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竹简上记述的官制改革方案看著虽好,可不符合大秦实际。
嬴政挑了挑眉,忽地想起李念和他提过的沛公、萧何、樊哙等人,仿佛间像抓住了什么,但究竟是什么,一时又没想到。
嬴政陷入沉思,回忆沛公、萧何、樊哙几人的信息,试图抓住那一闪而过的灵光。
思索好会儿后,嬴政终于抓到了那道灵光:
这几人出身都不算好,但最终却身份显赫,取得大成就,从无赖子、屠狗之辈、主吏掾化为汉的开国之君、大将、功臣。
三人前期之所以未有变化,是他们没有相应的机遇,即除萧何外,沛公、樊哙几乎没有可晋升改变自身境况的阶梯。
倘若他给某些人制造一架晋升的阶梯呢?
李斯所言那些贤才只想当大官,看不上小官,其中一大原因便是大官一步到位,小官晋升艰难。
这问题如果能解决,是否就可让更多贤才留下,为他所用?
不仅如此,解决这问题的方法是否还可推行到其他方面?
嬴政联想到了秦军,联想到军功爵制,如今天下初定,有很大一批士兵需要赏赐。
这些人是否可以用为临时官吏?
无需他们能主政地方,只需能帮助维持地方管理即可。
且这些秦卒是老秦人,忠心方面也能肯定,至少现在,他还没失去老秦人的民心。
另外,还可顺便调整军功爵制。
原本秦人入伍,是靠在战场上的军功来晋升,然而目前显然不会有大战,军功爵制也相当于废了。
可如果将战场上的军功换为治理地方之功,化为治功爵制呢?
给那些在战场上立功的秦卒授予一定的地方官职,不仅可解决赏赐问题,还可用治功爵制刺激他们努力治理地方。
嬴政越想越觉得可以试试,屠狗之辈尚能为开国大将,他麾下的秦卒就不能治理地方了?
“廷尉之言有理,然若寡人许诺其等为小官也有机会为我大秦丞相,只要他们能做出政绩,廷尉以为如何?”
李斯何等聪明,转念便明白了嬴政话中之意,若是如此,除了那些真心不想做官的贤才,许多人都会留下来吧。
他们是嫌弃官小,看不到爬上去的希望才不做,如果能爬上去,甚至有机会入朝为丞,哪怕是一狱掾,也定会有人愿做。
没想到自己的提醒没阻止大王,反而让大王想到了解决之道。
李斯暗叹一声,道:“大王智计深远,远在臣之上!”
嬴政略有深意道:“寡人看廷尉才是智计深远,懂得取舍。”
说完这句,不再理会李斯,嬴政又将他想到治功爵制说与众臣。
众臣听后的第一反应是还能这么玩,随后是大王这个方法好像还真有一定可行性,但也有缺点:
首先秦卒大多都不识字,但若为地方治理官员,就算不为主官,也总得认识些;
其次是这么做,需要秦卒背井离乡,如今需要掌控治理的地方不是关中,而是六国之地。
后一问题不难解决,许以足够的利益,定能吸引一批秦卒去往六国地方,但前一问题,没法让秦卒们很快就会识字书写,熟读律文政令啊。
面对众臣指出的秦卒不会识字书写的问题,嬴政未太在意,肯定不是所有被任用未官吏的秦卒都能治好地方,但总会有人能从中脱颖而出,治理得好。
况且,他其实也并不需要这些秦卒能将地方治理得多完美,主要目的是为大秦维持住地方,让地方还在大秦管辖下,不至于像李念所说的历史上那般糜烂,近乎完全失控。
当然,若能治理得好则更好!
这本就是在大秦官吏不足情况下的一个过渡之法,等到大秦官吏充足有余之时,便会将此法废去。
王绾第一个听明白嬴政的意图,这分明就是他提出的分封之策变种版,只是将分封王孙公子去镇守那些掌控不了的地方修改成了任用秦卒去治理地方。
反正都是暂时难以管控之地,丢给诸公子和丢给秦卒有何区别?
诸公子在那些地方还可能做大,对中央产生威胁,可秦卒做大的可能性虽有,但不大,且做大后产生的危害也没诸公子大。
诸公子出身王室,有王位继承之权,可秦卒近乎为黔首,还能争夺大秦王位?
且到时想改策收权也较诸公子更容易。
这办法还有一好处,能让大王更得老秦人民心:看,大王多好,让大家当了官儿!
想明白之后,王绾第一个表示赞同:“大王此策,臣以为可行!”
其他人也逐一明白过来,连向来反对分封的李斯也出言赞同。
将地分封给诸公子那才叫分封,任用秦卒为六国之地官吏,那不叫。
唯有淳于越想反驳,因为这策略一旦实行,他想要嬴政复周礼、分封诸公子的愿望将大概率没了希望。
他不知道嬴政就算采用了这个策略,还是会分封诸公子于各地,只是那种分封和他所以为的不同,目的也不一样。
嬴政想到了解决地方官吏不足的方法,但对大秦官制改革,依旧未取得众臣全部认同。
众臣认为以大秦现在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做到竹简上所述,只能进行部分改革。
众臣离去后,看著面前记录成册的竹简,嬴政道:“誊写一份,送与六英宫!不,誊写两份,另一份送与宜春宫!”
秦时的官吏就是官员,没有“官”和“吏”的区别,书里是为了更好表述。
第97章 我,大秦常务副皇帝?
当竹简送到六英宫时,已是晚上,李念还未休息,正伏案书写竹简,写的是可被始皇任用的汉初人才资料。
昨日讲说时主要讲了萧何、张良、韩信、樊哙、王陵等,但汉初的人才可不止这些,还有周勃、陈平、夏侯婴、灌婴、曹参等等。
李念也已回过味来,始皇可能的确是想从他这里知晓一些可为大秦所用的人才,但真正的目的十有八九是为了炫耀装逼。
始皇大概是想把大汉开国天团弄到咸阳来参加他的称帝仪式,在这些人面前炫耀他的功绩,满足他的虚荣心。
想通后,李念一阵无语。
进一步想,始皇想将以沛公为首的大汉开国天团弄到咸阳观礼的念头恐怕不是昨日才有,而是在得知沛公的存在后就已生出。
即始皇心里早就决定了要怎么处理沛公,昨日却还故意问他,让他担忧沛公会因他而被杀。
帝王的心思果然难以琢磨,幸亏他昨日的回答还算不错。
不过,始皇这么做虽然主要是为了满足他的虚荣心,但的确能将汉初人才集中到咸阳,也确实有利于大秦。
虚荣炫耀并不影响于大秦有利,二者可兼得。
对向始皇推荐这些历史上的名人,李念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
这些人在历史上经过检验,已经证明了他们的潜力,不用他们,难道去挑选一批不熟的人任用?
他不只写了大汉开国天团中人,其他能为大秦所用的人才也写了出来,如他现在正写到项羽麾下的季布。
郭典走进殿内,见李念正认真书写,用不会突然惊到李念,又能正好被李念的声音禀告道:
“公子,大王差人送了一批竹简过来。”
李念抬起头,始皇送了竹简过来?又是上次送来的那类竹简?
“既是大王所送,赶紧拿进殿内。”
很快,一堆被分类归置好的竹简送到李念的书桌上。
李念拿起第一卷竹简,打开一看,和他猜测的不一样,这次竹简所记录的是大秦朝堂上发生的事。
‘始皇这个人啊,我将桌椅、新犁交给他这么久,居然现在才想著传于天下。’
桌椅且不说,那新犁可有利于农事,早一日推广开,就能早一日发挥效果,享受到新犁带来的好处。
李念本以为始皇早已将新犁广传天下,没想到今日才与众臣展示,决定推广。
‘若非昨日那些话,始皇大概会将新犁的推广留在他称帝之日。’
看到那位大臣指出制盐之法不可传之于民,当以国家专营,李念皱了皱眉,他当然不认同这种观点,他拿出制盐之法就是为让这时代的百姓能吃上好点的盐,过得好一些。
要是此法只为大秦朝廷所掌,于百姓而言未必是好事。
李念这时也明白了嬴政送来这些竹简的用意,是为让他查漏补缺,以后世人的身份评议这些政令的得失。
‘始皇不会每次有重大政令发布,都要找我过目吧?那我岂不成了大秦副皇帝?’
这念头才生出,便被李念按了下去。
不可这么想,万一某时说漏了嘴,会招来杀身之祸。
看著这份竹简,李念沉思了会儿,拿过一份空白竹简,提笔书写起来。
盐这种生活必需品,终将会归为国有专营管控。
因为用来征收税赋实在太好用,可作为国家的财政支柱,没有一个封建帝王能受得了这种诱惑,除非这位帝王是傻子。
李念原本目的也不是要违背这种大势,他又没想过让始皇放开盐业管控,允许天下百姓自个儿私下制盐,只是想让百姓掌握提纯粗盐的办法,在吃盐时能吃好点。
大势既然不可违背,那就顺应,使之提前发生,减小对百姓的危害。
但这很难做到,除非能有比盐更稳定更丰厚的税赋来源。
可即使找到另外的税赋来源,以封建时代统治者的贪婪,就会放弃用盐剥削百姓,让出一点利益给百姓?
不会,他们只会将新的税赋来源和盐利全抓在手里。
李念现所写的便是后世各王朝所用的盐业政策,他想通过这些政策告诉始皇:
盐业可以由大秦专营,但若依靠盐业对百姓剥削过重,使百姓买不起盐,必会使百姓怨念横生,影响社会稳定,还会让私盐泛滥,反而损害大秦在盐业上的利益。
写完关于后世王朝盐业政策的竹简,李念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继续翻阅始皇送来的竹简,当看到始皇提出的咸阳大考,脸色不由怪异了一下。
什么咸阳大考,分明就是个变版科举。
不过,始皇这思路还真没错:一可稍微缓解大秦人才不足的问题;二可消除这些在野遗贤的不稳定因素。
这些在野遗贤可不会天天吃饱了饭就呼呼睡觉,他们会谈国论政,评议始皇得失,甚至会同仇秦反秦势力勾结,于大秦不利。
而他们如果参加了咸阳大考,拿了始皇授予的名衔,等于拿了始皇给的好处。
正所谓“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这还好意思出去编排始皇的不是,造大秦的反?
始皇这是在欺负老实人,欺君子以方!
在这个司马懿洛水之誓尚未发生的时代,人们很重誓言承诺,也就是要脸,有时为一个承诺可不惜性命,不远万里奔波。
一旦那些在野遗贤入咸阳参加大考,便入了始皇彀中,可有多少人会不来,这可是一个扬名天下的大好机会。
即使猜到始皇目的,很多人也会前来,此为“名”也,岂是那般容易看透放下?
而且,那些百家学派会认为这是一次向君王展示他们学派,与其他学派一较优劣的好机会,凡是对治国理政有想法的百家学派,定会派人参加。
想到这里,李念忽然发现始皇这咸阳大考对他要做的事也有好处。
大考时,百家英才汇聚咸阳,他正好可借机召开一个百家大会。
按他定下的计划,他要将天下文字统一为简体字,还要编纂字典、教材,这些都需要人手,最好还是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
这些来参加咸阳大考的贤才们不就是?
感谢大大们的订阅!还在排结石,无法久坐,是用手机在码字。
第98章 用始皇的办法为自己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