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让他遇到点挫折,将傲气给磨下去,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
陈景恪出身低微,靠着能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创下了偌大的局面。
是一块上好的磨刀石。
能让徐允恭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人家靠的是自己的能力,你靠的是父辈。
至少目前为止,你拥有的大多数东西,都是靠父辈获得的。
他都尚且保持谦虚,你凭什么骄傲?
至于徐允恭会不会因此生出妒忌之心,从此和陈景恪分道扬镳,甚至成为敌人。
徐达并不担心,他对自己的儿子有足够的了解。
固然有傲气,但绝非心胸狭隘之人。
果不其然,徐允恭先是不服,然后沮丧,最后化为一抹苦涩的笑容:
“景恪真绝世之才,我不如他多矣。”
徐达开心的笑了,儿子没有让他失望。
使劲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不用沮丧,你也不差。”
“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爹相信以你的能力,必然能大放异彩。”
徐允恭郑重的道:“您放心,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
父子俩又谈了一会儿心,就将话题转回了金钞局。
“你无需去考虑陛下有何计划,将稽查司的差事办好就足够了。”
“等到假钞的事情查的差不多,就功成身退,记住不要在其中经营自己的人脉。”
徐允恭不解的道:“为何?”
功成身退他懂,金钞局属于文官机构,他将来要当武将的,不可能一直在这里任职。
立下足够的功劳,脱身而去才是最好的。
他不能理解的是,为何不能留下几个自己人。
徐达解释道:“金钞局关乎陛下下一步的大计,你拉拢这里的人,就是往陛下眼睛里揉沙子。”
“干干净净的离开,是陛下乐于见到的,也是对你最有利的。”
往深一点想,陛下让他当稽查司郎中,也正是基于这方面考虑。
就算允恭想不到这么深,自己也会告诉他该怎么做的。
这就是老伙计之间的默契。
徐允恭有些失望的道:“哦,我知道了。”
徐达安慰道:“我知道你是怎么想的,金钞局是管理宝钞的。”
“在这里留点后手,将来你带兵打仗,就不怕有人克扣你的粮草。”
“但你完全多虑了,以你和陈景恪的关系,谁敢在这方面为难你?”
第109章 出关
有了自家老爷子的指点,徐允恭接下来可谓是彻底放开了手脚。
不会刻意去得罪谁,但也不会有意去结交谁。
一切都遵从本心,有能力的就上,没能力的就下。
除了杜同礼得到了一些照顾,其他人都一视同仁。
但杜同礼走的是陈景恪的关系,不算他的人。
而且在明面上,杜同礼帮他摸清了,从锦衣卫抽调来的五百人底细,是立了大功的。
得到重用的理由也很充分。
他的做法一开始让大家很是不解,不少人私下腹诽他不近人情。
但渐渐的大家发现,他也从来不欺凌打压谁,真的做到了一切只看能力。
口碑开始好转,很快就变成了敬佩。
即便是最讨厌他的人,也都佩服于他的人品。
真正有能力的人,开始积极表现自己,并走向领导岗位。
稽查司的框架,以惊人的速度搭建起来。
朱标对此非常满意,数次称赞徐允恭有大将之风,将来必为国家股肱之才。
稽查司自然不可能全用锦衣卫的人,还从卫所抽调了一千五百人。
总共两千人,全部打乱重新分组。
其中一千五百人,分成十三组,前往十三个布政司坐镇。
剩下五百人留在京师总部,随时听候调动支援布政司分部,同时还兼顾培训新人的任务。
杜同礼自然被留在了京师。
这倒不全是徐允恭照顾,他的能力也确实很不错,还懂算学。
太适合在总部工作,兼顾培训新人了。
这些人本来就是从卫所抽调的,武力方面无需培训,个个都是好手。
侦查方面,锦衣卫出身的五百人,本身就是干这个的。
所以稽查司只是经过简单整合,就直接可以投入工作。
他们的任务是协同地方衙门打击假钞,负责管理宝钞的了解当地经济的,另有其人。
与此同时,朝廷也接连给地方衙门,下了好几道旨意。
讲明了金钞局的职权范围,并要求地方衙门配合他们工作。
地方衙门对金钞局的态度,那自然是反对的。
皇帝说的轻巧,只是管理宝钞发行和流通情况,稽查造假币。
可皇帝也说了,他们还有个任务,是了解地方的经济情况。
对于地方官来说,这可就要了亲命了。
以后他们弄虚作假的成本,就更高了。
至少要把金钞局的人喂饱才行,否则人家一封奏疏上去,就要死一大片人。
至于假钞?和我有啥关系。
可他们也知道,自己没有能力阻止这件事情。
现在只能想办法,将对方拖下水。
其实反过来想想,金钞局是专门管理宝钞的,如果将他们拖下水……
嘿嘿……
已经有人开始畅想美好的未来了。
就是不知道,等真相揭开的那一天,事情会如他们所愿。
-----------------
另一边,陈景恪也一直在忙碌着。
无酸纸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
比如如何处理棉纤维,毕竟之前可没人奢侈到用棉花造纸。
比如添加多少施胶剂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纸造出来之后,还要做各种试验。
撕扯测强度,揉搓、火烤、水洗……各种折腾。
但凡有一点不达标,就要重新调整配方比例,乃至改进整个制作流程。
这个过程没有一点捷径可走,只能一遍又一遍的去试验。
还好,宝钞提举司有一群技艺精湛的工匠,通过群策群力一件件解决了这些难题。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在陈景恪的指引下,发明出了很多新工具。
二十多天后,终于造出了符合要求的纸张。
看着最终的成品,工匠们发出震天的欢呼声。
陈景恪也长出口气,露出欣喜的笑容。
将近一个月的辛苦,终于有了足以匹配的成果。
不过现在还不是高兴的时候,很快他又带领大家梳理了整个生产过程。
最终拿出了一套较为合理的生产流程。
实验了几次,确定流程没有问题,他才拿着一卷样纸走出宝钞提举司,来到朱元璋面前。
“陛下,不辱使命,纸造出来了。”
“快拿过来,给咱看看。”
朱元璋迫不及待的走过来,接过纸张小心的抚摸,只觉入手光滑犹如美人肌肤。
陈景恪在一旁告诉他,如何测试纸张品质。
朱元璋一听要如此折腾这些纸,心中竟生出些许不舍。
随即他就自嘲一笑,没想到自己还多愁善感起来了。
立即就按照陈景恪说的方法,一通测试。
不禁露出惊讶之色,这纸的质量太好了。
拿起普通的纸,用同样的方法试了一下,对比更加的明显。
“好好好,景恪你果然从不食言,这纸确实好。”
随即他又有些失望的道:“可惜,就是造价太贵了,否则咱说什么都要造上一批自己用。”
陈景恪安慰道:“其实这种纸也就是耐用,真要说写字画画,还是宣纸更好用。”
朱元璋想了想也赞同的道:“确实如此,不吸墨就是最大的缺点。”
这时陈景恪又神秘的道:“陛下,这张纸上另有玄妙,也可以用来防伪。”
见他卖关子,朱元璋也没生气,而是好奇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