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地,崖和闹所在的县,两人正带著家人观看一场比试,正是新犁和当前大秦所用旧犁的比试。
这次比试可比在咸阳六英宫的比试地方更大,参与比试的牛和犁也更多,因此所能体现出的效果也更直观。
当看到那新犁仅需一人一牛一犁,犁地效率却不差旧犁多少时,围观的秦人百姓发出阵阵惊呼。
想让百姓快速接受一样事物,不是将此物吹得地上没有,天上少见,而是直接展示给他们看,与旧物作比较,让他们直接看到效果。
如今便看到了,日后耕种有了这新犁,他们将能犁更多地,种更多粮食,且陛下还减免了他们的徭役和赋税,家里的存粮必将会多起来,这日子要越过越好了啊,有盼头。
比试结束,在此主持比试的县丞笑道:“各位父老乡亲可已看清这新犁之优处?此犁虽为李念制出献于陛下,然若无陛下于今日赐予我等,我等如何得见?此乃陛下之恩也!”
县丞话落,知县丞之意的闹率先叩首喊道:“谢陛下恩典,陛下万岁!”
其他秦人百姓也紧随闹后叩首喊道:“谢陛下恩典,陛下万岁!”
那怕是在此的秦人小孩,也跟著长辈们以稚嫩的童声呼喊。
和邯郸的赵人不同,这些秦人百姓更加真情实意,陛下不仅给了他们荣耀,让他们倍有面子,更给了他们实质性的好处,如此君王,如何能不拥护?
大秦的天下各地几乎都在发生类似的事,十二月初一,嬴政称皇帝之日,他的威望也在天下达到了一个恐怖的地步。
虽有些人不甘不愿,不想看到这一幕,但在煌煌大势下,不可阻挡。
一些有识之士见此情景,也生出天下真的变了之感,那秦不仅要从军事上统一六国,从治理上也要一统。
兴许真该动一动身,去咸阳看一看了。
看看那秦王所设的咸阳大考是何东西,看看那纸,看看那制作出这些东西的李念为何人,看看那位敢称皇帝的秦王究竟是何风采。
咸阳,大秦王宫,嬴政正大宴群臣。
说群臣并不准确,其中许多人并无官身,今日天公也赏脸,阳光明媚,既不热也不冷,刚刚好。
李念还在担任摄影师的工作,只见嬴政从刚制作好不久的龙椅上起身,举起一只青玉制成的酒爵,向在场众人道:“若无大秦诸位先祖,朕与大秦不得至今日,此杯当敬众位先祖!”
皇帝都起身了,其他人哪敢坐著,也纷纷端著酒爵起身,在嬴政一句“敬先祖!”的喊声中,众人也肃穆齐声道“敬先祖!”,和嬴政一同将酒倒在地上。
第一杯酒就这么倒了,有内侍宫女立即上前为众人满上,嬴政又道:“此杯当敬众卿,众卿功不可没,今后亦得劳众卿,望众卿与朕开一前所未有之朝,前所未有之世!”
众臣再度举起酒爵,异口同声道:“臣等必为陛下、为大秦竭心尽力!”
待这杯酒饮完,嬴政又举起又被满上的酒爵:“这一杯敬天下,望大秦不朽,望华夏不衰!”
‘敬天下吗?’
看著在手机画面中的始皇和大秦诸公,李念在心中暗道:‘这个大秦会走向何方,这个世界的华夏将至何处?’
第159章 首次参加朝会
虽称帝大典普天同庆,但日子还得过,总不能天天过大典,不种地不织布,那吃什么穿什么?
新的一天开始,李念正在章台宫中参加始皇称帝后的第一次正式朝会。
如今,大秦朝会也定下了制度,之前嬴政每天召集大臣朝会属于特殊情况,那时天下刚一统,有太多事务需决断处理。
老是召人朝会,虽能群策群力,将某些事商议定夺得更周全,可同时也会影响大臣行政干事的效率。
日日开会,早上开完中午开,中午开完下午开,还干不干事了?
且天下如今缺乏官吏,有很多事要处理,大秦重臣往往要一个顶几个用,本就已忙得不行,还让他们天天来朝会……
遂将朝会进行了划分:典仪性质的大朝,真正商议政事,决策天下政务的常朝。
大朝主要是彰显皇帝威仪,接受众臣朝拜,因规模大,且属于礼节性的朝会,不好常开,一年只在三个时间举行:秦国创建之日、始皇称帝的十二月初一、及皇帝的诞辰。
常朝于每月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二举行,召见文武官员奏对天下大事,颁布能影响天下的政令。
当然,若遇紧急事务,无须再遵守这套规矩,皇帝随时有权召集众臣议事,决定天下政令。
按这套制度,昨日才该是大朝举行之日,可由于昨日又是称帝大典,使得延后到了今天才作为始皇称帝后第一次大朝。
朝会正式开始,先由公子扶苏带领大秦诸公子和宗室向嬴政朝拜,再由王绾领头带群臣参拜,其实到此,称帝大典才算正式结束。
因为昨天是称帝大典,虽也是皇帝,但实则今日才是嬴政作为大秦皇帝,行使皇帝统御天下之权的首日。
朝拜结束,李念随其他大臣落座,对他来说,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大秦朝会,挺新奇,这可是亲眼见证、亲身参与一个帝国的最高级别会议。
按照定下的大朝规矩,今日本不需要商议政事,该群臣朝拜皇帝,皇帝赐赏、赐宴,和群臣、万民同乐。
可因称帝大典耽搁了好几日,且昨天已庆贺过,遂使今日不仅成了大秦第一个大朝,也成了大秦第一个常朝,而常朝则是要商议政事,决策天下政务。
相较原本的历史,始皇称帝改制的时间晚了两个月,但还是太仓促,许多事准备并不算充分,始皇和大秦众臣还要对一些未完之事查漏补缺,进行校正。
如此时,以王翦、尉缭为首的兵部要员正在向始皇汇奏对秦军的改革之法,包括但不限于秦军的军制修改,军功计算修改,现在的兵役制度修改,要划分多少军区,须得在每个地方驻防多少军……
秦的原来兵役制度是强制征兵制,年龄达到十七岁的青年男子,便会自动成为秦军预备役。
十七岁时先服“更卒”役,每年一个月,任务就是到本地郡县修路、筑城墙、运输物资。
二十岁后开始服“正卒”役,为期两年,第一年在本郡服兵役,参与军事训练,一般郡县地方上的部队便是此类军士组成。
第二年则根据个人的能力和兵种,接受国家徵调当一年卫士或戍卒,或在郡县,也可能会到京都或边疆。
但在实际操作中,不仅青壮男子可为兵,若有需要,就算女子和尚未成年的稚子也可为兵。
后世有人说秦时的女子地位高,确实还不错,但也得看秦时的女子付出了什么。
男人被征去了战场,她们是家中主要的劳动力,且有时还得上战场和男子一般作战,能不给高一点的地位?
这种模式对要一统天下前的大秦很有利,毕竟全民皆可为兵,军队不够了,随时能拉起一支,但对整个天下就不再那么有用,须得进行修改。
大秦已不再是那个七国之一的秦国,须得考虑的也不再是如何征服六国,统一天下,而是要如何治理好天下,且六国各地的情况和昔日的秦国不同,更得多加考虑。
听完王翦、尉缭等人发言,嬴政看向李念,问道:“李念,你有何看法?”
见嬴政询问李念,许多大臣的目光都落于其身,尤其如尉缭等对李念极感兴趣的人。
尉缭本就想和李念聊一聊,可一直逮不到机会,如今倒可看看此人能说出什么言论。
李念起身道:“臣以为王尚书、尉侍郎所言甚善,但臣以为可在其中再添加一些事物。”
嬴政道:“说!”
李念又道:“臣以为可将读书识字也作为一种功传于军中,如哪位将领手下兵卒识字更多,可为其记功,如某位兵卒能识更多字,也为其记功。”
其实让士兵读书识字在古时也有,并不像现代人潜意识的印象中,古代将军可能识字,可底层军官通常跟识字不沾边,在出土的汉简中便曾有过记录。
据李念所知,大秦军中并不禁止识字,但不禁止不等于会提倡鼓励,大多数秦卒还是不识字。
听到李念这话,王翦饶有兴趣道:“你之意是鼓励军将让手下兵卒读书识字?”
其他些大臣也有不同想法,李斯想的是兵卒识什么字,老老实实听指挥打仗就好了,识字知理后反不容易听话。
淳于越脸露欣喜,虽听苏胥说这个李念不太待见他们儒家,但其肯谏言让兵卒识字,这却符合儒家有教无类思想。
李念点头道:“正是!”
王翦又故意问道:“若兵卒人人皆识字,那还会听从将领命令,令行禁止?且兵卒识字懂兵法,其等若也想当将军,又如何?”
李念答道:“兵卒识字和听将领命令并不冲突,反而读书识字后,能更知晓为何而战,为何要战,战有何得,使更不畏生死,更听从命令爆发出更强的战斗力。”
嬴政已经想到李念所说的“启民智,开教育”,这是也要在兵卒中施行啊。
尉缭问:“可要如何使士卒知晓为何而战,为何要战?”
对李念这番话,尉缭有些欣赏,因为李念讲的也符合他的思想。
第160章 臣以为可建军校
李念道:“自是从士卒能学的东西入手,使兵卒读书识字,非是让其任何书皆读,任何书皆学,而是要让士卒知君、知国、知家。”
“知这片土地生养了他们,知家人需他们保护,让他们明白他们征战不仅是为君王而战、为国而战,也是为他们自己和家人而战。”
“若国破则家不存,他们的父母兄弟将遭敌屠戮,妻女姐妹将受敌凌辱,他们征战保国也是在卫家,保护父母兄弟、保护妻女姐妹。”
“除此,臣以为还要对士卒给予适量优待和荣誉,以助长其荣誉之感,使更多人愿意入伍,大秦能得一统天下,秦卒功不可没。”
以大秦现今的生产力,想要对士卒多优待不好执行,但若是荣誉上的倒不难办。
“臣提议可建士卒纪念碑,将阵亡或有功秦卒之名刻于其上,定下一年中某日礼祭,甚至可将大功之卒录于史册,使天下能记其等之功,传于后世。”
回答完尉缭的问题,李念继续回答王翦之问。
“至于王尚书问‘兵卒识字懂兵法,其等若也想当将军,又如何?’,在我家乡西边有人说过一句话叫‘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若兵卒有才能为将帅,那是陛下之幸、大秦之幸,让其当将军又如何?”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虽不知这李念的家乡在何处,说这话的人是谁,但许多大臣都在心中重复了一遍这句话,这话还真适合大秦。
因为大秦的军功爵制本就是鼓励士卒杀敌,凭借军功可以获得爵位,晋升为将领。
王翦点头笑道:“此言正合我大秦!”
李念又道:“这其实也是臣要向陛下讲说的第二件事,臣提议设军校,为我大秦培养将帅之才。军功爵制虽也能选拔出优秀将领,然在无战事时,纵使天纵帅才也难显现。”
嬴政这时也想到了一事,秦二世时,陈胜军要打到咸阳了,不仅没兵,还没将,最终让章邯领著一群刑徒出战。
章邯那时可是少府卿,不属于正规的秦将,尽管章邯领兵打仗颇为不错,还成为了秦末名将,但这表示大秦那时将帅之凋零。
王翦王贲告老还乡,蒙恬蒙毅接连被杀,大秦就剩下章邯、王离等人支撑……
想到章邯,嬴政心里一阵古怪生出,不知章邯的试点试验还能搞成什么样?
反正他现在不太看好,因为大秦如今变化太大,绝对会影响到章邯的试点。
将章邯之事从心中踢出,嬴政又思考起李念所说的立军校,若立军校,平时便培养出一批将帅作为储备。
虽说这些人没经过战争的真正洗礼,和真正的将帅有差距,但总比敌人打到了城外,无将可用要好。
王翦、蒙恬等诸多秦将的目光落在李念身上,但这次不全是好意。
因为李念提出的军校谏言一旦被陛下采纳,那他们的后辈就将失去很大的优势,李念可谓在挖他们后辈的前路。
他们的子侄本可凭借他们的功绩以及家传兵法,很轻松便成为秦将,获得高升。
毕竟大多数人都不识字不知兵法,陛下没得其他人选。
可陛下若是采用了李念之言,建了那什子军校,让更多人去那军校读书识字,学兵法,培养为将帅之才,陛下就有了更多的选择。
同时也即意味著他们的子侄没了优势,且同这么多人竞争,他们的子侄未必还能从中脱颖而出。
李念似没注意到这些目光,继续道:“军校立后,陛下为校长,可让诸位将军和大秦老卒入校教授兵法、如何侦察敌情、如何勘察地形、如何辨认舆图等。”
嬴政看了眼李念,将目光落到以王翦为首的众秦将身上,问道:“老将军如何看这军校?”
见嬴政目光落来,王翦怎不知嬴政已经在心里采纳了李念的谏言,现在问他,只是让他领个头,代表诸秦将说一声“我们也同意这谏言”。
王翦道:“臣以为李尚书之言颇善,建那军校,对大秦颇有利!臣虽年老,却愿再为陛下尽一份力,愿在军校教授兵法。”
听到王翦话后,不少秦将颇不满意,可功劳最高、资格最老的王翦都这么说了,且陛下明摆著是要听那李念的,也只能捏著鼻子认了。
王翦还真能下血本,主动到军校去教授兵法。
一般而言,像王翦这等将领的兵法都是家传绝学,只传给家中最亲近的子侄。
那并不只是单单的带兵理念、排兵布阵之法,还包括安营扎寨、辨别方向、寻找敌军弱点、寻找水源、安排后勤物资等诸多详实有用的战场经验,可不是几句“兵者,诡道也”。
那根本是一部王翦带兵作战经验总结百科全书,可这等百科全书就被王翦这么直接交出去了。
其他秦将还在思索,又有一声音传来:“臣蒙恬也愿在军校教授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