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31节

  以后那座新大陆上的土民,都是华夏子民。

  至于新大陆如何命名,本来老朱想按照习惯,从古籍里挑选一个名字。

  陈景恪却说道:“陛下可还记得《华夏简史》里记载,有一支殷商遗民向北迁徙,最终杳无音信了吗。”

  朱元璋马上就明白过来,说道:“你是说……”

  朱雄英兴奋的道:“殷商遗民,着啊。”

  “那支殷商遗民渡海去了新大陆,和当地土人结合开枝散叶,形成了现在的土人。”

  “新大陆就叫殷洲或者商洲,上面的土人就叫商……嗯,叫殷人。”

  “景恪你当年留的这个空白,真的是神来之笔啊。”

  陈景恪心道,先射箭后画靶能不准吗,嘴上却谦虚的道:

  “我当时是为了同化流鬼、等族群留下的借口。”

  “没想到能发现新大陆,属于误打误撞了。”

  朱元璋和朱标也没有多想,这事儿确实是巧合。

  主要是,就算多想又能如何?

  还能把他抓到诏狱里,使用大记忆恢复术不成?

  所以,他说什么就是什么了。

  朱标却并不看好他们的打算:“仅凭这样一条信息,恐怕无法说服世人,那些土人是殷商后裔的。”

  朱雄英冷静了一下,发现确实很难。

  陈景恪含笑道:“待我入关,自有大儒为……”

  “咳,只要我们足够强,跟着我们能获得足够的好处。”

  “不需要我们去证明,只要丢一个引子过去,土人自会拿出一套说辞的。”

  “至于我们的人信不信……出则夷狄,入则华夏。”

  “人家都主动加入华夏大家庭了,还能将人拒之门外不成?”

  朱标一想也是,自《华夏简史》成书以来。

  已经有不知道多少土民,拿着其中的记录来证明自家是华夏分支。

  并且,他们依照华夏简史的记录,结合自家流传下来的一些传说,进行了深加工。

  完善了相关逻辑链条。

  你别管是不是真的,就问你看起来是不是很合理?

  所以,我们就是华夏后裔,大家是一家人。

  等大明在殷洲建立了统治,强大的华夏文明,可以做到同样的事情。

  以后他们就是殷人,是华夏分支。

  现在不过是回归主脉。

  所以,殷洲和殷人这两个名字,就此确定下来。

  朱元璋又补充了一条:“切记,冶炼金属的技艺绝不可流入殷人之手,马匹也是如此。”

  朱雄英也说道:“对,我们在殷洲立足之前,绝不可让这两样东西落入殷人之手。”

  这个规矩在炎洲都没有使用过,原因很简单,炎洲土人少。

  据目前统计,差不多在七十五万人左右。

  这点人口分布在广阔的区域,最大的势力也才两三千人。

  普遍三五百人为一个单位生活。

  对大明构不成丝毫威胁。

  还有个原因是,炎洲土人的文明程度更低,就算告诉他们冶炼金属的办法。

  不告诉他们如何探矿采矿,如何提高炉温,他们照样弄不出金属了。

  这可不是贬低他们。

  冶炼说起来简单,实际上背后代表的是一整条科技体系。

  从如何探矿,到如何采矿,再到收集制作燃料,还要想办法提高炉温……

  欧亚大陆的人类,进行频繁的技术交流,尚且用了几千年才点亮这个科技。

  靠炎洲上那点土人,没有外人手把手的教,他们是弄不出来的。

  事实上,炎洲矿藏丰富品质极高,露天矿藏遍地都是。

  却没有点亮冶金科技,就是这个原因。

  殷人不一样,他们已经拥有了相当不错的文明。

  之所以没有发展出冶金业,主要原因就是矿藏埋藏极深,靠手挖不出来。

  如果告诉他们冶炼金属的奥秘,他们是有能力,自己将整套技术琢磨出来的。

  虽然大明不怕他们拥有相关技术,但没必要给自己制造困难不是。

  敲定了大致方针之后,朱元璋和朱标本以为就没什么事情了。

  哪知道,朱雄英却神神秘秘的对他们说道:

  “皇爷爷、爹,我还有几样宝贝送给你们。”

  朱元璋马上就猜到了一些端倪,说道:

  “在殷洲有宝贝?”

  朱标也好奇的看了过来。

  朱雄英故意吊胃口的道:“确实是殷洲的宝贝,您绝对想象不到的宝贝。”

  朱元璋眼睛一亮,故作不在乎的道:

  “黄金白银咱都不稀罕,唯一能让咱稀罕的也就是良种了。”

  “不过就算是良种,也无法让咱动容了。”

  “如果是十年前发现,咱会很高兴,”

  “现在有了南洋的粮食,大明也不缺口粮了。”

  “况且就算是良种又如何,咱就不信还有什么能比得过水稻的。”

  说完,老朱斜睨他一眼,那意思分明就是,小子看你怎么吊人胃口。

  陈景恪心下好笑,老朱确实有自信的底气。

  但他还是太小瞧这个世界的多样性了。

  朱雄英‘嘿嘿’一笑,说道:“那如果是亩产千斤的良种呢?”

  ‘噌……’老朱猛地站了起来,大声说道:

  “你说什么?再说一遍?”

  朱标也震惊不已,说道:“雄英,事关重大,你可不要开玩笑。”

  朱雄英很是满意他们的表现,也不再吊胃口,说道:

  “据陈永和所说,他们亲眼见过亩产千斤的庄稼,并且带了一些种子回来……”

  老朱眼珠子都红了:“良种呢,良种在哪?快拿给咱看看。”

  朱标也起身说道:“快,把良种拿过来。”

  朱雄英这才命人,将装种子的几口箱子抬进来,然后指着其中一口说道:

  “皇爷爷、爹,亩产千斤的良种就在这……”

  不等他说完,老朱直接就扑了过去,一把将那口箱子掀开。

  露出了单独存放的七颗红薯。

  他伸出双手,小心翼翼的捧起一颗红薯,上上下下仔仔细细的打量着。

  犹如观看世间最珍贵的宝贝。

  朱标也跟过来,拿起一颗观察起来。

  很大,很重。

  符合亩产千斤的特征。

  就是不知道能不能做到亩产千斤。

  不过那些人既然敢把种子拿过来,就说明作假的可能性不大。

  朱雄英在一旁将红薯的特点讲了一遍,当然都是陈永和告诉他的。

  当得知吃了这东西,会出现烧心、胃酸等等后遗症的时候。

  老朱有些生气的道:“矫情,饿肚子的时候观音土都吃不上,这点小问题算什么。”

  “只要能填饱肚子,只要吃不死人,它就是世上最好的东西。”

  朱标默默的点头,能果腹,吃不死人。

  对于饿肚子的人来说,这已经是奢望了。

  朱雄英则有些无法理解,毕竟他生来富贵,很难真正理解饥饿是什么。

  其实陈景恪也很难理解,毕竟前世今生他都没有真正饿过肚子。

  不过他毕竟见多识广,还是能体会到一些的。

  能果腹,吃不死人。

  这看似低到无法再低的要求,只有经历过饥荒的人才知道,这是多么的奢侈。

  老朱小心翼翼的将红薯放在桌子上,郑重的道:

  “马上找最有经验的老农来种植,就在宫里种,咱要亲自盯着。”

  “如果真的能亩产千斤,陈永和当封侯,其余所有人皆有厚赏。”

  朱标颔首道:“如此良种,不封侯不足以偿其功。”

  “种植的事情,可以将五弟叫过来,他在这方面的经验非常丰富。”

  老朱点头道:“嗯,咱正有此意。”

  朱雄英笑道:“别急啊,还有其它种子呢。”

  “这个瓜,个头也非常大,能长到脸盆大小。”

  “房前屋后,地头边角,都能种上几颗。”

  “既能当菜吃,也能临时充当主食果腹。”

首节上一节631/9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