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阿翁的意思是……”李象试探地问道。
“太子说的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不错,但是你这个驱逐倭国人的办法,实在是太馊了。”李世民哼了一声:“朕英雄一世,岂能用这种污蔑人的见不得人的手段?”
“那其实还有办法,只不过见效稍微慢一点。”李象再次说道,“那就是办报纸。”
“报纸?”老李不解问道。
“报纸,就是以刊载新闻,以及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向公众发行的东西。”李象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话给这些古人解释:“就像是杂志一样,只不过比杂志更简单,只需要几张纸便可,上面的内容一般是时事,比如朝廷政策、周边新闻等等……”
“根据孙儿分析,这事儿八九不离十是山东士族做出来的,既然如此,那就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给他们安上一些奇闻轶事。”李象又补充说道。
报纸这种东西,是时候该出山了。
经过这一次的事件,李象意识到了话语权的重要性。
可以说有了报纸,就至少掌握了话语主动权。
虽说普通老百姓看不懂,但是可以雇书生在酒楼茶肆里面读报纸啊。
看不懂字,还听不懂话吗?
不过其实还有另一个问题,如今大唐这五湖四海的口音也不怎么统一。
有时候面对面说话,关中人就听不太懂岭南人的方言。
其实上辈子李象也颇有感慨,尤其上大学的时候是在重庆,那家伙,出去租房子都得配个翻译。
作为一个老关中人,李象觉得有必要统一一哈,消灭方言。
但是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还是先把报纸办好吧。
李世民想了一下,觉得可行。
“比如?”
“捧杀呗,让人出去宣传,比如《世家的饮食》、《世家的礼法》、《世家为何高贵》,然后用博陵崔氏或者是清河崔氏做例子,就举例说明世家的饮食有多讲究,鸡爪心那一块肉炒菜,一盘菜要用一百只鸡;用鲤鱼须熬汤,一碗汤要用三千条鲤鱼;剩下的鸡肉鱼肉直接扔了不吃,这种边角料不配入他们的口。”
“或者说他们吃小牛肉要雇专门的奶妈去奶小牛,这样的牛肉才味道鲜美;或者说有商人娶了博陵崔氏家的一个厨娘为妾,进门没多久商人叫厨娘炒两个菜,厨娘说不会,她在崔氏的厨房里是专门呆在包子房的。过了两天商人又让厨娘去蒸两笼包子来尝尝,看看世代簪缨的崔家平日里吃的是什么样的包子,厨娘板了板脸说还是不会,她在包子房里是专门负责切葱丝的。”
这个段子,源自于宋朝时期的奸相蔡京。
这年代的人们,自然是不知道宋朝的故事,所以李象拿来主义毫不心虚。
李象见老李和一个爹两个叔叔都陷入思索,最后开始做总结:“总之就是,用羡慕的语气,用吹捧的语气,写世家的奢靡无度。”
“一开始的时候,百姓会羡慕,世家的生活好啊,随后再暗示一下,他们的财富是哪来的,当然是盘剥百姓啊,享受着百姓的供奉,却高高在上看不起百姓。最终营造出一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氛围,激起百姓对于他们的仇视。”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老李喃喃地重复了一遍。
文青李泰眼前更是一亮,这样简洁凝练的句子,最是戳他的心巴。
“这句话是谁写的?”他迫不及待地问道。
“我老师给我的书里看到的。”李象诚实地说道。
然后李承乾便表示反对:“你可不要忘了,我大唐皇室也是享受着百姓的供奉,万一山东士族将矛头对准我们怎么办?来上一个一换一?”
“那就让阿翁下旨喽,提倡节俭。”李象摊摊手说道:“再说去年打了高句丽,阿翁体恤百姓劳苦,故而免除天下一年的人头税。对比世家门阀将百姓拘在田中肆意盘剥,阿翁不是天下第一仁慈?”
“更何况阿翁曾经说过,君舟民水,故而我李家之人对待百姓那都是爱民如子,就算是高阳姑姑一介妇人,却也胸怀天下,为百姓开发出羊毛这种便宜的御寒之物,两厢对比之下,更能衬托出我大唐皇室的高大,还有那些世家门阀的矮小。”
“嗯,象儿这个提议不错。”李世民颔首说道,“朕明日便下旨,在全国范围内提倡节俭,并且免除一年徭役。”
“圣明无过阿翁。”李象笑着拍马屁。
“你这小子……”李世民失笑地指指李象,又说道:“经过你这么一形容,报纸这个东西当真是国之利器,朕觉得,报纸一定要官方经营,同时严禁私人办报!”
“阿翁圣明。”李象又是一记马屁。
“那……高阳姐姐的事儿怎么办?”李治忽然说道。
李世民手指轻叩桌面,沉声说道:“高阳的事儿就暂时先放一放,冷处理,不要做出任何回应,就当没有这件事发生。”
“若是朕急不可耐地传召高阳入宫,那不是正中那些小人的下怀?还指不定会编出什么谣言来。”
“等着吧,高阳这丫头一向有主意,朕觉得这件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她一定还有什么后手,我们只需要帮她打配合,在适当的时候将舆论转移走就好。”
听到李世民的话,李象和李承乾三人对视一眼,齐声说道:“是,阿耶(阿翁)!”
第215章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求月票)
对于所谓的“高阳有后手”,老李也只是猜测罢了。
实际上他也不知道李漱到底有什么后手,但秉承着相信小棉袄的态度,他还是选择了让李漱自由发挥。
这,就是天可汗的厚重。
但是问题在于,光李世民相信李漱是不够的。
会议结束之后,李世民就去两仪殿和长孙无忌等人主持会议去了。
剩下李象和李承乾三人大眼瞪小眼,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一个人先出声。
“阿耶,二位叔叔。”李象率先开口:“要不……我先回去?”
“回甚么?”李承乾还没说话,李泰先不乐意了:“发生这么大的事情,你还打算溜之大吉吗?”
“不然呢?”李象挠挠头,“这事儿咱们不是已经有对策了吗?侄儿还要去琢磨报纸的事情呢。”
“行行行,你赶紧走吧。”李承乾摆摆手打发李象赶紧走。
“得嘞。”李象等的就是这个,在李承乾赶他走后,当即便选择一个润。
李象溜溜球之后,便剩下了三兄弟。
“要不……踢会球?”李承乾提出建议。
李治几乎是没有任何迟疑,便举手赞同:“好耶!”
见情况现在是二比一,李泰也不再反对,只好跟着二人前往东宫。
李象回到京兆府后,和权万纪吩咐了几句,便前往科技研究院,看一看之前发布的改良造纸术的任务到底完成的如何。
事情倒也没有出乎预料,改良造纸术并不是一两天的任务,所以李象在权衡过后,便打算在杂志上刊登几则笑话。
恰好即将步入二月,新一期的杂志期刊将要发布。
李象利用自己的特权,在前面加了几则小笑话。
苏联笑话嘛,可谓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是口耳相传的宝藏。
其中有苏联人自己编的,也有美国人给苏联编造的。
譬如“元帅也有儿子”,这个就属于尬黑。
实际上七十年代之后的元帅,譬如巴巴贾尼扬、彼得罗夫、库尔科特金、索科洛夫、阿赫罗梅耶夫、亚佐夫六位元帅都是农民或者工人的儿子。
就算你滴勋宗,实际上也是冶金工人的儿子,而地图头也是农民的儿子。
讲笑话归讲笑话,实事求是也要做到。
但这并不妨碍李象也学习阿美,在反击世家门阀的时候编纂一点小笑话。
毕竟前人……不是,后人的经验值得学习。
与此同时,李象还组织了一批水军,在长安的各大酒楼,讲述世家门阀的奢靡生活。
其中最让人惊讶的故事,莫过于一位书生叙述的故事。
大概意思就是说,当初他爷爷去清河崔氏做客,结果吃到一颗非常美味的鸡蛋。问这鸡蛋的做法,结果人家清河崔氏告诉他,下这鸡蛋的鸡,平时吃的可都是各种珍奇名贵的中药材,还有黑胡椒等珍贵的香料。
另外一则故事,莫过于用母乳喂养的小牛。
若是用牛乳喂养到还则罢了,但问题是,给牛喂奶的,是人……
这样一来,长安城的舆论节奏立刻转向。
原本还在关注高阳公主之事的百姓,纷纷转向了世家门阀的奢靡生活。
毕竟阶级矛盾可比花边新闻要吸引人的多。
“这世家门阀,生活忒也奢靡了……”不时也有人如此感慨。
“谁说不是呢?”又有人如是感慨:“这崔家的老太爷,熬鱼汤竟然要三千条鲤鱼的鲤鱼须,剩下的鱼竟然就这样倒掉了,简直是浪费啊……俺们家一年都吃不上三十条鱼……”
也不是他夸张,这年头物产并不丰富,没有后世这种成规模的养殖,除了海鱼之外,很少能够捕捞到成规模的鱼群。
三千条鲤鱼,别说是对普通人了,就算是对整个长安或者万年县,都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两县每天也未必能有三千条鲤鱼去售卖。
没人去关心这消息的合理性,似乎世家门阀天生就应该如此一样。
世家门阀政治毕竟在华夏盘踞了几百年,可谓是根深蒂固,百姓们暂时也只是羡慕,有什么不忿也只是敢私底下嘀咕两句。
敢公开去说?真的是不怕死啊……
正所谓县官不如现管,你家里总归是有人在人家治下生活的人吧?
在长安城之内的崔等人也感觉到了难受,这舆论不知道从哪儿起来的,而且还是冲着他们的身上去烧,烤得他们几欲昏厥。
这种情况下当然不能辩驳,就算是辩驳的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事实证明,山东士族的冷处理方式也算管用。
然而就在舆论逐渐向平静的方向靠拢时,新一期的杂志也正式发售。
杂志上的笑话,将长安城的舆论再次点燃。
李景仁坐在酒楼当中,拿着最新一期的杂志,按照李象的指点,翻到了有关笑话的那一部分。
“各位,各位”他拉长着声音说道。
听到李景仁的话语,大堂内的众人注意力瞬间被吸引了过去。
“李郎君,今日是何说法?”有人问道。
李景仁清清嗓子:“我手中的这个杂志,大家应该都知道吧?”
“当然知道,这可是恒山郡王创办的那个。”有人高声说道。
“什么恒山郡王,现在可是皇太孙殿下!”立刻有人纠正道。
听到这声纠正,那人当即便改口:“是是是,是我的错,应该叫皇太孙殿下!”
“只是,这杂志不是给读书人看的吗?”又有人问道。
“那倒不是,实际上杂志也算是雅俗共赏。”李景仁笑嘻嘻地说道:“你瞧,这里就有几段笑话,我就讲给大家乐一乐?”
“什么是笑话?”边上的人问道。
“笑话的意思,就是引人发笑的故事。”李景仁回答道:“你们噤声,我先给们讲一个”
“好好好,讲一个,讲一个先!”众人纷纷起哄。
李景仁清清嗓子,开始讲述道:“崔家的老太爷和阿史那咄交谈,各自吹嘘,阿史那咄说:‘突厥医学发达,有道突厥医药方子,死人吃了可以复活。’”
“崔家老太爷说:‘山东士族世代簪缨,人才辈出,有人一刻钟便可以从清河跑到突厥王帐。’”
“阿史那咄要求兑现,崔家老太爷慌了手脚,召集家人们商量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