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12节

  有认识解缙的,开始主动替他宣扬。

  一时间,解缙要挑战方孝孺的说辞,就传遍了全场。

  然而,方孝孺看着走过来的解缙,却露出了苦笑道:

  “解贤弟,你又何必趟这趟浑水呢。”

  解缙嘲讽的道:“方大宗师这是成名了,不愿意认我这个旧友了,那我走?”

  方孝孺又是无奈,又是感动,下拜道:

  “是为兄的错,向你赔礼道歉了。”

  他没去迎接解缙,就是不想让对方趟这趟浑水。

  毕竟他现在正和理学交战,凡是与他交好的,基本都会被波及。

  当然,陈景恪除外。

  这倒不全是因为陈景恪在朝廷的地位超然,而是他背后站着的还有整个算学体系。

  现在的算学可不是当初任人欺凌,差点被撵出国子监的小卡拉米了。

  而是一头真正的老虎。

  只不过它属于应用科学,与儒家和理学没有直接竞争关系,儒家和理学自然也不愿意轻易招惹他们。

  可是解缙不是陈景恪,他是正统的文人。

  和方孝孺扯上关系,会被攻击的。

  然而对解缙来说,这是不可原谅的。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我解缙什么时候怕过事儿?

  你怕连累我,假装不认识我,这就是对我人格的侮辱。

  所以,才有了眼前这一幕。

  不过是生气归生气,他并不是迂腐的人,见方孝孺认错也就过去了。

  之后两人就在大庭广众之下,谈起了各自的现状。

  周围的人渐渐也发现了情况不对,这俩哪是要辩法,分明是故友重逢在许久呢。

  解缙竟然和方孝孺是好友?

  事情复杂了啊。

  支持方孝孺的一方,则喜笑颜开。

  解缙虽然没有大儒之名,但也是有名的才子。

  他的出现,让陷入孤立的方学有了朋友。

  虽然还不知道解缙具体持什么样的态度,但只要不反对唯物学,那都是一个好消息。

  反对唯物学的,则忧心忡忡。

  唯物学现在本就势头大盛,再有了解缙的示好,情况不妙啊。

  方孝孺和解缙两人,却没有管别人是怎么想的,各自谈论着自己的情况。

  自答应加入陈景恪阵营之后,解缙就一直在为回归做准备。

  他很清楚,以陈景恪的身份,想要提拔一个低级官吏,就是张张嘴的事儿。

  至于他之前得罪权贵,还被蓝玉当廷斥责……

  对别人来说或许是个问题,对陈景恪来说同样是张张嘴的事儿。

  哪个权贵会不给他面子?

  果不其然,年初就接到了调令。

  等待新任县令到达交接了事务,就出发返回,直到前日才到达洛阳。

  然后就来了这里。

  听到这里,方孝孺眉头微皱,说道:“你没有去拜访陈伴读?”

  解缙说道:“递了拜帖,明日一早登门拜访。”

  方孝孺这才点头道:“也好,不可怠慢了此事。”

  解缙笑道:“我又非不通时务,如此简单的人情世故岂能不懂,不过还是感谢方兄关心。”

  方孝孺亦笑道:“是我太小瞧人了。”

  主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认识的很多人,都是只有学问不通人情世故。

  他习惯性的以为解缙也是这样的人。

  然而事实上,解缙是个极具智慧的人。

  他最大的缺点,就是太忠于王事,对君君臣臣那一套深信不疑。

  在面对皇帝的时候过于敢言直谏,有时候不懂得迂回之道,最终也死在了这一点上。

  他真的不知道自己的做法会触怒皇帝,惹来杀身之祸吗?

  以他的智慧,想来是很清楚的。

  可他依然选择了这么做,用命去践行了自己相信的道。

  双方叙了一会儿旧,眼见再没有人上来辩法,方孝孺就宣布今日辩法结束。

  并且还宣布,明日要款待友人,不辩法。

  后日大家再来。

  第二天,两人一起去见了陈景恪。

  三人寒暄了几句之后,陈景恪直入主题,说了对解缙的安排:

  “……陛下让你负责大明周报。”

  大家都是读书人,自然知道这东西的份量。

  解缙激动的向皇宫方向行礼,道:“陛下洪恩啊。”

  方孝孺却郁郁的道:“景恪有此奇物为何不早点拿出来。”

  陈景恪岂能不明白他的意思,笑道:

  “此物太早拿出来,对你来说并非好事。”

  他摆擂台看似弄的声势浩大,实际上短期内能来参与的,只有洛阳周边的读书人。

  应付这些人,自然就轻松了许多。

  等外地的压力到来,唯物学早就传开了,理学再想打压他就要变的困难许多。

  但周报不一样。

  这是面对全国发行的,直接将唯物学刊登在这上面,将要面对的是整个大明的理学打压。

  方孝孺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方才不过是开玩笑罢了。

  “不过你的大同思想,倒是可以在这上面刊登了。”

  还是那句话,有了唯物学打头阵,大同思想面对的压力就小了许多。

  直接在报刊上,面对全国发行。

  陈景恪调侃的道:“此事,还需要咱们大明周报的总编辑,施以援手啊。”

第362章 高,太高了。

  解缙又不是不通时务,很清楚加入了某个阵营,在享受好处的同时,就要付出一些什么。

  陈景恪弄出大明周报,又交给他来掌管,他自然知道该怎么做。

  不过他并没有直说,有些事情大家心中明白就好,说出来反而落了下乘。

  接着,三人就一起商量了周报刊载内容、运营方式以及如何把报纸输送到全国各地。

  关于内容方面,陈景恪提出了六大模块。

  “时政模块,主要用来宣扬朝廷的政策、动向等,让世人了解朝廷的政策变化。”

  “律法模块,将一些典型的案例刊登在上面,警示世人。”

  “还可以将一些好人好事刊登在上面,起到鼓励作用。”

  “顺便还能将一些法条变动刊登在上面,让世人懂法。”

  “学术模块,主要用来宣扬一些新的学术思想,刊登一些相关的文章。”

  “比如方兄的唯物学思想,就可以放在这一块,反驳他的也可以放在这一块。”

  “百工模块,宣传一些新的技术变革。”

  “比如轴承,出现许多年了,还依然有很多地方在使用老式车轴。”

  “地方特色模块,介绍大明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以及当地的特产。”

  “大明太大了,一个人想要跑一遍,一刻不停的走也要十几二十年。”

  “有些地方一辈子都不相往来,两地之间很难产生认同感,这不利于国家的一统。”

  “通过报刊,可以让大家了解其他地方的情况,增加国家认同感。”

  “还可以顺便介绍一下当地的特产,如果能因此增加特产的销量,也算是造福于民了。”

  “第六大模块为文艺模块,刊登一些小说、诗词歌赋、书法作品等等。”

  对于前五条,方孝孺和解缙都非常赞同,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陈伴读果然不愧是陈伴读啊,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太周全了。

  但对于第六模块,他们却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解缙迟疑了一下,说道:“陈伴读,小说、诗词歌赋、书法,皆为文人作品,与学术分开恐引起争议啊。”

  方孝孺说的更直接:“你和公主就是当今最有名的小说家,将其单独放在文艺类,是否过于贬低自己了?”

  陈景恪笑道:“扬雄谓:诗赋小道,壮夫不为。我认为他的话是很有道理的。”

  “诗词歌赋、小说、书画皆小道,用来娱乐陶冶情操,或者是用来抒发一些感情,还是可以的。”

  “真正的大道还是策论文章,这一点我们都必须要承认。”

  “学术文章是大道,然偏于枯燥,只有少数人才有兴趣看,可以称之为严肃文学。”

  “诗词歌赋、小说、书画是小道,阅读性和传播性更强,可以称之为通俗文学。”

  方孝孺两人也不禁颔首,事实上从两汉时期开始,文章和诗赋的作用就已经区分开了。

  文章承载的是大道,是用来治人心治国的。

首节上一节512/9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