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万历帝 第414节

  张居正算盘打得很精,学前宋科试故例,以进士科为正科,其余律科、算科、博学科为杂科。

  正科占八成名额,杂科占两成名额,然后还形成鄙视链,最后的结果还是“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

  历史再次回到老路上去。

  但张居正的话不无道理。

  百万学子啃了几十年的八股文,突然你告诉他们,不考八股文了。

  会不会疯?

  会不会出几个黄巢、洪秀全?

  为何要把张居正推到前台去主持改革,自己躲在幕后?

  一是有他做缓冲,万事不至于弄到没有转圜的余地。

  自己亲自下场冲在最前面,万一发生重大冲突,被直接将军,怎么办?

  学乌鸦哥掀桌子?

  一天饿三顿,手下人都跑光了。

  二是自己现世是大明天子,前世是资深公务员,跟官吏士子立场截然不同,感受和思维方式也不同。

  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理念也不同。

  自己觉得大不了的事,他们却觉得地动山摇。

  自己觉得重如泰山的事,他们却觉得轻如鸿毛。

  那张居正就成了自己的雷达。

  他既是官员又是士子,自己的新政要是连他都极力反对,那就意味着戳到官员和士子的肺管子了。

  这时就要想办法如何迂回地解决问题,而不是蛮干。

  自己可是大明头号大地主,阶级立场限定了,不可能推倒一切重新修筑高楼大厦。

  不过自己对改革科试,早就预想到会遭到反对。只是没有想到反对如此强烈,在张居正这里就被打了回来。

  朱翊钧想了想,点头道:“张师傅这个建议好。

  先确定一点,朕和张师傅达成第一个默契,科试必须要改。”

  张居正马上答道:“皇上,臣赞同科试必须要改。”

  “现在问题是怎么改才妥当?”

  “皇上英明。”

  “张师傅,把你说的那些科试改革想法拟个条目,呈上来,我们君臣二人好好合计合计。”

  朱翊钧的话让张居正欣喜中掺着忐忑。

  皇上虽然表态说可以好好谈一谈,可皇上是那么容易改变主意的人吗?

  坚毅不可夺志!

  这可是世庙皇帝说的。

  谁知道皇上要玩什么手段?

  不过皇上知道轻重,明白政治上的事,必须通过政治手段来获取。如果非要通过武力去强求,只会适得其反。

  那就好!

  老夫拭目以待。

  唉,脑壳痛,跟那些奸猾官吏斗,还要跟皇上斗。

  “皇上,海瑞到了。”祁言在门口禀告道。

  “海公来了,朕正等着他。”朱翊钧转头对张居正解释着,“海公马上要去江苏赴任。朕想跟他聊聊,只是这几日既是端午节,又是朕的寿日,宫内宫外祝贺,繁文缛礼,脱不得身。

  今天趁着有空,跟海公聊聊。”

  一听到海瑞的名字,张居正的心直抽抽。

  这位一去江苏,首当其冲的就是自己的恩师。

  到时候自己怎么办?

  是施以援手,以全师生之恩呢?还是坐视不理,被天下人唾骂?

  张居正连忙答道:“江苏是天下财赋重地,但地方吏治一直浑浊不堪。有海公出镇巡抚,内阁放一万个心。”

  内阁放一万个心,我是要操碎了心。

  很快,海瑞在门口等待召见。

  朱翊钧看了一眼张居正。

  完蛋,你们俩关上门密谋,恩师危亦!

第535章 与民同乐

  张居正强打着精神,起身行礼。

  “臣告退!”

  朱翊钧看着张居正,和气地说道:“张师傅先去跟他们聊聊,待会我们一起看骠骑戏演,龙舟竞标。”

  “谢皇上。”

  张居正出阁门,看到了海瑞,对视一眼,目光在空中交织。两手随意地拱了拱手,没有出一声,交错而过。

  海瑞被祁言带进来,行礼后朱翊钧亲自扶起了他。

  “海公,又要赶你出京了。”

  海瑞哈哈一笑,“臣巴不得,臣在京里,待得实在气闷。”

  “哈哈,朕听说海公连西山学院和国子监招录考试都不放过,都要去亲自当监考官。

  怨声载道啊。”

  海瑞一脸正色地答道:“皇上此前有句话说的好,知识改变命运。考上西山学院和国子监,不管学子此前家境多么贫寒,今后的命运即将得到改变。

  多少寒门子弟,苦读十几年,在改变命运的时刻,最需要的不是鼓励,而是公平。

  老臣竭尽全力,维持公平,让他们心里的那份光,不至泯灭。正如当年皇上所言,众人万千点光汇集成煌煌红日,定会让大明光明无限。”

  朱翊钧凝重地点点头:“海公就是我大明的灯塔,有你在,朕和天下人都能看清楚脚下的路。”

  “皇上谬赞,臣诚惶诚恐。皇上才是大明的灯塔,您在,天下人都能看清楚未来的路。”

  “哈哈,能得海公一句夸赞,朕荣幸之至啊。

  海公,要朕说,在你面前的,诚惶诚恐的应该是他们。”

  海瑞哈哈地爽朗大笑,自得地扬起头,还不由自主地左右晃了晃。

  “海公,这次端午节南苑游乐,与民同乐,都是商户们捐献赞助的,没耗费国库民脂民膏。”

  “臣听说了,少府监杨公公和顺天府潘少尹有大本事,说是大卖广告,所获钱财,足以举办这次游乐会。”

  对于海瑞来说,只要不从国库里支钱,都是好事。因为国库里的钱粮都是民脂民膏,要用在正途上。

  至于商家赞助的钱,最终会羊毛出在羊身上,海瑞还没想得那么深。

  再聪慧的人,思想上有桎梏,在没被点破之前,总会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臣觉得此法可行,与民同乐,就该如此。

  还有潘少尹,是个勇于任事,会办事的人。为了这次游乐会,他增开不少公共马车,还派车免费把养济院、育孤堂的老弱孤寡接来南苑,专人陪同游乐。

  事虽小,却是大善举!”

  朱翊钧也很欣慰,“凤梧为此事劳心费力了。此次游乐会,决定得有些仓促,国丧刚除才定下来,不到一个月时间,凤梧办成这样,还不耽误顺天府其它事,难得。

  更难得的事办得这么热闹,还能让海公满意,更是难得!”

  海瑞知道朱翊钧说的是这么大的游乐会花费不小,自己却没有骂劳民伤财。

  他跟着大笑:“皇上说得极是,潘少尹这事办得确实好,尽显他的本事。”

  海瑞忍不住感叹,皇上真得会选人,会用人啊。

  北边文用谭纶、王崇古、霍冀、魏学曾,武用戚继光、马芳、李成梁、萧文奎、麻禄麻贵父子,短短几年,九边不复是边关,国朝立朝以来何等武功!

  政事上,张居正、王一鹗、王国光、庞尚鹏、潘应龙,一时俊杰,做起事来不要说王世贞等名士清流能比,就是高拱等嘉靖朝名臣也不能比的。

  除了这些人,还有曹邦辅、吴兑、郑经、刘焘、卢镗、俞大猷等一堆的能臣名将,群星璀璨,照耀大明啊!

  正是因为这些人,海瑞才觉得大明未来二十年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他才会相信,大明会变好的。

  朱翊钧看了看门口,聊起正事。

  “海公,此次朕请你出抚江苏,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江苏布政司右参议蔡国熙之死。”

  海瑞收起笑容,脸色凝重:“皇上,臣听说过蔡国熙自缢而死的消息。”

  朱翊钧从袖子里抽出一份抄件,递给海瑞:“这是蔡国熙托兵备使转呈的遗疏,海公可以看一看。”

  “托兵备使转呈?江苏吏治,坏到这个地步了?”海瑞脸色更加凝重,接过抄件,低头看了起来。

  看完后,海瑞脸色阴沉得要滴出水来。

  徐阶!

  皇上派自己去江苏,是借着查蔡国熙自缢案,大力整饬江苏地方、重新树立中枢威信。从蔡国熙遗疏来看,他此前就被江苏官场逼迫和“非暴力不合作”,全靠着高拱在中枢支持,以及他自己的韧性,艰难前行。

  后来高拱倒台,还在路上暴毙,蔡国熙知道自己仕途全无,又被江苏官场落井下石,干脆以死明志,拉着江苏官场一块死。

  可是整饬江苏官场,不可避免地就要涉及到徐阶。

  说实话,海瑞对徐阶印象很差,尤其是上一次东南微服私访一趟,得知太多徐府在东南作奸犯科、为非作歹的事情。

  上次海瑞就要扳倒徐府,哪怕同归于尽,也要弄死徐阶。

  只是杨金水传达了朱翊钧密信,当时局势,暂时不能动徐阶。

  海瑞在这世上,唯独听朱翊钧的劝。

  他说暂时不动徐阶,海瑞就暂时咽下这口气,硬逼着徐府吐出三十万亩良田,废了当家的长子,这才罢休。

  这一次去江苏,就是另外一番说法了。

  “皇上,要是臣查到前首辅徐少湖,怎么办?”海瑞开门见山地问道。

  “同是前首辅,严少溪在江西分宜靠着宗祠三千亩义田养老,含饴弄孙,颐养天年。”

  海瑞懂了,点点头道:“经眼尽知三世事,含饴已看几重孙。皇上,臣明白了。”

  “海公,顺带着查查隆庆元年的南闱。”朱翊钧又叮嘱着。

  “南闱?”

  南闱指的是南直隶的乡试,北闱指的是顺天府的乡试。

  因为南直隶包含现在应天府、安徽和江苏三地,人文荟萃、俊杰辈出,所以南直隶的乡试,被称为天下第一乡试,海内瞩目。

首节上一节414/8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