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万历帝 第323节

  胡宗宪站在窗前,背着手问道:“剿匪用兵,本督也熟。山贼难道不知道两广聚集了朝廷水陆官兵二十几万,还敢往刀尖上撞?”

  幕僚看了一眼胡宗宪的背影,小心翼翼地说道:“东翁,凌抚台与张阁老是同科,又是南直隶太仓人,同为徐相的门生。此前在河南布政使任上,被弹劾待勘,还是张阁老保举了他,不仅免罪,还擢升福建巡抚。

  学生听闻凌抚台有济世干才,手段也了得,就是骄纵嗜杀。”

  胡宗宪转过头来盯着幕僚。

  “骄纵嗜杀?这样的性子如何安抚地方?刚柔相济,剿抚相宜,方为上策。一味杀戮,只能适得其反。”

  幕僚连忙说道:“东翁英明!福建是东翁率领诸多能臣名将,浴血奋战才安定下来的,是东翁的功勋碑石之一,要是被这位凌抚台搞乱了,恐怕与东翁面上也不好看。

  幕僚此话说到胡宗宪心底里去了。

  胡宗宪可以为了目的不择手段。

  为了剿倭,他可以不顾名声去巴结赵文华,昧着良心攀附严党,甚至可以下毒手帮着诬陷张经。

  可以纳谏如流,听从各种意见。

  可以不拘一格,启用举荐各种人才

  但是他骨子里自视甚高,狷激性子跟徐渭有几分相似。历史上他被徐阶所逼,被嘉靖帝卸磨杀驴,激愤之下恨然自杀了。

  幕僚的一番话,让胡宗宪对凌云翼心里多了几分不满。

  “你写份奏章,弹劾凌云翼。巡抚地方,绥靖民患,不是扫地,垃圾往别人家一扫就了事。本督过目后用印拜发。”

  “是!”幕僚连忙弯腰拱手,眼睛里闪过得意之色。

  胡宗宪随即将此事抛之脑后,过了两日,潘应龙从升龙城回到香江港,胡宗宪大喜,在行辕后院设宴为他接风洗尘。

  酒席上就他们两人。

  三杯接风洗尘酒喝完,两人打开了话匣子。

  潘应龙说了如何攻克升龙城,灭莫氏的经过。胡宗宪拍案叫好,也庆幸自己把潘应龙派去了。

  要不是他想出这等妙计,一举攻克升龙城,等到秋冬非雨季再克升龙城,三月之期就成了一个笑话!

  “来,凤梧,你劳苦功高,我敬你一杯!”

  “谢梅林公!”

  两人对酌一杯后,胡宗宪也把近期手头上的事情简略地讲给潘应龙听。

  “广西的改土归流告一段落。安隆、上林两土司,殷养实给本督来了份札子,准备先围上半年再说,断粮、断盐、断布,断绝一切往来和货殖。

  此前在广西杀的人有些多,养实希望接下来以抚为主,把人心收拢一二。现在要用兵的只是罗旁瑶。

  此瑶盘踞罗旁山一带,经常北上袭扰德庆和肇庆,两处是西江要津,广东运往广西的各种物资,都是通过西江逆流运过去。

  罗旁瑶几次阻扰西江船运,差点让广西前线军资不足。现在广西暂且平定,养实与刘总兵商议后,调集重兵,要赶在入冬前剿定罗旁瑶。”

  潘应龙静静地听着。

  “潮州府从福建窜来一股山匪,掠扰乡镇,老夫派员带着海防团河营卫军过去进剿,还写了份弹劾奏章拜发。”

  潘应龙马上问道:“梅林公,弹劾谁?”

  “当然是福建巡抚凌云翼,他纵容嗜杀,一味用剿,还故意把山贼赶往广东,差点酿成大错,影响广西改土归流和南海经略,老夫自然要弹劾他!”

  潘应龙急了,“梅林公,奏章拜发了?”

  “当天下午就拜发,叫海船直送京师。现在吹东南风,这会应该到泉州了。”

  潘应龙连连跺脚,脸色涨红,“梅林公,你不该写这份弹劾奏章。”

  胡宗宪放下酒杯,问道:“为何?”

  “梅林公,而今莫氏已灭,南海绥靖,你也该被召回京师。”

  胡宗宪眯着眼睛问道:“你为何如此笃定?”

  “谭公已经入京,殿下岂会把梅林公单独留在南海?”

  胡宗宪听懂了潘应龙话里的意思,谭纶以前是胡宗宪的副手,现在谭纶被召回京,胡宗宪却留在广东,朝野会怎么看?

  太子殿下不会犯这等错误,他可是玩权术高手的先帝教出来的好学生。

  既然自己要被召进京,不管是入阁,还是入督理处,都不宜与张居正结怨。

  这两年他默默无闻,十分低调,但是太子近臣都知道,殿下非常器重他,他也在养望蓄势,等到时机成熟时定会一鸣惊人。

  凌云翼是他的同科,又是他举荐到福建巡抚任上,自己一封弹劾,会不会被人趁机利用,以此为引子挑拨离间,把水搅浑?

  自己现在的身份,一封弹劾看上去轻飘飘,实际上的重量不轻。

  胡宗宪猛地站起身来,焦虑地走来走去:“老夫前日忙晕头了,只顾着性子,万万忘记了这一节。

  还有那位昌文先生”

  胡宗宪目光凛冽。

  他回忆了一下,察觉出那位幕僚巧到好处的话,就是在引着自己往坑里走。

  “来人!”

  马上有心腹随从在门口应道:“老爷,请吩咐!”

  “去把党如圭请来。”

  “是!”

  潘应龙也认识这位同僚,“党昌文?”

  “是的,他跟了老夫四年。去年老夫奉太子令旨南下,幕僚带得不多,就选了他任机要文字。想不到啊,终于原形毕露!”

  胡宗宪把前日的情况简略地说了一遍。

  潘应龙想了想答道:“梅林公,党昌文入幕四年,想来已经了解你的脾性。这次趁着你公务繁忙,对症下药,引你入瓮。学生猜想,说不定他已经逃之夭夭了。”

  “可恼!他敢逃,老夫就敢抓他!”

  过了一会,心腹来禀告:“老爷,党先生留下一封书信,不见踪影。”

  “给我!”胡宗宪伸手接过书信,拆开一看,气得七窍冒烟。

  “气煞老夫!此獠处心积虑,潜伏在老夫身边,图谋不轨!”

  潘应龙接过那封书信一看,无非就是十分抱歉,为人所逼,还请胡公高抬贵手,不要追究到底,留他一条活路。

  “梅林公,此子是谁举荐到你跟前的?”

  “是几位同乡。”

  潘应龙了然。

  胡宗宪的同乡多徽商,徽商多巨贾,也为胡宗宪仕途提供了不少帮助。托了一份情面过来,必须得认。

  结果引狼入室,招进来一位内应。

  “梅林公,想必党先生也不是特意潜伏到你跟前。可能是有人抓到他的把柄,进而逼迫他这样的做的。

  梅林公,看来有人不希望你入京啊。”

  “高拱?”

  胡宗宪第一个就是想到了他。

  当年借着倒查庚戌之变,嘉靖帝下诏,把晋党晋商几乎斩杀殆尽,胡宗宪当时任兵部尚书、山西宣大总督,是具体执刀人。

  晋党的血海深仇,高拱肯定会记在胡宗宪身上。

  潘应龙想了想,最后摇了摇头:“梅林公,学生觉得高阁部下手的可能性不大。他隆庆元年被召回京,出掌户部,历经挫折,最后向西苑输诚服威,这才得以入阁,推行新政。

  新郑公虽然性子急躁,但宦海浮沉多年,轻重缓急他还是分得清。何况他当下最要紧的对手是其他几位阁老,没事招惹远在南海的梅林公作甚?

  要是梅林公回京,只是入督理处,他不是平白招惹了一位强敌?得不偿失!”

  胡宗宪点点头:“有道理。”

  他想了想,其他人有嫌疑,又都似乎不像,一时间未决不定,猜不出是谁,干脆把幕后黑手抛到一边。

  “凤梧,幕后黑手待后再说,现在老夫方寸大乱。这封弹劾奏章要是进到京城里,老夫担心被有心人利用,挑起老夫与张叔大之间的矛盾,进而亲者痛,仇者快啊!”

  潘应龙答道:“梅林公所言极是,我们当务之急就是消除这封急奏的影响。现在兴北风,梅林公的奏章又是交给快速帆船,一等一的快。

  追是追不回来了,我们只能另想它法”

  他想了一会,提出一个建议:“梅林公,不妨揪住罗旁瑶一事,上疏弹劾殷抚台,再寻个由头把广东布政使司、湖广布政使司也弹劾一番。”

  胡宗宪笑了:“把水搅浑!”

  “对,梅林公,对手想把水搅浑,那我们就顺势而为,把水搅得更浑,浑到谁也看不清谁!

  只是如此一来,梅林公可能要背负狂妄的非议。”

  “狂妄就狂妄,总好过被人当刀子,跟张叔大去争斗一番。”

  “梅林公说得对。太子殿下英明,见到这接二连三的奏章,一定会明白梅林公的苦心。学生建议,梅林公也给殷抚台去一封私信,坦言实情,请他谅解一二。”

  胡宗宪捋着胡须,欣慰地说道:“养实是老夫的同乡,他会谅解的。幸亏凤梧及时提醒,要不然老夫差点酿成大错!”

  潘应龙提醒道:“梅林公,现在出了这件事,可想而知京中朝堂上,暗潮汹涌,危机四伏。梅林公被召进京后,务必请小心为上。”

  胡宗宪脸色凝重,重重地点了点头,靠着座椅,看着窗外阴沉不定的天,缓缓地说道:“到底是谁在挑拨离间?”

第449章 隆庆帝的病情

  京城紫禁城坤宁宫,皇后陈氏微笑地看着朱翊钧在喝燕窝银耳汤。

  朱翊镐胆怯地站在陈氏的身边,看着对面的皇兄。

  朱翊钧端着描金蔓缠荷叶成化官窑碗,用调羹小口小口喝着燕窝银耳,和善地看着朱翊镐。

  李氏前些日子突染风寒,卧榻熬了两个多月,还是熬不过去,一命呜呼。

  皇三子朱翊镐突然成了没娘的孩子,陈氏跟朱翊钧商量过后,把他接到身边抚养。

  “老三,还想学骑大马吗?”朱翊钧喝完了燕窝银耳汤,把碗放到桌边,接过手巾搽拭了一下嘴巴,开口问道。

  朱翊镐眼睛一亮,脸上露出喜色,“好啊,皇兄,什么时候带我去学骑大马?”

  “前些日子,御马监从太仆寺接手了一批小马,性子温顺,等他们训好了就带你过去。”

  “皇兄,你要说话算数。”

  “我当然说话算数,你等着就好了。”

  陈氏等两兄弟说完,对朱翊镐说道:“镐儿,你今日的字贴还没临完,继续去临摹吧。”

  “是母后。”朱翊镐老实应道,由尚宫带着转去偏殿,朱翊钧看着他的背影,神情复杂。

  “太子。”陈氏叫唤着。

  “母后,有何吩咐?”

  “你自己定好的,明年大婚。”

  “此事确实已经定好,儿臣叫礼部、太常寺和少府监筹办此事。钦天监选好了个吉日,隆庆四年二月十六日。

  儿臣也叫少府监把西苑玉熙宫、清馥殿进行改造,改为四处宫殿,把此前的果园厂和鸽子房改建为一处花园。

首节上一节323/8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