军中缺粮。张虞忧虑缺粮,令粮官削减开支,军士因此怨念渐生!”
公孙瓒眉头微蹙了下,追问道:“你今因何事投我?”
公孙明硬着头皮,说道:“仆不敢忘明公之恩,故得军情前来~”
“大胆!”
公孙瓒怒拍案几,审问道:“今怎敢说谎,来人将其拉下去处决!”
“遵命!”武士肃声而应。
“明公,仆冤枉!”
公孙明不知所以,赶忙说道:“仆所言张虞缺粮之事,句句属实,不敢言假!”
“你究竟为何重投我帐下!”公孙瓒厉声问道。
“冤枉啊!”
武士按住公孙明就往外走,公孙明身体被拽住,拼命蹬脚,惊慌说道:“仆因受张虞责罚,不愿服刑,遂出逃大营,欲以机密之事,换得明公赏赐重用。”
“仆心虽说不诚,但所言之事却句句属实,明公若是不信,不妨遣斥候探查敌营!”
见公孙明不似作假,公孙瓒才挥了挥手,示意武士退下。
“多谢明公宽厚!”
公孙明长吐口气,赶忙向公孙瓒作揖以表感谢。
“除粮草紧缺外,你还知张虞军中何事?”公孙瓒问道。
公孙明说道:“据明观察,因粮草紧缺之故,张虞遣散胡兵,令其归乡,而大军中流传张虞即将退兵之消息。仆不知真假,故不敢妄言,明公或能令斥候探查!”
“余者,仆因身份卑微,难得张虞信任,未能探得隐秘之事。”
“先下去休息,如若军情真实,军中自有封赏。”
见公孙瓒思虑不语,关靖便让公孙明退下。
“诺!”
待公孙明退下,公孙瓒问道:“君以为公孙明可信否?”
关靖捋须微思,说道:“公孙明之语应是不假,幽州之粮被明公运至易京,而幽州大旱,田亩减产,故今张虞缺粮之事应为属实。且据斥候军报,近日确有胡骑调离大营。”
“如此一说~”
公孙瓒斟酌其中玄机,问道:“张虞莫非有意撤军?”
“张虞有意撤军恐是不假!”
关靖说道:“张虞此番出征幽州,乃因受朝廷之令,及刘和之请。如今张虞已据幽州大部,而又难灭君侯,心生撤军之念,是为人之常情。”
说着,关靖补充说道:“况幽州诸郡非张虞所有,张虞岂会甘心为刘和空耗兵力。且若长久用兵,张虞亦恐明公向袁绍求援。”
“如今又顾虑大旱缺粮,张虞两难之下,安敢与明公久耗!”
“是啊!”
公孙瓒心情愉悦不少,说道:“我和刘和之间仇怨,与张虞有何干系!”
“来人!”
说着,公孙瓒吩咐左右道:“命人探查张虞营寨动向,如有异动随时上报!”
“遵命!”
“明公,那袁绍使者如何回复?”田楷问道。
“呵~”
公孙瓒冷笑道:“张虞既欲撤军,我便能败之。让使者回去告诉袁绍,我今无需他帮衬,让麴义率兵回去。”
“且慢!”
关靖出手阻止,说道:“明公不宜与袁绍结怨,今不如先败张虞,之后使者便会识趣告辞。若袁绍不满明公,出兵河间、渤海,则非明公之幸事!”
“韩非曰:‘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今明公谋划大事,不可不鉴古人之事。”
“也对!”
盖是吃亏吃多了,公孙瓒赞同说道:“那便依君意!”
“明公英明!”
在公孙瓒摩拳擦掌,准备干翻大事之际,今张虞如其商讨所料,令帐下军士收拾行囊。
傍晚时分,张虞躬身入军中,巡视营中各部。
诸帐之中,军士们面露喜色,整理包裹,互相私语议论。
“出征大半年,终于能回家!”
“是啊!”
“听说家中大旱,不知今年收成如何?”
年岁较大的士卒叹气,说道:“风调雨顺没多久,今年又干旱,好几月没雨,不知道家中怎么样了!”
“应该还成吧!”
“之前不是修了不少河渠吗?”
“有河渠灌溉,即便收成不好,至少能有口粮!”
什长审固将行李打包好,说道:“几个月没雨,怕不是连河渠都干了!”
“这倒也是!”
“如果真连河渠都没水,你我当兵还能混口饭吃,乡里其他人怕不是受饿。”
“不知道君侯会不会下令拨粮救济?”
“会的!”
见有人质疑张虞,什长审固沉声说道:“当年君侯据上党,我彼时刚刚从军。那时蝗灾席卷上党,上党几无产出。君侯即便府中无余粮,依旧下令赈济百姓。甚至为求粮草,出兵逼大户借粮,并向幽州求粮三十万石。”
“那年秋冬,君侯能打下太原,以及赈济上党百姓,皆靠三十万石粮。当年如此艰难,君侯尚能记得百姓,更何况君侯今时打下关中。”
“得亏三十万石粮!”
较大年纪的士卒念叨说道:“刘幽州是好人,可惜被公孙瓒害了。故君侯打幽州,不仅是受天子政令,更是为众人复仇!”
“公孙瓒真该死啊!”
年轻的士卒说道:“天下乱成这般,君侯能当天子便好!”
“不可胡说!”
之前说话的年长士卒赶忙阻止道:“天子姓刘,君侯姓张,君侯怎能当天子?”
“傻卵!”
年轻士卒骂道:“刘氏给你什么好处,竟为他说话。我记得汉之前为秦,秦之前为周,秦、周不以刘为姓,而是嬴、姬为姓。嬴、姬尚能为皇帝,为何不能让君侯当天子!”
“况君侯当天子,你我还能过上好日子!”
“不可多说!”
见话题愈发敏感,什长审固出面打断,说道:“君侯为你我衣食父母,今听君侯军令便好。”
帐中的吵闹声刚停,便有人传唤什长出帐。
什长受命而出,却见是张虞领十来名甲士在外,正找他问话。
什长不知是不是刚刚的话题被听到,心中充满惶恐。
“拜见君侯!”
“你认得我?”张虞笑眯眯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