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日思夜索,此世为千古未有之大世,此世之变亦为千古未有之变,良身于其中,该当如何?”
“是碌碌无为,仅为天地一过客,百年后一黄土掩没,还是不甘于此,奋起而入局中,成就一番功业,青史留名?”
张良之言真假各掺。
如果没有国仇家恨,他的确设想过入大秦做出一番功业,青史留名,可没有如果!
“夜深露凉,良才猛然醒悟,在发出这疑问时,良心中其实已有答案,良并不甘心仅为天地间一匆匆过客。”
‘你确实是不甘心为天地一匆匆过客,只是你也不甘心为大秦臣子,为寡人出谋划策。你所图谋比你所言更大!’
虽知张良目的,但嬴政一点也未表露,他道:“于是子房便来了咸阳,也想参与这场千古未有之变?”
张良道:“正是。千古之变,群杰荟萃,良自问有些许薄智,愿入此局,一会天下英才!”
该谦虚时得谦虚,该显露自己才华时也得显露。
如今在这位秦王面前,正是他展露才华时,若再谦虚,只会让秦王认为他不自信,从而看轻于他。
嬴政道:“子房可不是有些许薄智,以寡人所知,子房之智,千古间也难有相比者。”
张良敏锐听出秦王这话中有问题。
先不说那句“子房之智,千古间也难有相比者”,存在将他夸得太过的嫌疑,但说那句“以寡人所知”就很有问题。
他名声不显,在天下间没多少人知道他,秦王能了解到他,应该是从那份推荐他的竹简。
但现在听秦王话中之意,秦王似乎有别的渠道知道了解他,那还不是一个普通渠道,那个渠道令秦王非常相信!
那个渠道或者说那个人、那些人认识他,是与他相熟之人?
张良心中突然跳出一个让他也感到惊讶的想法:难道那个让秦王知道了解他的渠道就是他此次入咸阳的目标?
想到这层后,张良心里又涌现出了更多的疑惑:那人是不是认识他的人?那人向秦王都说了他什么?
从秦王现在对他的态度看,那人应该向秦王说的是他的好话。
这让张良心生出一丝惭愧,别人向秦王说他好话,他却是过来杀别人。
第127章 寡人早已知晓子房来意
但这丝惭愧转瞬又被张良抹去。
国仇家恨在前,纵使那人向秦王说他好话又如何,其让秦王发生改变,使秦从灭亡的边缘掉头,那便是敌人,当除去!
况且这只是他的猜想,那人未必说的是好话,秦王如今对他的态度,也有可能是装出来的。
别看秦王现在“子房,子房”叫得亲近,说不准下一刻便会翻脸,令人将他拖出去五牛分尸,张良也丝毫不会意外。
心中念头百转,想到了很多,但张良表面不动声色,谦虚道:“大王过誉,良虽有些急智,但怎敢与千古人杰相比?”
嬴政道:“如今六国灭,四海一,然天下未定,子房以为寡人当如何定天下,服四海?”
这还是在考验他,必须得展示真才实学!
张良道:“以良观之,天下未定之因有三:一、六国虽灭,然其影响犹存;二、大秦缺乏官吏;三、原先六国之民尚未信任大王。”
见嬴政未出言打断,张良继续道:“其一又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留存的六国贵族,一类为六国所留下的律法文字等物。”
说出这话时,张良在心中向天下间的六国贵族道歉。
他这些话要是被秦王听进耳中并执行,那一定会给残余的六国贵族带去灾祸。
可他又不得不说,他要取得秦王信任,就必须如此说,唯有捅他自己就出身的六国贵族一刀,才更能得秦王信任。
不然,难不成说让秦王放过六国贵族,向六国贵族施以仁德,然后就能天下稳定?
不会有傻子相信吧?
但这么做也有风险,秦王是否会相信他真的背叛了自己的出身呢?
秦王又是否会觉得他连自己的出身都可背叛,那某天也会背叛大秦,反倒不信任他呢?
然做什么事没有风险?
思虑周全固然有用,可思虑太多而犹豫不做,将多谋而寡断,乃至于有谋无断,更加有害。
张良虽不为顶尖的决策者,但也知晓这等道理,他道:“大秦灭六国,夺其等地位荣华,六国贵族焉能不恨?”
“而其等曾为六国望族,于六国诸地颇有威望,只需举旗一挥,便能招来应者,此为乱天下之源。”
这时,嬴政道:“韩亦为寡人大秦所灭,子房祖上五世相韩,亦是出身显赫,子房便不恨寡人?”
对嬴政这问题,张良也早有准备,叹道:“不敢欺瞒大王,良亦曾恨过大王与大秦,然良这些年游于天下,见过许多事后,便不再恨。”
说著,张良讲起了他游历各地所看到的一些人和事。
这些人和事都没欺骗嬴政,说的是实话,只有实话才更能骗到人。
所言也均是他真实的感想,他的确认为统一的天下比七国并立更好,只是他不喜欢那个统一天下的国是秦。
“诸国并立,攻伐便难休止,苍生涂炭,白骨盈野,唯有天下一统,终结乱世,方可扭转此相。”
“大王灭六国,一天下,大功于苍生,良又岂能恨之?”
这番话不仅解释了他不恨嬴政和大秦的原因,还顺便说了他为什么要捅自己出身的六国贵族阶级一刀:他不忍天下再陷乱世!
张良继续道:“若想治理六国贵族之患,良以为当分其族、迁其人,将大族化为小户,再使其等迁离世居之地,往他处居住。”
这是一条狠辣的计谋,只要能做到,对六国贵族、地方豪强是毁灭性的。
嬴政暗道:‘八分真,两分假,可这两分却是最重要的。’
“六国所留文字律法等物,若一直留存,不仅不便于大秦治理,更等若时刻提醒世人,你为齐人、他为楚人,明面上便有差异,其等又怎会将自己当作秦人?”
“大王如今推行让各地用秦文、使秦钱,便是抹除这种差异,长而久之,天下人皆说秦言、用秦文、使秦钱时,自是皆为秦人。”
嬴政道:“子房言大秦缺乏官吏,又当如何?”
张良道:“大秦缺乏官吏是对于整个天下而言,即没有足够的官吏去治理原来的六国之地。”
“恕良智短,想不出有何完美解决之法,只有些许薄智说与大王。”
“良以为大王当有所取舍,暂搁舍偏远不好掌控之地,取临近便于控制之处,先取近而后远,先取易而后难。”
“偏远之地,也非让大王完全舍去,只是暂不投入太多,大王可分封诸位公子于诸地,使其等代为镇守,待日后官吏充足,再收回分封之地,统一治理。”
这其实就是王绾的控制中心,分封偏远之法,但这个政策尚未向天下公布,张良不可能知,也即为张良自己想出。
张良又讲了他对“原先六国之民尚未信任大王”的见解和解决办法,都极有道理,足以彰显其才。
可越是才华横溢,越让嬴政感到可惜,如此俊杰,却不能为他和大秦所用,反而是为了毁灭他的大秦而来。
张良讲完,本以为会迎来秦王的称赞,却听到一声叹息响起,他没有抬头,却也似乎看到秦王正摇头叹息。
“子房之才,寡人也甚为叹佩,可惜!”
紧接,张良又听到:“可惜子房并非真心为寡人为大秦而来。”
“纵使寡人不计较,子房心中也不会放下对寡人对大秦之恨。”
“如子房这等人杰,又岂会屈身侍敌国?”
听到秦王话后,张良沉默,并未狡辩说自己没有,大王您想错了。
身为智者,他知道那已经没有意义,骗不过这位秦王。
过了好会儿后,张良问道:“大王何时知晓良之来意?”
不待嬴政回答,张良自问自答:“那卷竹简送至大王之时?良以为是一好计,未想反使自己入瓮。”
嬴政给了一个让张良震惊的回答:“非也,比那卷竹简更早,早到子房还未生出入咸阳杀人之念时。”
怎么可能?
在他还没生出入咸阳杀人的念头时,秦王就已经知晓了?
秦王还会未卜先知不成?
不对,将所有疑惑的地方连在一起,一道灵光在张良脑中闪过:
定是向秦王谏言的那人提前向秦王说了他的事!
第128章 始皇带张良见李念
可那人怎会知晓这么多,其莫非有未卜先知之能?
除了未卜先知外,张良还想到了一种解释:此人是认识他的人,还不是一般的认识,对他有很深的了解,很可能也为韩人。
韩人难得出一大才,不思及报秦灭韩之仇,反而投靠秦王,为秦王出谋划策,挽秦室之倾颓。
此人是怎么想的?
如果此人真是韩人,张良很想当著他的面问问:你已经忘记故国了,忘记秦灭韩的国仇家恨?
张良迅速在脑中搜索,思来想去,也没从他知晓的人中找到能对得上号的怀疑目标。
见张良不言,嬴政能猜到他在想什么,出声道:“子房若有意,可随寡人去一地。”
张良不同于项羽,尽管张良同样仇视他和大秦,还在李念所说的历史上刺杀过他,但并未像项羽那般屠戮大秦宗室。
而他根据李念所说的历史分析,张良是有机会在项羽之前杀戮大秦宗室的。
张良可是和沛公一同到的咸阳。
以张良在沛公那的地位,让沛公下令屠光大秦宗室或许不行,但要杀几个宗室子弟出出气,还是能做到的。
然而张良并没这般做。
这让嬴政对张良初始的观感就很好,觉得张良刺杀他是因国仇家恨,想要颠覆大秦,再复韩国,非为私人泄愤,可以理解。
今日又见张良其颜其才,更为欣赏,若是可以,他真不想让这样一位名留千古的大才死去,他还想最终再尝试挽回一下。
这便是一个人优秀到一定境界的魅力,纵使为敌,亦会对其欣赏!
听到秦王的话,张良稍微一想,便立时明白过来,秦王这是要带他去见他入咸阳的那个目标啊。
可秦王为何要这样做?
下一刻,他也明白了,秦王看上了他,希望能让那人劝他投靠大秦,为大秦效力。
对秦王的决定,张良心中有些感动,明知他不会为大秦效力,却还是想要尽力挽回下他,然而国仇不可忘,家恨不可却!
张良从椅上起身,真心实意向嬴政行礼:“谢大王好意!”
看到张良行礼,嬴政便知就算带张良去了李念那,李念十有八九也说服不了,但他也不可能再放张良走。
虽欣赏其才其人,但他是大秦之王,天下之主,得为大秦考虑。
明知张良有大才,放出去可能会危害大秦,还仍旧放张良活著离开咸阳,那是对大秦不负责任。
这件事,不仅是嬴政清楚,张良心里同样清楚,在他来咸阳的目的暴露之后,留给他的路只有两条:一、活著却被秦王圈禁;二、死!
看似两条,实则于他而言,只有一条!
在众侍卫“护送”下,张良随秦王在王宫中行走,见秦王未带自己出宫,张良心里有疑问的同时,也更为沉重。
因为这表示在秦王身边谏言那人住在王宫,即是说此人大概率是大秦宗室。
这对张良而言,显然是一个非常不利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