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书童到最强锦衣卫 第123节

  不过即便如此,整个江南参与此事的锦衣卫,尽皆发了财,他们专门挑值钱的东西往身上藏,每个人都能捞到价值数百贯铜钱的东西,有些运气好的,能捞到价值上千贯的好东西

  他们也清楚,每个人都有一次捞钱的机会,也不会多藏多占,能成为锦衣卫,都是人精,他们明白上面对他们捞钱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自然也该明白适可而止

  一旦有过头的,那些虎贲军可不是吃素的,因为利欲熏心被虎贲军斩杀了十几位锦衣卫,也算是杀鸡儆猴了

  崔文奎早就带上崔文山一家跑路了,躲到了乡下老家去了

  此时的崔文奎兄弟自然也知道了外面发生了什么

  “你怎么猜的这么准?”

  崔文山心有余悸道

  原本他还有些心疼那些没来得及转移的财物,此时剩下的只有庆幸

  “这周楚,最擅长的就是利用这些叛军行事,叛军?那张鹤龄要是有这个本事劫掠整个江南,早就造反了,还用得着等到今日?”

  崔文奎冷笑道

  着

第142章 赚的盆满钵满的锦衣卫,杨一清和杨慎的争锋

  实际上不只是崔文奎,包括江南商会的会长李贤,以及那些士绅们,大多将钱财和家中的人口大部分都转移了,大部分都是转移到乡下的祖宅处

  至于夏言,早在大半个月之前,就和张璁启程回京城了

  他们只是监察御史,代天巡狩,不可能一直待在江南,时间差不多就该回去述职了

  乡下是相对安全的,周楚的人马劫掠整个江南的城镇已经是极限了,毕竟人力有限,想要将所有乡下都搜寻一遍,根本不可能,也不值当

  这一轮搜刮下来,周楚都不知道搜刮了多少钱财,这些钱财运往码头上,码头上的船根本装不下,即便是码头上的库房,也放不下如此多的钱财

  周楚直接留下了五千万贯当做军费,还给自己象征性的留了两百万两白银,进了周楚自己的腰包

  不多,但必须得留一些,一个人不能太无欲无求,否则皇帝该睡不着了

  之所以没给自己留更多,是因为没必要,周楚的生意赚的钱就够多的了,而且生意上赚的钱别人不知道有多少,不会太扎眼

  倘若留太多,不会是好事,嘉靖还好,不会因为这点钱财清算周楚,但周楚死后呢?或者嘉靖死后,周楚还活着呢?

  谁知道下一任皇帝会不会为了钱清算自己

  原本历史上的万历不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张居正为他搞了那么多钱,结果张居正死后,万历为了钱财抄了张居正的家,结果只抄出来十万两白银

  充作军费的钱,周楚适当的多截留一些,因为这些钱最终都会花在军队上,并不会进周楚的腰包,倘若周楚自己截留的太多,即便是嘉靖,心中多少也会有些不舒服

  当然,一些名家的书画,周楚自作主张留下了一些

  比如李白的上阳台帖,比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这些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原本周楚也没注意到,毕竟抄出来的古玩书画实在是太多了,不过手下的那些锦衣卫知道周楚是唐伯虎的弟子,酷爱书画,纷纷将其中他们看着不一般的书画拿到周楚面前孝敬

  周楚从中选出了一些传世佳品留了下来,当然,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都存放了起来,准备运往京城

  不过这些天整个苏州府乃至整个江南如同停摆了一般,周楚直接让人正大光明的将这些财物通过苏州府的各个码头运往天津,如此一来,运输效率倒是大大加强了

  只是压力却给到了天津那边的码头,如今的天津码头干脆成为了皇家专用码头,其他船只禁止靠岸

  “大人,周大人到底在江南干了什么?”

  一个锦衣卫百户看着眼前堆积如山的箱子,目瞪口呆,其他人不知道,他可是清楚的,这些箱子里面不是别的,全都是真金白银

  “咋了?活腻歪了?”

  陆万山眯着眼睛看着这个百户道,眼神之中闪烁着危险的光芒

  百户听到这话,瞬间反应过来,打了个寒颤

  “大人,小人不知好歹了”

  他说完这话,生怕被陆万山惦记,急忙装作很忙的样子,去帮码头的工人抬箱子

  此时的锦衣卫们,一个个都充满了斗志,这段时间,他们可谓是赚的盆满钵满,每运送一趟,他们每个人都有一笔不菲的收入

  此时的京城,嘉靖正在紧急召开朝会

  “诸位,我大明对昌国公和建昌侯够好了吧?何曾亏待过他们,如今他们居然举兵谋反,还号称三十万大军”

  朝会之上,嘉靖痛心疾首道

  对于嘉靖的表演,满朝文武表现不一,那些不明真相的官员一个个也都义愤填膺,不管心里怎么想的,嘴上都在痛斥张鹤龄兄弟二人

  “陛下,臣以为张氏两兄弟根本就是乱臣贼子,狼子野心,朝廷对他们再好,也没用,这种人就是喂不熟的狼”

  “是啊陛下,这等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和这些义愤填膺的臣子不同,杨一清反倒是老神在在的在那里闭目养神

  张氏两兄弟为何造反,他虽然不能看清所有细节,但大致也猜的差不多了,无非是被那些江南士绅们蛊惑,好巧不巧,张太后又落水而亡,如果说这事不是皇帝刻意为之,杨一清是不信的

  造成眼前的这种局面,无疑说明了一个问题,在江南,朝廷和那些江南的士绅富商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必须爆发的点了

  在皇帝看来,大明身上长了脓疮,到了发的时候,必须得把它挤出来,否则后患无穷

  故此才有了张太后的死,张太后一死,张氏这两兄弟不反也得反了

  想明白这些,杨一清自然不会愣头愣脑的说些不着边际的话,直接在朝会上闭目养神了

  不过他想趁机摸鱼,嘉靖却不给他这个机会,在嘉靖看来,杨一清已经年近七十了,没事多熬一熬他,也能让他快点致仕

  “石淙,你怎么看?”

  嘉靖看着杨一清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现如今的内阁,杨一清和杨慎都姓杨,嘉靖如果叫杨阁老,两人根本不知道叫的是谁,所以从几个月之前,嘉靖就开始称呼杨一清的字号了

  杨一清听到这话,顿时明白了皇帝的心思,这是存心折腾自己呢,顿时有些无奈

  “陛下,老臣以为,这所谓的三十万大军水分极大,撑破了天也不过十万人左右,而且都是乌合之众,张氏兄弟别说领十万兵马了,给他们一万兵马他们都指挥不了,所谓叛军,不过土鸡瓦犬而”

  杨一清不疾不徐道

  “那石淙以为,谁适合领兵平叛?”

  嘉靖继续追问道

  “臣以为,最合适的莫过于江南巡抚崔文奎,毕竟他在江南出任巡抚多年,对江南的地形,以及各方面的了解都不是他人所能及的,倘若陛下将江南省的兵权交还给他,所谓叛军,不值一提”

  杨一清自然不会顺着嘉靖的话去说,在他心里,还是希望江南那些人能闹的大一些,如此一来,对他而言也是有好处的

  倘若江南那些人熄火了,回过头来,皇帝和周楚这些人就会来收拾自己了

  对于这一点,杨一清的认知无比清晰,江南越乱,他的位置越稳

  现在的杨一清已经不妄想操纵皇帝了,毕竟无论是皇宫还是太医院之中,都是皇帝的人,如今对杨一清而言,能够自保,稳住自己内阁首辅的位置就不错了

  “陛下,臣以为首辅大人此言不妥”

  杨一清刚说完,杨慎就站了出来

  “哦?文宪,那你说说看,有何不妥?”

  嘉靖笑道

  “这崔文奎在江南这么多年,无甚作为,反倒是倭寇匪患频出,由此可见,崔文奎对江南的情况了解并不深,臣倒是觉得由王伯安王大人领兵平叛再合适不过,之前宁王叛乱,就是王大人荡平的叛乱,王大人的领兵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杨慎说道

  嘉靖听到这话,叹了口气

  “王阳明固然是最好的人选,但昨日朕刚刚收到他的密奏,他父亲刚刚离世,他向朕请辞,即便此时强留他领兵,恐怕他现在也领不了兵了”

  “陛下,臣倒是有个合适的人选”

  韩出列道

  “臣以为周衡器周大人,正适合领兵平叛”

  嘉靖听到这话,眼睛顿时亮了,他等的就是这句话

  着

第143章 嘉靖的熬鹰战术,张璁的任命,整军待发的周楚

  “不妥吧?周衡器没有任何统兵经验,此事非同寻常,依臣看来,还是另寻他人吧”

  杨一清一听周楚的名字,顿时来了精神,开口反驳道

  虽然杨一清清楚之前周楚在江南搞了不少事,比如灭倭寇,比如灭那几千人的叛乱,但这事说到底是不能拿到台面上来说的

  说破了天,周楚在明面上也是没有任何统兵经验的一个锦衣卫百户,让这样的人去领兵平叛,似乎怎么都说不过去

  “下官记得首辅大人上次这话还是用来说陆文孚陆大人的,如今再看呢?陆大人出征安南,顷刻之间收复安南,为我大明立下不世功勋”

  杨慎阴阳怪气道

  “更何况方才首辅大人不是说,张氏兄弟不过土鸡瓦犬吗?”

  这话一出,杨一清顿时被怼的不知道该如何反驳了

  实际上之前前线传回战报,说黎朝大王黎椿在我大明天威之下,举国归附大明的时候,杨一清也懵了,他完全搞不明白安南到底发生了什么?怎么会这么快就归附大明呢?

  在杨一清想来,即便陆炳会带兵,会打仗,和安南再怎么也要打上个一年半载的吧?

  真要到了那个地步,他杨一清就可以联合百官上疏,让皇帝撤兵,不要穷兵黩武,空耗民财

  然而事情的结果却让他大为意外,以至于原本准备好的说辞,一句都没说出口

  “阁老此言差矣,陆大人有领兵之才,不代表周百户也有,两个同样都没有过领兵经验的年轻人,都会打仗,这种可能太小了吧?”

  眼看杨一清沉默了,兵部之中一个官员站了出来反驳道

  接下来朝会的主要议题,就成了周楚适不适合当这个统帅

  双方你来我往,唾沫横飞,嘉靖稳坐龙椅之上看热闹,恨不得让一旁的黄锦给自己拿点瓜子过来

  “石淙,你觉得文宪说的有道理吗?”

  每次杨一清感觉疲惫,想要闭目养神的时候,嘉靖总会适时的提醒他

  这让杨一清极其无奈,他这个年纪,起这么早上早朝,按理说这个时候应该早就下朝了,偏偏皇帝似乎一点都不着急

  一场朝会硬是熬到了日上三竿,文武百官全都口干舌燥,有的甚至有些憋不住尿了,嘉靖这才大手一挥

  “就这么定了,着周衡器统领江南兵马平叛”

  嘉靖这话一出,很多官员虽然心有不服,却也不想继续争辩了,他们一个个是又饿又渴,凌晨就起来上朝,这都熬了多久了,熬鹰也没有这么熬的

  杨一清要不是靠着口中含着的一片野山参吊着,恐怕未必能坚持住

  即便如此,杨一清也感觉有些头晕眼花,听到皇帝终于下决定了,杨一清也是松了口气

  正当百官以为就此退朝的时候,嘉靖却没准备这么轻易放过他们

  “王阳明跟朕请辞,本是为尽孝,朕也不好强留,诸位以为,谁接任这南直隶巡抚比较合适?”

  嘉靖这话一出,百官傻眼了,原本都准备好下朝的杨一清顿觉两眼一黑

首节上一节123/13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