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万历帝 第590节

  “分功?”曾省吾一愣,“老师是说申办湖南省级公学,他在幕后出大力,但功劳大头归凌抚台和胡藩司?”

  “孺子可教。”张居正赞许地点点头,“没错。王子荐立武功,这文功自然就分给凌汝成和胡伯安。两人本来在改土归流中分润了不少政绩功劳,现在又有一份不小的文功落到头上,肯定欣喜万分。”

  “可是老师,申办湖南省级公学,非常困难,很容易就被内阁驳回。前些日子,浙江、广东、江西抚台和藩司都联袂上疏,请求建立省级公学,全被老师驳回。

  要是被驳回,湖南的面子都不好看,王督宪就会弄巧成拙。”

  “正是非常困难,要是被王子荐做成了,才显得这份功劳贵重,才显得他有本事。要是事事做别人都能做的事,王子荐能走到今天这步?

  这么说吧,只要播州土司城攻克,杨家覆灭的捷报传到京师,老夫就算是要紧牙关,想方设法去筹经费,也要批复同意湖南申办省级公学的上疏。

  三省,这就是算政治账,政治账比经济账要高一筹。”

  曾省吾不敢置信,“老师,杨氏盘踞播州六百年,那里又山高林密,地势险要,王督宪这么有把握?”

  “事事都有把握了再去做,好处能轮到你?”

  曾省吾至此明白了老师张居正的指点之意,也领悟到老师对自己的期盼。

  “老师,如此看来,王子荐真是位强劲的对手。”

  张居正看着曾省吾,连连摇头,“三省,你是明白了,但还没悟透啊。你的对手不是王子荐。”

  曾省吾目光一闪,“老师,请问说谁?”

  “当初在皇上眼里,比你更合适通政使之位的是谁啊?”

  “潘凤梧!”

  张居正捋着胡须,欣慰地点点头,“三省,喝茶,这是老夫家乡的茶,有楚地特有的香气,你喝一喝,是不是合口味。”

  曾省吾端起茶杯,抿了几口微微冒热气的茶,“嗯,果真是楚香自中来啊!老师,能不能送学生一些。”

  张居正仰首哈哈大笑,“前些日子,江陵送来了四斤,老夫给潘思明(潘晟)、方行之(方逢时)各送了一斤,再送你一斤又何妨。”

  曾省吾心头一动,起身高叉手长揖道:“学生谢过恩师。”

  张居正越发满意,右手挥了挥,“三省坐。”

  “三省知不知道内阁政事堂有一块匾。”

  “学生知道,是世宗皇帝亲笔题写的,‘一团和气’。”

  “一团和气,斗而不破也。三省,你要记住了。”

  “学生记住了。”

  过来半个小时,曾省吾起身告辞。

  张居正叫张桐代他相送,自己走到书案后,展开金花五色笺信纸,轻轻磨墨,提起湖毫,蘸了蘸墨汁,略微一想,运腕写道。

  “凤磐贤弟,接信甚喜你所言之事,愚兄心领。贤弟维护之心,愚兄感激不尽”

  一气写完,张居正放下湖毫,长舒一口气,静待墨迹自干。

  “张四维,你比百戏杂耍的还要会跳啊,现在又要改换门庭,也罢。你这样的三姓家奴,去哪里都是一样。

  这是栾永芳之事,你和沈一贯是首恶,老夫只是被牵连。别人记不得,有人记得。你以后且等着”

  张居正刚自言自语到这里,心头一动,若有所悟。

  “原来如此,老夫只是受了无妄之灾啊。张四维、沈一贯,老夫就等着看你们的下场。呵呵。”

  曾省吾出了张府,跟张桐拱手告辞,钻进等在府门口的马车。

  马蹄声响,清脆的声音在仁寿坊街面上回响。

  曾省吾透过车窗看着巍峨的张府正门,心有所动,嘴里轻轻地念道:“潘应龙!”

  第二天中午吃完饭,署理顺天府尹潘应龙在池家四方茶馆里坐着,它位于顺天府衙附近的椿芽巷。

  等了十几分钟,一身便装的朱翊钧带着祁言走了进来。

  “朱公子。”

  “潘先生。”

  朱翊钧笑呵呵地答道。

  “潘先生不要烦我老是拉着你到处看,主要是京师日新月异,看也看不够。”

  潘应龙笑着答道:“公子说笑了,你拉着在下到处看,是好事,要是不拉着在下看,在下怕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了。”

  朱翊钧哈哈大笑。

  “朱公子,今天想去哪里看看?”

  “去西湖、玉渊潭一带看看。”

  “朱公子想看看新扩建的西城大学区?”

  “是的。”

  “好。朱公子请。”

  一行人上了马车,直接出了安定门,然后沿着北城墙外的官道向西,过德胜门,一路疾行,一个多小时后来到西湖。

  下了马车,朱翊钧看到眼前一片湖泊,湖面广阔,波光粼粼。

  这就是昆明湖啊!

  潘应龙指着湖面说道:“朱公子,这就是西湖,当地百姓也叫它七里泺。因为天底下最著名的西湖在杭州,为了以示区别,很多人还叫它七里泺。”

  朱翊钧笑着答道:“此西湖不比彼西湖差啊。”

  “朱公子,听闻有人奏请要把这里改为皇家园林,被否了?”

  “天子已经占了西苑三湖,他总不能把天下的好东西都占了吧,所以否了。而且避暑的皇家园林修在承德城,比这气魄多了。

  秦皇岛也修了一个海边皇家避暑庄园,在阳台推开窗户就能看到海,比看这个小水泡要舒坦多了。”

  “朱公子果然不是凡人,境界高远。”

  “少拍马屁了,继续介绍吧。”

  “是。朱公子,这七里泺原本是通惠河的水源。”

  “通惠河的水源?”

  “是的。通惠河乃前元郭守敬主持开凿的,漕运从通州可直达大都城内积水潭、什刹海。积水潭以上的河道叫三里河。

  三里河出自昌平神山泉,南汇一亩、马眼二泉,绕出瓮山后汇入七里泺,再东入都城西水门,贯积水潭什刹海,又东至月桥,入内城,南出都城东水门,过大通桥,又东五十余里至通州,入白河,也就是现在的潞河。

  只是三里河在元末时淤废。国朝成化、正德、嘉靖三朝都反复疏浚过,但昌平一带的泉水还是日见干枯,丧失漕运功能,仅仅维持七里泺、积水潭、什刹海等海子的水量。”

  朱翊钧走在湖边,触目之处无比荒芜,湖水荡漾,周围全是芦苇丛,跟记忆中的昆明湖景色截然不同。

  “想不到这里是西苑的三海子湖的来源处。”

  “是的朱公子。只是现在昌平、玉泉山等地的泉水小河,日渐干枯,顺天府做了一份京师规划,在西山南边开凿一条水渠,修三道闸,把卢沟河的水引到西湖。

  再沿着三里河故道直下七贤湖,然后再分成两支,一支走南长河故道,入西水门进积水潭,维持什刹海、西苑三海子以及金水河、皇城护城河的水量,再出泡子河,汇入内城护城河,直通通惠河。

  另一支继续沿着三里河南下玉渊潭,再向南直抵南苑西边,汇入南苑湖,南苑湖再开凿水渠直抵大通桥,连通三里河。”

  “规划宏伟啊。”

  “朱公子,京城南边、西边多泽地和水泡子,蝇虫聚集,野兽出没,也是许多为非作歹之人聚集的地方。

  顺天府决心对这些地方进行整治,作为学校、公园、体育馆、疗养院等公共场所,同时调解卢沟河水量。”

  “调解卢沟河水量?”

  “朱公子,卢沟河连同上游桑干河,降雨不均,丰枯交替。

  根据老农讲述,还有顺天府架阁库的记载,有的年份,大雨磅礴,连绵不绝,足足从六月初下到七月底,洪水泛滥,然后其它月份少雨无雨。

  有的年份,干脆六七月就下几天雨,然后全年少雨无雨,整个河床都露底了。”

  朱翊钧点点头。

  北京的天气就是这个鬼样子。

  前世时他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份资料,说北京和附近的河北地区降水具有时空分布不均,丰枯交替发生等特征。

  多年平均降水量六百一十四毫米。

  降水年际变化显著,丰水年多达一千四百毫米,枯水年仅三百八十一毫米。

  丰枯连续出现的时间一般为两至三年。受季风气候影响,年内各月、季节极不均匀,七、八两月占全年降水问题的百分之六十,春冬两季仅占百分之十一。

  而北京和附近河北地区的河流,大部分汇集成了海河,位于海河下游的天津就承受了它不该承受的重压。

  现在的海河叫卫河,天津卫的那个卫,也是让直隶巡抚胡如恭头痛的一条河。

  要想治理好卫河,就得从中上游开始。潘应龙这个思路非常正确。

  “顺天府还想着联合直隶布政司,在保安县洋河和桑干河交汇下方,依照地势修建一座水库。不过这只是想想而已。”

  潘应龙讪笑地说道。

  你也只敢想想。

  那个位置就是后世的官厅水库,没多远就是天寿山,成祖皇帝起的诸多先帝陵墓都在那里,不要说修水库,你多挖几锄头都要被人喷死。

  风水!

  知道什么叫龙脉吗!

  朕也只敢想想!

  朕胆子再大,也不敢在祖宗陵墓上方不远的地方修个湖泊一样的大水库,太超现实主义了。

  朱翊钧笑了笑,指着西湖东南方向问道:“那里是一片工地,在修什么?”

第689章 给朕说说,什么生意?

  潘应龙顺着手指看过去,那里原本也是芦苇水泡着,现在被全部填平,正在挖地基,搭钢筋,浇灌水泥混凝土。

  上千建筑工人戴着藤帽,推着小车,分成几条长龙来来往往。十几座高十米的铁木混搭高塔耸立在中间,长臂吊着重物,在空中转来转去。

  “朱公子,那里是新的北京国子监修建工地。挖地基的地方是四座教学楼,一座图书馆,再过去就是六座学生公寓楼。

  靠湖边那里是教师生活区,绕过那个水泡子。对,那个水泡子就地改为学校的公园,挖一个小湖。再过去就是操场。”

  “北京国子监?”朱翊钧顿了一下,“现在该叫北京大学。”

  潘应龙眼睛眨了两下,“对,听说了,北京国子监改名为北京大学,南京国子监改名为南京大学。”

  “潘先生,你继续介绍。”

  “好,朱公子。这西湖将改成京师的后花园,如南苑例。北边的瓮山上会修建一座道观,叫万寿观。西边玉泉山腰会修一座隶属于戎政府的荣养院,专门荣养卓殊战功伤残者。其余全部开放。

  几所大学在东边和南边,围绕着西湖修建。东边是北京大学,南边是金台、白塔、文思、台基学院以及杏林医药学院合并成的新大学。”

  “现在叫万历大学。”

  “万历大学,好名字。”潘应龙恭维了一句,“万历大学再往南边走一点,就是京师师范大学。”

  “现在改名叫隆庆师范大学。”朱翊钧幽幽地说道,“听说西苑传旨,武昌的江汉大学改名为嘉靖大学。”

  潘应龙愣了一下,这名字改得有意思,祖孙三代一个都不落。

首节上一节590/8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