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念叨了下,笑道:“洛水为源,其上之城为雒阳,相得益彰倒是好名字。”
“何如?”
张虞看向身侧的王霁,问道。
王霁抿了抿丹唇,说道:“本朝念以火德治天下,故将洛阳改为雒。为免与京师冲突,不如改为洛,属水德。”
说着,王霁低声说道:“夫君,本朝为火德,今欲平天下,当以水德济之,木末以张洛为名甚好。”
“可!”
张虞笑道:“夫人言之有理,小子便以张洛为名。”
说着,张虞指着钟繇、张辽二人,笑道:“待小子长成,劳元常授学,文远授武,莫让小子沦为庸人。”
“君侯文武并济,夫人多谋贤惠,公子得二君教诲,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郭图笑眯眯道。
“多谢郭君之言!”
王霁笑容满面,作为她辛苦所生的儿子,她可是非常看重。今郭图此番言语,倒是说到她的心里。
宴上,众人觥筹交错,因有家眷在侧,往昔放纵的武将都收敛不少。
王霁作为出生在望族里的千金,自然很擅长应付宴席,时而邀请被冷落的文武饮酒,时而与列席的女眷玩闹。
酒席吃了不到半刻,王霁为了给男人们腾出空间,主动邀女眷到偏堂玩耍。而待女眷一走,堂内众人倒是放开了不少。
“顺敬君侯一樽!”
在喜庆日子,一向滴酒不沾的高顺,也是难得喝起了酒。
“子循随意!”
一樽饮完,张虞起身握着高顺的手,说道:“陷阵营由君统率,虞深感安心。今岁仲康所领右校兵马,劳子循上心。”
高顺所率陷阵营屡立功绩,自拿下太原之后,张虞着手扩编陷阵营,将许褚所统的陷阵右营交于高顺督管,以便形成战斗力。
高顺拱手说道:“许校尉麾下兵吏骁勇,多有征战经验。今稍微历练一番,甲胄兵器若能齐全,另许校尉武艺超凡,其部不亚左校兵吏。”
张虞可不打算学曹操将许褚捆在身侧,在张虞眼里许褚是将才胚子,加以历练一番,不敢说都督一方,但至少可以统数千兵马,为他攻城略地。甚至谋略若能更进一步,许褚未来则是难知。
毕竟许褚可非无谋匹夫,自他入张虞帐下,张虞便愈发感觉到许褚可以栽培,不谈其勇武超群。单看其性格,便知许褚不一般,其性情沉稳,行事谨慎,不喜言语,与高顺倒有相似之处。
故陷阵营两校兵马,乃是度辽军今下最为精锐的步卒,若不交于高顺、许褚这两个性情沉稳,忠心耿耿的属下统率,张虞还能交给谁呢?
至于孟宁之勇虽勇,但行事实在太糙,张虞实在不放心。
张虞拉过许褚的手,叮嘱说道:“子循练兵严禁,仲康需好生学之。今岁若有用兵,你与子循麾下陷阵二校,是为我手中利剑,当为大军破阵建功。”
“诺!”
许褚郑重说道:“褚必不辜负君侯期望!”
顿了顿,许褚念及家事,说道:“在下有家事需向君侯禀告。”
“何事?”
许褚不好意思,说道:“君侯去岁邀我父携族人北上,我父错判形势。今盗贼四起,中原战乱不休。我父今有意携族人北上,不知君侯能否遣骑卒南下,护卫褚族人北上。”
“好事啊!”
张虞笑道:“卿父举族北上投效,欲与仲康团圆。我怎会不愿同意?”
许氏宗族与乡人其数目有上千家,许褚父亲老兵出生,宗族、乡勇加以调教,便能入伍为兵,张虞眼馋得很。今下前来投效,张虞怎会拒绝呢?
况且许褚父兄前来投效,可让许褚无需为家人而烦恼,今后专心为他征伐。
“容我写信于袁本初,让他与沿途诸侯言语,勿要骚扰卿之族人。”张虞笑道:“且我让元常为仲康族人于晋阳挑选良田,以便仲康行富贵还乡之举。”
许褚欣喜说道:“多谢君侯!”
之前张虞占据上党,许褚父亲出于家业考虑,拒绝了张虞的邀请。而今随着张虞名声响彻中原,许褚父亲终于是忍不住,决意北上千里投效,这也变相说明张虞的影响力逐渐在变大。
待许褚、高顺二人退下,老上司王柔神情谦卑,出现在张虞面前。
“柔拜见君侯!”
今下的王柔已无当初嫉妒张虞立功之模样,而是以下位者姿态尊敬张虞。
张虞岂敢让王柔行礼,扶住作揖的王柔,笑道:“王公为虞旧时长吏,岂能由公拜我,当由我拜公!”
“不敢!”
王柔赶忙扶住张虞,说道:“君侯客气了,往后犬子恐多需君侯照料!”
“善!”
在与一众文武见完,张虞终于见到崔钧。
“崔郡守,有劳从平周北上赴宴!”
“多谢张君侯相邀!”
崔钧性子甚直,问道:“不知君侯何时商议西河复郡之事!”
对于诸葛四友之一的崔州平,张虞倒是友善,笑道:“若崔君今下方便,现在便可商议。”
“请!”
崔钧为崔烈之子,其兄为崔均。在董卓入京之后,兄长崔均帮助袁绍奔走,招呼起兵之事,然不幸因病去世。而崔钧因兄长之故,曾签署讨贼檄文。
但因考虑父亲崔烈在长安,兄长崔均又中途病故,崔钧倒是不敢过火,便一直呆在西河。
之前因西河郡临近匈奴,而太原郡守李峻又常插手西河郡事。若非张虞介入并州局势,崔钧都有考虑弃官而走。而今张虞有意恢复西河,并邀他前往晋阳赴宴,崔钧便应邀前来。
张虞与崔钧在廊道间漫步,谈论西河郡事。
张虞望着庭院里的白雪,说道:“匈奴叛乱时,我与崔君有一面之缘。今朝廷动荡,天下兵戈四起,西河百姓流离,仅有平周一县,试问君有何打算?”
崔钧神情茫然,说道:“我父在长安,然董卓无道,天下兵戈四起,我并无远图。”
说着,崔钧思索了下,补充道:“今下任西河郡守,自是为西河百姓而忧。故君侯言复郡事宜,钧便欣然北上。”
张虞瞄了眼崔钧,意味深长说道:“匈奴叛乱,百姓流离。今欲复郡,需先降服匈奴,恢复旧时秩序。之后迁治离石,招揽流民,修建城郭,恢复生产。其中所耗时间之长,所付出心血之多,非寻常人所能任之。”
闻言,崔钧眉头微皱,说道:“君侯以为我不能任之?欲选他人出任?或是说君侯无意复郡。”
张虞摇了摇头,说道:“我与单于有约,助他复国治下。今崔君才能出众,治理西河不难。我恐崔君会因恢复西河郡生产所费时间太长,而中途弃官而走。”
崔钧心中微恼,说道:“君侯若能平匈奴,令西河不受匈奴之害,我便能恢复西河民生,断不会中途弃事而走。”
“善!”
张虞神情欣喜,说道:“既有州平兄之言,虞便敢降服匈奴,恢复西河城郭。”
“那不知君侯有何方略?”崔钧问道。
张虞沉吟少许,说道:“今太原初安,我部兵马不多,还需与郭雁门商议此事。且征伐之事,不可急图,望州平暂忍些许时日。”
为了安抚崔钧,张虞说道:“今单于于夫罗率部屯平阳,无汉人官吏管辖。君可派人南下,暂管平阳、永安二县。待甲兵可用,我当挥兵向西,收复失地。”
崔钧思虑半响,说道:“既然如此,有劳君侯书信与于夫罗单于。”
“善!”
见崔钧听从自己差遣,张虞微吐了浊气。
他用激将法既有留下崔钧之意,更有如他所说一样,即便击败匈奴,西河郡若想恢复,需长期治理才能恢复。
而张虞麾下无人可任太守,倒不如让崔钧出任,且崔钧才能不差,具有州郡之才。若能让崔钧长期为他治理西河,倒是能为他省去很多功夫。
今西河郡被他解决了,接下来便到雁门郡了!
张虞望着天空中飞舞的雪花,心中如是想到。
第188章 平城之会,三问雁门
西河郡之事解决不难,崔钧帐下兵不满百人,几乎是仰太原鼻息而存活。张虞若非看重崔钧能力,以及无瑕顾及西河郡。早在拿下太原时,张虞便会派人顺道解决西河郡。
然雁门郡的话,其情况与西河郡大有不同。雁门郡为并州大郡,北临边塞,郡内乌桓、匈奴、鲜卑部民众多,若招引胡人部众,出万人步骑并非难事。
今为了解决雁门郡,并整治边疆胡部,张虞决意从晋阳北上马邑,打算先和郭会面;再至北疆平城,召集诸胡首领。
“我不识胡语,此番北上,不如由阿剌海随行夫君。况妹妹为单于王女,于胡人中身份尊贵。”王霁犹豫道。
郦素衣笑道:“匈奴单于都需听候夫君差遣,何来王女身份比姐姐尊贵?”
“我还是不去了,夫君初据晋阳,若无亲眷之人坐镇,我实在放心不下。且木末尚小,离不开我!”
王霁思虑一番,说道:“今让素衣与阿剌海陪夫君北上!”
“也罢!”
见王霁不愿随行,张虞不愿勉强,说道:“既然如此,夫人可多留心州府之事。”
“诺!”
趁着出发北上前的空隙,张虞将左右亲信请至府上。
“我至马邑与郭雁门相会,若进展顺利,会邀诸胡贵人至平城,召开大会。”张虞说道:“我离晋阳之后,武事由子衡都督,文政由元常料理。若有难断之事,可至府上问夫人。”
“并州之事以招揽流民,开垦荒田为主;若郡中有贼寇作乱,交由仲康、公明、伯安三人征讨;若有俊杰至晋阳,诸子需好生招待。”
“有一事恐需君侯留意!”钟繇说道。
“何事?”
钟繇拱手说道:“上党流民激增,今百姓开垦农田勤勉,但人力始终不如牲畜。劳君侯北上边疆,从胡人手中广购牛马,以便授予百姓。”
“牛授予百姓,百姓何以偿之?”张虞问道。
钟繇说道:“可按市价授予百姓,而百姓钱财不足,准许百姓每年多出赋税偿还。”
张虞点了点头,说道:“耕牛之事,我会处理。不知还有何事需禀?”
钟繇捋须微思,说道:“敢问君侯何时能归?”
张虞沉吟少许,说道:“快者一、二月,慢则两、三月。若事态进展顺利,不仅雁门郡能归附,连北疆二郡胡部皆能顺服。届时边塞安宁,胡骑为用,北患将暂消尔!”
并州作为边疆州郡,其辖区内不单单仅有汉民,更有数以万计的各族胡人。汉人有成熟的治理体系,控制郡县官吏,便能统治汉人。
而胡人却不好解决,因东汉国力衰微,边郡内的胡人以首领、贵人为尊,贪财好斗。若不控制胡人,让其常年在州内作乱,将会影响并州的稳定。
此番北上马邑,如能与郭达成协议,倒不如顺势北上,在平城召见边塞胡人首领,重建汉胡之间的秩序。更进一步的话,最好能受他驱使。
张虞的野心并不局限于统治汉地,亦是渴望控制漠南诸胡。大丈夫争雄,当建大兴华夏,岂能像东汉缩边自保。
见张虞野心勃勃,郭图问道:“若袁绍遣使至晋阳,与君侯商讨谋取冀州之事,不知如何回复?”
张虞思索片刻,说道:“将消息通禀于我,我自有安排。”
“诺!”
袁绍夺冀州,他即便远在平城都会赶回来帮场子!
他与韩馥无瓜葛,不敢指望吞并冀州。然架不住冀州人口众多,袁绍让他出兵帮场子,他若不从中捞人,岂不辜负袁绍的好意?更别说袁绍答应事成之后,将割让河内给他。
将军政要事梳理完,时间转眼至二月一号。
出发马邑当天,张虞除携家眷外,还率柯比、郝昭、呼衍乐三将,及一千五百名步骑北上。
晋阳至马邑有两条道路,一条走狼孟北上,经由雁门山至马邑;另一条道沿汾水北上,从楼烦至马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