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万历帝 第347节

  当初定南海经略,殿下坚持先取满剌加海峡。

  众人开始觉得先取那里,过于犯险轻进。

  可是等到南海战事打开,源源不断地有舆图完善回来,众人猛地发现满剌加海峡巨大的战略意义。

  大明水陆两师占了那里,就把南海变成了自家池塘,关起门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别的不说,以后葡萄牙、尼德兰、西班牙、天竺、大食来与大明通商,想逃税都十分费力气了。

  满剌加关卡一设,未按章缴税者,一律不准出入。

  当然了,你可以绕道走私,只要你承受得起巨大的损失就好了。

  听着朱翊钧讥讽的话,三人都不敢出声。

  我们都习惯了。

  这是太子殿下祖传的技能和爱好。

  朱翊钧日常嘲讽儒生文官后,转到正题:“未来五年,大明边事重点在西边。

  东边蒙古左六翼、肃慎军,再配上数万马步军,足以逐步自东向西,蚕食漠北的兀良哈、喀尔喀诸部,直至唐麓岭、金山一线,从北面包围俺答汗的蒙古右翼。

  现在俺答汗的日子不好过,我们暂时听其言、观其行,再做打算。

  九边东攻西守的战略告一段落。东边攻势减弱,战略主要为步步为营。”

  朱翊钧在舆图上指点着。

  “西边重点攻击青海地区,进而克复乌斯藏地区。

  当年蒙古为了避开南宋襄阳、四川重兵防线,千里大迂回,聚兵于青海、吐蕃,顺河而下,直扑云南,数十日即灭大理,进而迂回到四川南边,实现了战略意图。

  可见地势之利,远胜人数优势。

  而今我大明北据四川,东进湖南,南平广西,要是西边再定乌斯藏,进而可以四面合击云贵之地。

  云贵的这些土司,只畏威难怀德,必须挑一批鸡出来,狠狠杀了,镇住场面,他们才会心悦诚服地听朝廷跟他们讲道理。”

  朱翊钧指了指贵州布政司北边遵义地区,这里现在叫播州宣慰司,名义上属于四川布政司,实际属于土司独立王国。

  “播州杨氏,盘踞播州数百年,根深蒂固。这些年确实出兵出力,帮朝廷剿除周围作乱的土司。

  可是朝廷赏赐了多少东西给他?粮食、棉布、盐巴、兵甲,诸多物资,半卖半送,杨氏是吃得满嘴流油,实力日渐膨胀。

  播州土司杨烈年老体迈,无法视事。内外事宜,全操持在其子杨应龙之手。

  朝廷厚待他,杨应龙却持宠跋扈。他生性雄猜、阴狠嗜杀,常有朝廷黯弱,可取而代之的言辞。

  又闻杨氏居所雕龙饰凤,又擅用阉宦,呵呵,俨然是一位土皇帝。大明有天子,岂容播州有土皇帝!”

  朱翊钧的话一声严厉过一声。

  三人心知肚明,播州杨氏是太子殿下选中的,平定西南的那只鸡。

  播州杨氏自前唐自据以来,历唐、五代十国、宋、元,再至国朝,七百年有余。在播州根深蒂固,在西南影响巨大。

  这样的土司,你再表忠心,朝廷也不会轻信。

  唯一的出路就是乖乖地交出地盘,带着财产和家人入朝,安安稳稳做个富足翁。

  可是杨氏甘心吗?

  不甘心那就开打了。

  不过太子殿下所有战略都是谋定而动。拿杨氏做鸡,在前期肯定会多加安抚,各种手段一起上。

  谍报侦查局、商业调查科,刺探、收买、离间、策反。还有少府监和太府寺领导的各家商号,都会在统一指挥下进行各种经济战争手段。

  朝鲜就是被谍报侦查局和几大商社联手,搞成今日这样的局面。

  日本除了每年两次的炮击,谍报侦查局和几大商社暗地里收买粮食、挑拨离间.种种手段也是他们衰败至此的重要原因。

  大明现在在兵不血刃,玩软刀子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长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播州粮食没法完全自足,食盐需要靠川盐,还有棉布、铁器、白糖等货品,都需要从外面引入。

  唯一依仗的就是地势险要。

  但地势险要意味着别人进来难,你出去也难。

  到时候四川、云南、湖南、贵州四布政司找借口,把出入通路一卡,然后什么卖给你,什么不卖给你,按照参谋局的小本本来,看你能坚持几年?

  朝鲜不到两年就乱了。

  日本是半条汉子,扛了五年多终于还是跪了。

  “西南部署,参谋局正在筹划。此前负责参谋局的文长先生调往西北,参谋局的事,潘先生可以兼一兼。”

  胡宗宪和谭纶连忙给潘应龙递眼色。这是一条青云之路,赶紧把握。

  “臣领令旨,愿意为大明西南安定出谋划策。”

  “好,参谋局你领一份差事。不过杨金水、胡公,还有文长先生都说凤梧你是文武兼备。孤还有一份差事,需要你担当。”

  胡宗宪和谭纶继续给潘应龙递眼色。

  这是好事啊!肩上的担子越重,说明殿下越信任你。

  胡宗宪和谭纶自知各自年纪大了,朝堂上坚持不了几年,总有告老还乡的一日。

  可是他们自东南剿倭开始,聚集天下人才,劈薪斩棘,走到今日这一步,也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

  两人也想着为这个集团选定后备领军人物。

  王一鹗是一位,他是自个脱颖而出的。

  潘应龙是徐渭和杨金水举荐的,由胡宗宪培养。

  叶梦熊和宋应昌是杨金水举荐的,分别由谭纶和胡宗宪培养,先是去了一趟朝鲜,然后一个在东北,一个在南海,分别历练。

  胡宗宪、谭纶、杨金水这些东南集团的大佬们很清楚,只有这样在地方和边事中不停历练的人才,才会得到太子殿下的青睐和器重。

  潘应龙沉住气答道:“请殿下下诏,臣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孤要让你出任顺天府少尹,主持京城扩建!”

  三人都愣住了。

  什么!

  京城扩建?

  与此同时,回到自己府上的冯保叫来了冯七。

  “今儿是谁把舅老爷送来的?”

  “回老爷的话,是胡公麾下参军,潘凤梧潘先生。”

  “他进了内院?”冯保眯着眼睛问道。

  冯七停了几息,噗通跪下:“潘先生跟着舅老爷一起进了内院。小的一时失职,请老爷责罚。”

  冯保那双秀目眨了眨,不动声色地说道:“明儿去司礼监找掌刑千户,领二十小板子。”

  “是。”冯七连忙磕头谢恩,“谢老爷恩典。”

  “舅老爷呢?”

  “还在跟夫人说话。老爷要不要去看看?”

  冯保想了想,“咱家还有事,待会就走,不去了。你们好生照应着,吃的、用的、穿的,不可怠慢了一点。”

  “是,老爷!”

第472章 京城不仅是心脏啊!

  西苑勤政堂,胡宗宪、谭纶和潘应龙还有些迷糊,怎么好好地就要扩建京城了?

  朱翊钧挥挥手,祁言把另一幅舆图挂在屏风上,正是京师及其附近州县地图。

  “这是京师,分五城。东西北中城,是永乐年间修筑的旧城。南城是嘉靖年间,皇爷爷新筑的外城。

  看上去很大,但京师两百年来,人口越居越多,不够用了。别的不说,孤的那些诸藩宗亲们,亲王十几位,郡王数百位,还有其它将军中尉上千户,都要居于京师,孤要找多少府邸宅院安置他们?”

  胡宗宪三人不由一惊。

  “殿下,诸藩宗室们全部安置在京城?”

  “是的,亲王、郡王还有镇国、辅国将军们,都安置在京城和京畿,其余自谋生路的,孤和朝廷就管不到了,想居于哪里就居于那里。”

  胡宗宪三人无语了。

  原本以为太子殿下整饬诸藩宗室,人人审查过关,通过后再放回诸藩,结果居然全部扣在京城。

  这.

  真是让人意想不到。

  只是这样做有利也有弊。

  诸藩宗室以后在京城里,天下脚下,百官眼皮底下,他们很难再嚣张跋扈得起来,没法再为非作歹。

  那么多御史京官看着,揪到把柄就上疏弹劾你,在你身上刷名望。

  弹劾奏章两三天就能递到西苑,是生是死、如何惩治立即见分晓。

  弊处也有,这些诸藩宗室全居于京城,俸禄是一大笔钱粮。以前是各地分担,现在要先运到京城再分发。

  以前京城靠漕运运输,耗费巨大,确实是一笔沉重的负担。但现在海运兴起,工商大盛,运输成本大减,负担似乎不是很重。

  祖制里诸藩分镇各地,永固江山?

  现在看来过于理想化了。

  两三百年过去,这些诸藩根本没有心思,也没有能力平时替皇家镇守要城,危急时勤王攘乱。

  他们已经蜕化成一群不事生产,只知道吸食百姓血肉的寄生虫,是大明朝沉重的负担。

  皇家不仅得不到他们的帮助,还要替他们擦屁股,为他们承担后果。

  胡宗宪三人对视一眼,有些明白朱翊钧的想法。

  “殿下,那各地的诸藩宗庙和王府,如何处置?”

  “宗庙保留,交地方官府好生看管维护。每年一次,该藩亲王郡王回去祭拜一次,告慰先灵就可以了。

  王府以及其他宗室府邸,孤派员去实地勘查,或改为学院、公学、医馆和养济院;或拍卖给商贾,改为商铺酒楼饭店。

  朝廷养了他们这么多年,耗费了那么多钱粮,也该见到回头钱。”

  殿下,你可真狠啊。

  诸藩宗室被你召集在京城京畿集中居住,分散在各地的诸藩府邸、田地肯定保不住,交给各地官府处置。

  田地多半是用来安置退役老兵。

  府邸宅院或用于学校医馆和养老育婴等公益,或拍卖商用。如此一来也算是对地方多年供养的一种补偿。

  以前是苦一苦百姓。

  现在到殿下这里改了规矩,苦一苦宗室。

首节上一节347/8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