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华夏无法直接从国外获取利益,扩张更多是出于帝王的喜好,以及为了战略需求。
缺少利益的支持,这种扩张是无法持久的。
现在不一样了,大明对外扩张有了利益诉求。
商品出口换回钱财和稀缺资源,比如大量的粮食。
朝廷有了钱有了粮,就有能力搞内部建设,把这些东西变成实实在在的物资财富。
从朝廷到百姓都获得了利益。
说白了,大明对外部的资源逐渐有了依赖。
有依赖就有动力。
且,在这个过程中新兴资本就诞生了。
虽然他们的实力还很弱小,但确实和旧商人有了区别,可以成为资本了。
新兴资本诞生的土壤,就是新政。
谁敢反对新政就是在要他们的命,必将遭到他们的反对。
这才是真正的大变革。
随着这种变革的加深,新兴的资本,很可能会和老旧权贵产生冲突。
前世西方的所谓资产阶级革命,本质就是新兴资本和老旧贵族利益之争。
眼下能认识到这一点的,只有陈景恪。
其他人,包括朱标、朱雄英,都还懵懵懂懂。
而陈景恪并未将这一点告诉任何人。
不是他想隐瞒,而是这是西方思维下才会产生的变化。
华夏有自身的情况在,并不一定就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甚至可以说,发生这种事情的概率很小。
简单来说,古代重农抑商的政策深入骨髓,不可能让商人掌权。
就算有商人夺取了政权,也会立马开始着手打击商业资本。
不要说历史的必然性什么的,历史也是无数人选择的结果,走哪条路都有可能。
而且历史已经证明,老祖宗重农抑商的政策是多么的正确。
看看那些资本掌权的国家都变成什么样子了。
华夏独有的‘家国天下’观念,始终在影响着所有人。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不论嘴上信不信这句话,说得多了它就成了一种标准,逐渐深入人心。
当然,这里不是否定缺点,没有完美的制度,也没有完美的人。
但不能因为存在缺点,就否定优点。
总之,当年西方国家发生的新旧权贵之争,在大明是很难出现的。
商人?本本分分赚钱的,大明会保证他的富贵。
陈景恪不愿意给他们说这,也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
大概率不会发生,说出来很有可能会打击他们变革的信心,没必要去说。
至少没必要现在就说。
不过事无绝对,万一呢,未雨绸缪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尽管他没说,却一直在默默的想办法应对这个问题。
大同思想里,就有相关的内容。
分封也同样是其中关键一环。
在朱元璋看来,海外分封是另类版的退功臣。
在朱标看来,分封是一场利益交换。
用朝廷无法有效掌控的利益,换取权贵支持变革。
在朱雄英心里,分封是帝国计划的一部分,是实现制霸天下的途径。
在陈景恪看来,分封是华夏文明的一次大扩张。
但又不仅仅只是一场扩张,同时也是化解未来会出现的,老旧权贵和新兴权贵之间的矛盾。
大权贵是既得利益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会不自觉的堵塞晋升渠道,打压新兴权贵群体。
这是利益使然,不是什么思想能改变得了的。
现在,把大权贵分出去当了国王,剩下的小权贵和官僚能力有限,没办法堵死晋升渠道。
民间的人才和新兴权贵,就有了晋升的空间。
有晋升空间,自然没人愿意造反。
所以分封在陈景恪这里,有着更深的用意。
当然了,他这么做的目的,还是为了维护晋升体系。
商业资本想掌权,纯属想多了。
他们本本分分赚钱老老实实做人,那就让他们好好过日子。
如果他们想奢求更多,那对不起,铁拳可不是开玩笑的。
当然,也不能完全堵死他们从政的空间。
放弃家族资本,转行进入政坛,也不是不可以。
前世这么做的人还真不少。
总之,陈景恪要做的,就是尽量给下面的人更多的选择机会。
这样才能尽可能的保持国家的活跃性,不至于变成一潭死水。
这些深层次的想法,他没有告诉任何人,也没有人知道。
老朱就更不知道了,他现在的心思全在炎洲上,催促道:
“快说说,传言是不是真的?”
陈景恪颔首道:“是真的,我们派去的人绕着那里转了一圈,确定那就是一座大洲。”
“其面积比现在大明实际控制的国土还要大,与传说中的炎洲有五六分相似。”
“更多细节,还需要等进一步探查之后才能知晓。”
按照正常来说,探险队不可能半年跑一个来回。
但有了那支商队给的航线图,再加上陈景恪假借那本游记的名义,给出了更加具体的路线图。
甚至还画出了炎洲的大致轮廓,让一切都变得简单起来。
这才让探险队半年就将情报带了回来。
老朱兴奋的道:“好好好,实在太好了。再派人去好好侦查,一定要尽快摸清上面的情况。”
陈景恪回道:“我们派去的探险队实力很强,在确定那里是大洲之后就一分为二。”
“一支回来汇报情况,另一支留在当地建造定居点,并进一步打探炎洲情况。”
“这次请太上皇过来,就是商议一下,具体如何开发那里。”
这时,耿光担忧的问道:“炎洲是否有强大的国家?我们留在当地的探险队,不会与他们起冲突吧?”
陈景恪说道:“炎洲只有一些土人,生活非常的原始。”
“根据探险队短暂的接触,发现他们不会冶炼金属,没有马匹,连陶器都不会烧制……”
陶器都不会烧制?众人都有些惊讶。
在陈景恪的主张下,大明建立了一个机构,专门做区域国别研究。
将接触到的每一个国家部落的,风土人情、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生产力情况等等,全部做详细的记录。
其中很多都是原始部落。
这些原始部落,很多都未能掌握金属冶炼技术,但连烧陶都未能掌握的确实少见。
烧陶实在太简单了,弄几个泥胚子阴干扔火堆里烧,都能出陶器。
一个大洲竟然没有能研究出陶器的烧制方法……有点超出他们的想象。
徐达都忍不住问道:“这个情报准确吗?”
陈景恪回道:“目前来看应当不假,具体如何还要做进一步探查。”
徐达强调道:“一定要确定对方是否掌握铁器,这一点至关重要……”
“嗯,告诉去炎洲的人,不要轻易把铁器给土人,更不要把冶炼技术告诉他们。”
朱元璋也说道:“对,千万不要让他们掌握了铁器的冶炼技术。”
土著没有掌握铁器没有骑兵,这可真是个好消息啊。
很快众人就商量出了一整套的开发炎洲计划。
先去打探那里的具体情况,然后再根据情况进行开发。
开发的方法很简单,朝廷先派人去建立一些定居点,然后将一些死刑犯流放过去。
反正都是要死的人了,去为大明开疆拓土做点贡献吧。
但仅仅如此还不够,如何有效统治那里,才是最大的问题。
毕竟炎洲离大明太远了,不可能直接进行统治的。
其实众人心中已经有了想法,效仿秦王之事。
封几个亲王过去,啥事儿就都解决了。
而且还将亲王撵出了大明本土,防止藩王做大。
然而,将封国建在那里,无异于流放。
事实上,在很多人心目中,朱去安西就是被流放。
秦王有罪,被流放到安西合情合理。
可将无罪亲王封到蛮荒的炎洲,那就太过分了。
没人敢提出这个建议,老朱是多么的重视亲情,满朝文武谁不知道啊。
提这个建议,怕是嫌脑袋太重,想轻松一下是吧。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朱元璋竟然主动说道:
“先查清楚炎洲的情况,建立一些定居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