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20节

  别的不说,北海那种苦寒之地,想要实现统治实在太难,还不如分封出去。

  包括西域、高原,这种贫瘠之地有啥用?

  分封出去干干净净。

  陈景恪用两个理由说服了他们:

  “其一战略价值,高原是西南门户,又是神州最大的水源地……”

  “当年大唐何等强盛,唯独在吐蕃面前吃了瘪,就是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西域是扼守西方的通道,是大明的路上咽喉。”

  “大明作为天朝上国,岂有将咽喉置于人手的道理?”

  “事关国家安危,纵使亲王亦不可信任。”

  本来他以为,老朱听到这话会很生气,哪知道并没有。

  老朱非常支持这个决定。

  “打铁还需自身硬,岂能将命脉交给别人,这些地方必须朝廷直接掌控。”

  “但你为何如此执着于北海?”

  陈景恪顿了一下,说道:“为了水,北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宝库。”

  “未来有一天,我们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或许就能修建一条从北海到中原的运河。”

  “以北海之水,缓解北方的旱情。”

  这……

  听到这个计划,老朱和朱标下意识的看了一眼地图。

  北海到中原的运河?你闹呢?

  陈景恪知道,目前来看这个计划确实天方夜谭。

  就如南水北调一样,古代谁会相信能完成这样宏伟的工程?

  总不能说我是穿越者吧。

  实在想不到更合适的理由,他索性就耍起了无赖:

  “这是我对未来的期许。”

  “将来我们的生产力达到了,子孙想要修建一条运河,发现北海被分封出去了。”

  “他们肯定会很无奈。”

  “我不想被子孙指着脊梁骨骂。”

  见他都如此说了,老朱和朱标也就没在说什么。

  不封就不封吧。

  反正北海那地儿的环境太过恶劣,也确实不适合建立封国。

  直接掌握在朝廷手里,也不算什么大问题。

  大不了就当成羁縻地。

  我没有办法实现有效统治,别人也别想占。

  谁占了我就打谁。

  把敌人打跑了我再撤走。

  还能起到练兵的效果,想必军方会很喜欢这个局面。

  想到这里,老朱心中一动,说道:

  “着呀,北海必须要留着。”

  朱标有些摸不着头脑,问道:“您想到什么了?”

  老朱说道:“你想啊,未来周边全都是藩属国,大明的军队不就没事儿干了?”

  “国无外敌者,国恒亡。”

  “一支军队长时间不打仗,就会变成花架子。”

  “况且军功爵制,不打仗哪来的军功?将士们也不会答应。”

  “必须要留出一个方向,给军队练手。”

  “北海就不错,苦寒之地不适合建立封国。”

  “大明可以在那里建立一座军镇,将各军轮流抽调过去驻守。”

  朱标也高兴的道:“好主意,经常活跃在那里的罗刹人,实力也不算强,最适合用来磨练军队。”

  陈景恪不禁眼前一亮,老朱果然不愧是老朱啊。

  玩敌养寇的把戏,运用的如此娴熟。

  “可以在北海建立一座军事重镇,围绕军镇进行发展。”

  “等时机成熟,就划分郡县派遣流官进行治理。”

  于是事情就此定下,北海这个苦寒之地也成了不封之地。

  群臣并不知道这一点,他们对这个不封之地的范围,既满意又有些头疼。

  满意的地方在于,如此分封确实将‘尊王攘夷’属性发挥到极致。

  藩属国纵使发展起来,也很难对大明本土造成直接威胁。

  头疼的地方在于,不封之地的范围太大了。

  他们和老朱、朱标有着相似的想法。

  伊丽水留下还情有可原,毕竟是通往西域的咽喉,可高原和北海有啥用?

  不过朱标也有借口来敷衍他们:

  “高原是吐蕃藩司之地,朝廷怎能随意分封?”

  “至于北海,苦寒之地将谁封过去都无异于流放,大明岂能苛待有功之臣?”

  这个理由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高原上的藩司好不容易才臣服,不能因为分封将人家给逼反了。

  只要他们老老实实的,就当他们不存在吧。

  至于北海……算了,苏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听过无数遍。

  将心比心,谁也不想去那地儿。

  这两个地方解决,剩下的就不是问题了。

  群臣集体通过了这项决议。

  之后朱元璋亲自出面,将不封之地写在了皇明祖训里。

  刑部也将这幅地图,写在了大明律里面。

  除了不封之地,群臣还提出了另外一个条件。

  藩属国的世子,必须来大明接受教导。

  这也正合朱标的意,于是顺水推舟,让藩属国世子在大明进学。

  诸侯王的子嗣,未在大明学习过的,不得继承国主之位。

  至于学习什么,教材其实也是早就准备好的。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根本法、货币等等,也一并在朝堂上提出。

  群臣见皇帝准备的如此充分,就更加明白,这是早有预谋。

  这反而让他们放下心来。

  而且朱标拿出来的许多政策,都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按照这种规矩来建立藩属体系,对大明来说还真是一件好事。

  具体如何分封,朝会上并没有讨论。

  磨刀不误砍柴工,先把大方针确定,再把规章制度完善。

  之后再进行分封也不迟。

  不过朱标也明确表示了,第一步就是在南洋分封。

  五个亲王国,五个侯国,十个伯国。

  至于具体名额都有谁,等后续通知。

  退朝之后,大分封之事迅速传遍天下。

  朝野对此自然是议论纷纷,但得益于之前的宣传,反对的人并不多。

  大家对勋贵也是充满了羡慕。

  这可是实打实的诸侯王啊。

  能够建立宗庙,光宗耀祖莫过于此。

  刚刚经历过大清洗,惊魂未定的勋贵集团,听到这个消息后悬着的心都放回了肚子。

  大家都明白,大分封意味着清洗的结束,活下来的人都安全了。

  但这次的教训却足够刻骨铭心。

  剩下的勋贵都变得低调本分起来,在礼部和吏部的书院建成后,纷纷将自家子弟送进去学习。

  很多轮休的,自己也主动要求进去学习。

  对此老朱非常的满意,人呐,就得时不时敲打一下。

  对于广大将士们来说,大分封的消息无疑就是一记兴奋剂。

  还是最高剂量的那种。

  一个个眼珠子都红了,看谁都像敌人。

  因为内部重新稳定下来,朱标下令各军回到自己的防区。

  其实这条命令主要是下给朱和朱棣的。

  两人刚刚带兵回到防区,就被部下集体找上门。

  “兄弟们的大刀已经饥渴饥渴难耐了,打一仗吧。”

  朱棣二话不说,率十万大军向狼居胥山杀去。

  早就被打残了的北元也速迭儿,连夜率领余部逃窜,连沿途袭扰都不敢。

  要知道,没有了后勤的拖累,朱棣就干四件事,吃饭、睡觉、修碉堡、打北元。

  这些年北元实在是被打怕了。

首节上一节620/6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