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万历帝 第722节

  国朝建立以来,尤其是嘉靖朝以后,大明内忧外患,问题多多。为什么?因为利益分配制度失衡,变得极其不合理。

  某些群体篡取最多的利益,却只承担最少的责任。分配失衡,表象就是党争激烈,然后是财富集中,也就是土地兼并。

  富者越富,穷者越穷。问题积累到了难以化解的地步,然后一一爆发。朝廷财政失控,地方失控,边防失控.

  大家对朝廷的利益分配制度失去信心,都在用各自的手段捍卫自己的利益

  肆无忌惮地兼并土地;隐匿人口;勾结海贼,非法海贸;勾结边军,走私违禁;偷税漏税.

  百姓们被分到的利益最少,却要承担最多的责任,挑最重的担子,苦不堪言,最后的结果就是掀桌子,大家都不要吃饭了。

  怎么办?

  面对皇爷爷传下来的这个烂摊子怎么办!”

  众人越听越精神。

  皇上现在讲的这些东西,都是十足真金的干货啊!

  “只能先砸锅拆灶,另起炉灶,在此过程中注意抓住当下大明最主要的矛盾,建立起重点化解这个矛盾的利益分配机制。

  什么矛盾?

  朕觉得,砸锅拆灶时期最主要的矛盾就是新生产力和旧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人类文明,在经过上千年的积累和碰撞之后,终于孕育出新生产力。这个苗头在西方有,国朝也有。

  只是欧罗巴诸国以前就是个烂摊子,负担轻,可以轻装上阵,很容易就能踩上了新生产力的浪尖潮头。

  反观我们国朝,历史悠久、文明厚重,反倒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旧生产力的势力太大,新生产力被压制住。

  不过这几年,朕带着诸位臣工,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新生产力在大明茁壮成长,旧生产力已经被抛在脑后。

  新生产力的威力,创造财富的能力,大家也是有目共睹啊!好处多多,大家当然很自然地接受了这个新兴事物。

  但是主要矛盾是分阶段的,旧的去了,新的又冒出来了。

  前期的矛盾解决了,那么当前大明最主要的矛盾是什么?”

  声音在会场里回响,众人静寂无语,等待朱翊钧的下文。

  朱翊钧却看着他们,等待他们的回答。

第807章 谁赞同,谁反对?

  朱翊钧没指望在场的官员能解答出来,毕竟这些学问非常超前。

  虽然这些年不断地培养新学才子,给他们灌输新的思想。但科技可以从无到有,跨越式发展;人的思想却不能。

  尤其是经受了上千年儒学熏陶影响的大明主流思想,要想跨越式发展,绝对没有那么简单。

  各大学培养出来的新学学子们,应该有人能回答得出来。

  但是在座的一百多位资政,都是旧时代走过来的人。他们前半生苦读四书五经,这才博得出仕的机会。

  他们今天能坐在这里,已经是十几万大明官吏中头脑灵活、容易接受新思想,或身段柔软的佼佼者。

  但是要让他们固化数十年的思想,一下子转换过来,没有那么简单。

  不过朱翊钧还抱有几分幻想,幻想着在座的这一百多位大明的栋梁柱石,能有一位站出来回答自己的问题。

  真要是有这样的人站出来,自己这十几年的心血算是有所收获,也标志着大明文官集团被自己引上一条甩开过去糟粕、迈向崭新未来的道路。

  朱翊钧的目光在潘应龙和王一鹗脸上停了一会,只看到了羞愧和不安。

  虽然心里有些失望,但朱翊钧还是对他们笑了笑,递过去鼓励和安慰的眼神。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潘应龙和王一鹗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实属不易,再强求就过于苛刻了。

  朱翊钧目光在其他大臣脸上扫过,没有得到想要的回答,正准备开口自己回答,突然听到海瑞那浓重海南口音的独特说话声。

  “你小子举手作甚?”

  朱翊钧闻声看去,原来海瑞对着左边笔录席一位秘书郎在说话。

  他不过二十多岁,长相英武俊朗,穿着一身绿袍官服。

  那人正举起右手,并开口答道:“回海公的话,学生斗胆想回答皇上的问题。”

  “你小子可真是胆大包天,这里坐满了资政重臣,无一人敢回答皇上的问题,你一个小小的书吏居然能回答得上?怕不是胡言乱语、妄揣圣意。”

  海瑞一边呵斥着年轻书吏,一边悄悄瞄着朱翊钧。

  “你叫什么名字?”朱翊钧问道。

  年轻书吏连忙起身,叉手长揖:“回皇上的话,微臣名叫赵士祯,字常吉,现为通政司机要局书记员。”

  “你学过新学?”

  “微臣万历三年毕业于万历大学财经学院国民经济专业,参加万历三年秋闱得中,先在户部观政,后来因为字写得好,被选入通政司机要局为书记员

  微臣在万历大学就读时,研读过皇上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略有心得。”

  朱翊钧笑了,“《政治经济学》,很枯燥的,想不到你也能读得进去。”

  “回皇上的话,微臣自小好杂学,图新鲜,初始爱好机械,苦学了数学。

  隆庆二年游学京师时,曾斗胆向太仆寺进献枪炮改良图十份,不想被贻笑大方,方知我大明科技已经一日千里。

  微臣知耻而后勇,得海公指点推荐,改报万历大学财经学院,得以考中进读,研修国计民生的经济学问。”

  朱翊钧看向海瑞。

  海公,果真跟你有关系啊。

  海瑞坦然一笑,“回禀皇上,那日也是巧了,老臣刚从都察院坐班回家,路过一家脚店,肚子饥饿,囊中幸得皇上救济,有几枚银币在跳,就一时忍不住拐进去打牙祭。

  正巧赵常吉在邻桌垂头丧气,心灰意冷。老臣的伴当舒友良是个按捺不住的人,心生好奇,凑过去问原委。

  赵常吉倒也坦荡,把在太仆寺被拒的事说得一清二楚。

  舒友良看了他的图纸,便开口劝他,说他因为爱好机械,居然自学了数学和物理,能想出火铳火炮改良之法,还画出这般草图,看来是比一般公学学子还要学得好。

  虽然学机械不行,可你还是朝廷急需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完全可以改行,再学一门新显学。

  西边不亮东边亮!

  当时赵常吉问舒友良,改哪一行?舒友良答道,现在经济学最火热,学好了可利国益民,经世济民,也有一番大作为。

  而且新时代的经济学跟此前的经学不同,需要很好的数学基础,你正好可以去进学钻研。

  老臣见赵常吉实属人才难得,就推荐他参加金台学院招录考试,结果真考中了。”

  海瑞侃侃而谈,简略把他与赵士祯的渊源说了一遍。

  也就他德高望重,在如此庄重的会议上说不相干的闲话,没人出声阻止。

  朱翊钧欣然地点点头,“赵常吉,那你回答朕的那个问题。”

  众人齐刷刷地看向赵士祯。

  他要是回答得不对,皇上肯定不会把他怎么样,还会勉励他一番。

  但在场的重臣们都在宦海浮沉了数十年,心里都知道,如果答错了,赵士祯的前途就全完了。

  皇上不会追责他,只会忘记他,但以后没人会提拔他。

  赵士祯似乎也意识到这点,喉结上下抖动了几下,声音有些颤抖。

  “微臣回皇上的话,微臣认为经过皇上和张相从隆庆元年开始的生产力改造,已经初步解决了新旧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新生产力已经势不可挡,扶摇直上!

  大明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也涌现出新的矛盾。微臣认为,当下大明最主要的矛盾是新生产力与旧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而这个矛盾,主要体现在政治制度、文化意识、社会关系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矛盾上,也就是大明生产力已经焕然一新,经济突飞猛进,可上层建筑为主的生产关系发展得太慢,完全跟不上。”

  赵士祯巴拉巴拉一通说,说得众臣或目瞪口呆,或眉头直挑,或神情凝重。

  大家都看着这头不怕虎的初生牛犊子。

  朱翊钧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意,突然开口问道:“赵常吉,你原籍何处?”

  赵士祯还在等待皇上的裁定,自己答对还是答错。

  虽然他觉得自己的回答,符合《政治经济学》里的原理和论述,完全没有问题。但是他也知道,现在皇上说自己对,就是对,说不对,那谁来了都是错的。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皇上居然问自己家乡是哪里。

  赵士祯愣了几秒钟,连忙答道:“回皇上的话,微臣原籍浙江温州乐清县。”

  “温州?嗯,是个好地方。

  南宋年间,你们温州出了一位大学问家,总结和开创了一派学说。

  赵常吉,你知道吗?”

  “回皇上的话,微臣知道,是南宋水心先生(叶适)开创的永嘉学派。”

  “嗯,永嘉学派。该学派提倡唯物主义,‘物之所在,道则在焉。’认为充盈宇宙者是‘物’,而道存在于事物本身。

  主张‘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农商一体,强国富民

  朕在编写《政治经济学》生产关系的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分配关系时,引用过水心先生著作中的一些真知灼见。”

  朱翊钧环视了一圈会场,目光在众臣的脸上扫过。

  “朕的问题,只要认真研读过《政治经济学》这本书,很容易就回答得出来。而这本书,朕曾经把它列为官员必读书本之一。

  看样子你们还是学习得不到位啊。”

  张居正四位资政大学士站起来,其他诸位资政学士也跟着站起来,面向朱翊钧,叉手长揖道。

  “臣等有负皇上重望,惶恐不安,还请皇上治罪。”

  朱翊钧挥挥手,“好了,都坐下,坐下!”

  众人面面相觑,看到张居正四人都率先坐下,于是也纷纷跟着坐下。

  “朕知道,在座的都是大明栋梁柱石,身居要职,每日要处理的政务不知几繁。还要学习新的诏书政令,新的知识,忙得很,时间确实不够用。

  隆庆年间,朕还是太子,受父皇重托,料理国事,那时还能坚持定期举行学习班,给诸大臣上课。

  只是千头万绪,要教的知识太多,或者教过的知识太杂,学过后没有方法学以致用,很多人很快就忘到脑后。

  朕不怪你们,责任的根源还在朕身上。不过发现了问题,我们后面就解决问题。

  等会议开完,我们回京,一起去万历大学财经学院和法政学院,花上几天时间,好好学习,查遗补漏,以后定期学习要作为定制!

  磨刀不误砍柴工!”

  朱翊钧说完,指着赵士祯,“赵常吉,坐下。曾三省,会议继续下一项。”

  “遵旨。”

  曾省吾宣布道:“现在会议第二项,请资政大学士、御史中丞赵贞吉赵公,给大家宣读《关于中枢和地方部分官署以及部分官员调整方案的报告》。”

  赵贞吉拿着一叠文稿,开始宣读起来。

  “皇上,诸位同僚,本官奉皇上之命,代表资政局向诸位做《.调整方案的报告》,内容如下。

首节上一节722/8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