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68节

  “只要晋王还在,燕王就有了留下来的理由。”

  众人顿时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晋王府的力量比燕王府还要强,朱的能力也是超过朱棣的。

  现在两兄弟在北方,属于是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

  朱棣真的走了,那整个北部边防都会落入朱手里。

  那可是大明一半的边军精锐啊。

  想想就知道有多危险了。

  至于为何不派遣别的大将接手朱棣的防区……

  其一朱身份特殊,影响力太大,派别人过去很难扛得住他的压力。

  其二,太上皇那一关过不去啊。

  谁都知道,太上皇更相信自己的儿子。

  当然,这也无可厚非,重用亲族是人之常情。

  然而这也造成了,现在北方过于依赖两位塞王的局面。

  所以,只要晋王还在,群臣就不会死逼着燕王离开。

  “群臣真正的目的,并不是把燕王撵走。”

  “而是趁此机会把燕王府的力量驱逐出大明,如此就解决了一个心腹大患。”

  听到徐达将自己比作心腹大患,朱棣有些不开心。

  但没办法,谁让对方是他岳父呢,只能假装没听到。

  而且他也知道,这是事实。

  他很尊重自己的三哥,可要是三哥想造反,他第一个起兵讨伐。

  他相信,如果自己造反,朱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所以两人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确实是事实。

  除了朱标之外,谁当皇帝他们几兄弟都不会服的。

  -----------------

  事实上,朱棣的所作所为都是演戏,一场陈景恪导演的大戏。

  朱元璋、马娘娘、朱标、内阁等等,都是演员。

  其目的,就是为了让群臣同意,支持燕王攻打天竺。

  打天竺这么大的事情,肯定要征得群臣同意才行。

  至少要统一思想。

  将燕王封出去群臣自然是千肯万肯,但帮他征服一个一亿人口的大陆,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这也不能怪大家保守什么的,而是天竺纸面实力太吓人了。

  那可是一亿人口。

  别和我扯什么种姓制度、战斗力低下什么的。

  就算是一亿头猪,靠燕王府那点人,没有几十年也抓不完啊。

  燕王府打不过对方,肯定会找大明求援。

  到时候大明就要陷入战争泥潭了。

  于国于民、于公于私,都不是什么好事。

  群臣的考虑其实是很稳妥的,没什么可指摘的。

  所以,陈景恪并没有直接和群臣商议此事,而是耍了个小心眼。

  “燕王行事最好嚣张一点,在京城大肆结交权贵,尤其是军中将领……”

  “再找一些勋贵配合演戏。”

  “如此就能让群臣心生忌惮。”

  “我们再找人上奏,说天下人苦燕王久矣,赶紧让他就封吧。”

  “然后我们就以没有合适封地为由拖延此事。”

  “等到将群臣熬的差不多了,就顺势提出,让燕王学习秦王。”

  秦王的封国只有一个小岛,全靠自己的能力在安西打下一片领土。

  我们就在天竺附近找个小岛,作为燕王的封地。

  他有能力就去天竺打一块地回来,没能力就困守小岛一辈子吧。

  “如此一来群臣必然会答应。”

  “等燕王府去了天竺,事情就不受他们控制了。”

  这就是陈景恪的全盘计划,自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朱棣一听让自己嚣张点,顿时就兴奋了:

  “嚣张好,我就喜欢嚣张……都不用装,你就瞧着吧。”

  于是就有了之前的种种出格行为。

  而群臣也确实如计划的那般被骗到了。

  不过这也算是个阳谋,群臣本来就视晋王府和燕王府为眼中钉。

  现在有机会将其中之一撵出大明,他们自然一万个同意。

  就算瞧出不对,也会假装没看出来。

  总之,这就是一场各取所需的表演。

  请勋贵过来配合表演,还有个原因。

  “大分封必然会遭到群臣反对。”

  “现在勋贵站出来惹是生非,让群臣亲身体会一下勋贵的负面影响。”

  “到时候朝廷提出大分封计划,阻力就会小很多。”

  这个计划自然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勋贵闹腾的厉害,群臣切身体会到了勋贵集团的危害,自然就会希望将勋贵撵走。

  到时候朝廷态度再强硬一点,这事儿差不多就成了。

  徐达赞道:“景恪此计可谓是一箭双雕。”

  朱棣却说道:“但我发现,勋贵们好像并不是在演戏,而是在借机表达什么问题。”

  “具体是什么问题,我又猜不到……”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

第394章 你们太欺负人了

  错觉?

  谁要真当他是错觉,那就太小看这位燕王了。

  他只是不喜欢读书,不喜欢耍那么多心眼子,只想打北元而已。

  实际上,政治方面的事儿他心里门清。

  那些勋贵是配合他演出,还是借机发疯,他不可能看不出来。

  只是有些事情,他不方便直说。

  那些勋贵是皇帝安排来配合他的,如果他反手说别人另有图谋,那不成忘恩负义了吗。

  关键是,他也没什么实质性证据。

  只是察觉到那些人的行为有一点异常而已。

  所以,他才借着闲聊的机会暗示一二。

  他相信,以在场几人的聪明,定然能想到什么。

  果不其然,朱雄英、陈景恪、徐达立即就露出了然的表情。

  朱高炽略微思索,也微微点头,显然也想明白了其中的缘由。

  朱雄英冷哼一声,说道:“其情可悯,然其行可诛。”

  徐达毕竟是勋贵集团的代表之一,为大家开脱道:

  “大明的勋贵,与历朝历代的勋贵比起来,都算是恪守本分的了。”

  “他们也是心中没底,才会如此行事,希望朝廷能尽快给出一个准确的答复。”

  说完目光看向陈景恪,示意他帮忙说几句好话。

  事实上他说的也没错,和历朝历代的勋贵比起来,大明的勋贵集团确实要本分的多。

  并不是他们觉悟高,而是不得不本分。

  老朱眼里揉不进沙子,敢嚣张跋扈的下场都不太好。

  在他的高压治理下,勋贵也不敢做的太过。

  后来在陈景恪的影响下,老朱的作风有所转变。

  可还不等勋贵生出骄奢之心,朱元璋又拿出了分封来利诱大家。

  这可是真正的诸侯王啊,一旦成真那才是海阔天空。

  有了更大的利益在前方吸引着,勋贵再次变得本分起来。

  只要不是特别奇葩,谁都不想在分封前被杀掉。

  所以大明的勋贵不但本分,还自损利益帮助朝廷改革。

  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分封一直停留在嘴上。

  皇帝想反悔?或者干脆就是忽悠大家?

  现在御座上坐着的那个人都换了,新皇还会承认当初的承诺吗?

  去年朱标表态,会在今年进行一次小范围的分封。

  可现在已经五六月份了,半年过去了朝廷还是没有任何反应。

  勋贵们急啊。

  之前他们不敢做什么出格的事情,怕被抓了典型。

首节上一节568/9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