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万历帝 第466节

  胡应麟和沈明臣,神情复杂地看着一串运兵船在白秋浦逐渐西去,仿佛一条白练上逐渐淡出的墨点。

  听着雄迈的军歌声,与清丽的昆曲声交织在一起,如同那远处的阳城湖,夕阳湖光交织在一起。

  第四天一早从昆山码头出发,临近黄昏时分到了苏州长洲码头。

  如果说太仓、昆山是繁华的阳城湖,那么苏州就是人世间锦绣鼎盛的太湖。

  上了码头,随处可见方巾衫,忠靖冠、锦绮镶履、青罗伞盖也比比皆是。

  举目皆是生员,闻耳皆是官宦。

  王世贞已为天下文坛领袖,尤其是他在二月初一大朝会壮举,名声更盛。闻得他来,数百的士林文儒前来迎接,还有数以百计仰慕的生员前来一睹真面目。

  吕用身为内廷派驻东南仅有的两位大貂,只有地方官宦前来捧脚。

  一时间,长洲码头上名士遍地走,青袍不如狗。

  王世贞上岸就问友人:“少湖公可有到苏州?”

  友人答道:“少湖公昨日到姑苏,入住寒山院。”

  “待某先去拜访少湖公,再与尔等相会。”

  这么着急?

  众人面面相觑,最后还是依了王世贞。

  送他上了马车,其余众人分成两大波,分别簇拥着王世懋、屠隆等人和吕用,一并涌去了拙政园。

  马车疾行,赶在日落前,王世贞来到了寒山院。

  徐阶听到王世贞刚下船就来拜访自己,连忙把他请到书房。

  见了面,寒暄两句,王世贞就迫不及待地说道:“少湖公,何不退一步海阔天空?”

  徐阶捋着胡须,双眼闪着精光问道:“退一步?凤洲,你怎么知道只需要退一步呢?”

  “少湖公,需要退几步就退几步,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徐阶眼睛微微一眯,“原来凤洲匆匆赶来,是当说客的?受了谁的托?老夫听闻与吕用同行,难道是受了他的托?”

  “少湖公,吕用不是杨金水,他不会管东南地方上的事。徐府是兴还是亡,东南士林是死还是亡活,与他无干。

  他来苏州,只是来看戏,不会出头,更不会托学生来当说客。”

  徐阶看着王世贞,眼睛里浮现出难以察觉的感动。

  疾风知劲草。

  危难之际,与自己往来不多的王世贞,甘冒风险前来劝说自己,比那些装聋作哑的门生故吏,强多了。

  “凤洲啊,你在二月初一大朝会的壮举,让老夫心折不已。可惜啊,过去几年,老夫一直明哲保身,不愿挺身而出,维护朝纲,最后落得如此下场,也是罪有应得。

  你可以退,王家可以退。老夫怎么退?徐家怎么退?”

  王世贞继续劝道:“少湖公。当年严嵩都可以退,一退再退,为何少湖公不能再退。”

  徐阶脸色猛地发红,双眼闪过愠色。

  王世贞察觉到徐阶的异常,连忙解释道:“严嵩乃天下奸臣之首,少湖公是三朝柱石,文臣楷模,当然不可同日而语。

  学生只是打了一个不恰当的比喻。”

  徐阶脸色缓缓恢复正常,但嘴角的不屑之色,依然挂着不屑。

  “严嵩父子恶贯满盈,为了保命,当然要一退再退。老夫清白一生,行得正坐得端,何须屈尊畏谗言,一退再退?”

  王世贞无语了。

  少湖公,你跟皇上相处不是一天两天,他的性子你还不知道。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怎么会搞出这么大动静。

  好几次,神捷军调至苏州的话都到王世贞嘴边,但终究没有说出口。

  徐阶在苏州耳目众多,神捷军调动这么大的动静,他怎么可能不知道?

  知道了还不以为然,还认为皇上和海瑞依然奈何不了自己,说明他还是高估自己的声名,或者说高估徐府上下的品行,又低估了皇上的手段和决心。

  徐阶还在用对付世宗皇帝那一套,来对付皇上。

  不行啊,少湖公!

  时代不同了!

  连我醒悟到了,少湖公,你怎么还不明白呢?

  或许他身在局中太久,难以跳出来。

  又或者运筹帷幄、屡战屡胜,自持见惯了大风大浪,不屑这点风波。

  少湖公,水性越好,越容易溺亡。

  看着王世贞脸上的神情,徐阶捋着胡须,眼睛里闪着难以言明的光。

  “凤洲,你能来,老夫感激不尽。

  老夫宦海浮沉数十年,如履薄冰数十载,位极人臣,青史当可留名。有些事,你们可以做,老夫却不能做。

  凤洲,知道寒山院之名来历吗?”

  “少湖公,学生知道,前唐贞观年间,浙江天台刹名僧寒山曾住于此,后有前唐高僧希迁禅师于此创建伽蓝,遂额曰‘寒山院’。”

  徐阶点点头:“寒山曾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凤洲,拾得如何答的?”

  王世贞看了徐阶一眼,答道:“拾得答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过十年后,你且看他!’。”

  听徐阶表明了心迹,王世贞也不再劝了,拱手长揖道。

  “少湖公,言尽于此,请多多珍重。”

  离开寒山院,马车哒哒而去。

  咚咚的钟声,悠悠响起,王世贞挑起窗帘,回望暮色中的寒山院。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少湖公,你为何就是悟不透这天意呢?为何不能如俗人一般,放下羁苦一身轻呢?”

  接风宴上,王世贞心事重重,勉强笑着跟众人说了几句,然后直言道:“明日江苏巡抚海公在督粮道署衙门,公开会审,事关重大,万民牵挂。

  我们还是早早散去,好生歇息,明日一早,赶去听审吧。”

  众人都称大善,于是各自散去。

  一夜无语。

  第二天一早,朝阳刚从东边跳出,督粮道署衙门前就聚集了上千人,都是从各地闻讯赶来的官宦缙绅、名士大儒、生员举人。

  东南文俊,皆聚于此。

  嘎吱一声,朱色的衙门大门,在万众瞩目中,被缓缓推开。

  二十四位警员走出来,分列大门左右。紧接着数百警卫军军士从大街两边列队走过来,把督粮道署衙门围得水泄不通。

  气氛一下子紧张了。

  “徐相国来了!”

  一声喊声,如同暮鼓晨钟,震撼着所有人,

  目光齐刷刷向一顶青呢软轿聚集,然后沉寂的衙门前顿时鲜活喧闹起来。

第582章 一身羁苦俗人轻

  “徐相国!”

  “徐公!”

  “少湖公!”

  无数双眼睛看着从软轿出来的老者。

  一身衫儒服,头戴四方平定巾,垂胸美髯,年迈却不失儒雅。

  他在万众瞩目下,和蔼可亲地拱手,在人群里穿行。

  “徐公,我们支持你!”

  突然有一个声音在人群里爆出,不知谁喊出来的,但声音清朗,一听就是年轻人。

  跟着响起一片叫好声,如同钱塘潮一样,从众人头上刮过,向徐阶汇集而去。

  “三朝元老!”

  “国之桢弼!”

  “文学宗师!”

  “吾辈楷模!”

  高呼声不停地在人群里爆发,每高呼一声,都会引来排山倒海一般的欢呼声。

  每一次高呼声和欢呼声,徐阶都会向着那边拱手长揖,进而引起更猛烈的欢呼声。

  徐阶长孙徐元春跟在旁边,激动得满脸通红,浑身颤抖。

  进到督粮道署衙门大门,自有小吏上前迎接。

  “徐公,这边请。”

  往里面走的时候,徐元春压抑着心里的激动,对徐阶说道。

  “祖翁大人,这就是民意,汹涌民意啊!”

  徐阶转头看了徐元春一眼,刚才还挂在脸上的满满激动和感动,瞬间不见了。浑浊的眼睛里透着阴冷。

  “你以为这就是民意?”

  他的长子徐,也就是德慎和尚,在天界院不幸顺带着落入“法网”,然后老二徐琨,老三徐瑛,还有弟弟徐陟,先后因为案情,被江苏按察司发票抓了进去。

  现在他的身边只剩下长孙徐元春。

  看着祖父的目光,徐元春那颗滚烫沸腾的心,嗖地掉进了冰窟里,从头到脚,从外到内透心凉。

  “祖翁大人,难道不是吗?

  ‘虽官守有限,不获趋外庭以称觞;而民意所同,亦能抒下情而作颂’。又有古语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如果朝廷肆意违背民意,则民不安,民不安则国必乱!”

  徐阶冷笑几声:“典故倒背如流,可是你真正知道什么是民意吗?外面汹涌澎湃的不是民意,只是墙头草,现在风往这边吹,他们就往这边倒。

  待会风往那边吹,他们自然就往那边倒了。”

  徐元春脸色发白,结结巴巴地问道:“祖翁大人,那..那海瑞就可不顾外面汹涌民意,随意凌辱祖翁和我们徐府?”

  “可知老夫为何如此忌讳海瑞吗?”

  “孙儿不知。”

  “海瑞本身就是民意,现在他奉旨办案,就代表了圣意。圣意、民意,居然被他一人肩负一身。

  人挡杀人,佛挡杀佛。世宗皇帝,给皇上留下一把可开天辟地的太阿剑啊。”

  走到中院,舒友良迎了上来,青袍小帽,高叉手行礼,然后笑嘻嘻地说道:“小的舒友良,海府资深亲随,拜见徐公。

首节上一节466/8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