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07节

第358章 你们心里没有本太子啊

  朱标还不知道,他已经成了几个老农嘴里的败家子,就算知道了也不会当真。

  百姓只需要考虑自己的吃穿用度就可以了,当皇帝的考虑的就多了。

  乾纲独断确实很爽,然而过于恋权的君主,往往会留下巨大的制度漏洞。

  很简单,为了实现大权独揽,他们会将所有能掣肘他们的部门,全部打压甚至废掉。

  将来出了昏君,没有能制约他的机构,那就寄了。

  从长远来看,制度的可靠性是要超过人的。

  内阁扩权会限制君权不假。

  可也保证了国家不会因为一个昏君,就彻底崩溃。

  内阁学士有七个,按照选拔规则,必须有基层和边疆工作经验。

  这种一步步从底层爬上来的官吏,就算是奸臣,能力方面也是毋庸置疑的。

  这些人组成内阁,至少可以保证一个下限。

  作为二代君主,从小就接受系统的培养,再加上后来受到陈景恪的影响。

  他的想法和父亲朱元璋是不同的,当然,两父子面对的局势也不同。

  朱元璋面对的是乱世,他要做的是尽快恢复秩序。

  所谓乱世用重典,手段狠一点是正常的。

  朱标面对的,是一已经初步建立秩序的国家,他要做的是完善规章制度。

  相当于是给王朝打地基。

  这一点,从他给自己定的年号‘建章’,就可以看得出来。

  正是因为明白这一点,所以从真正开始监国掌权那一天开始,他就在往这方面努力。

  朱元璋时期效率确实高,然而后果是朝堂变成了一言堂。

  很多部门只会听命办事,没有自己的主见。

  说白了,没有皇帝的命令,中枢就不知道该干啥了。

  这是不利于长远发展的。

  最夸张的是,中枢官吏缺员达到了三分之一还多。

  这绝不是一个健康的中枢该有的状态。

  中枢都尚且如此,就更遑论地方了。

  所以,一切都要从重塑中枢做起。

  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初步完成了计划。

  中枢各部门的人员配置齐全,有了自己的主见。

  即便没有上面的命令,他们也可以按照各自的职能,各司其职维持国家的运转。

  而内阁扩权之后,整个中枢的运转机制终于彻底成型。

  现在,奏疏由内阁初步处理并给出意见,然后递交给他做最后的处理。

  如果他同意内阁的意见,直接用红笔写上同意,然后盖上印玺就可以了。

  如果不同意内阁的意见,那就将自己的意见写出来,再盖上印玺。

  处理好的奏疏,重新送回内阁,由内阁学士复核并执行。

  如果他想偷懒,甚至可以让别人帮忙批红,他只需要盖章就行了。

  这就确保了,将来就算某个皇帝不务正业,国家也能照常运转。

  当然,朱标是个勤政的皇帝,自然不会偷懒,将批红权交给别人……吧?

  不会个鬼啊。

  朱雄英拿着红笔,一边在奏疏上写字,一边咬牙切齿的看着对面悠哉悠哉喝茶的亲爹。

  谁是皇帝,咱们家到底是谁皇帝?

  朱标似乎感受到了他的怨念,皱眉呵斥道:

  “左顾右盼的像什么样子?批改奏疏要用心,大明三京一十五省可都在你笔上呢。”

  “出了任何差池,你知道会造成多大后果吗。”

  朱雄英:“……”

  好好好,这么玩是吧。

  朱雄英将笔重重的放在桌子上:“新区的架子应该建好了吧?”

  之前说好的,新区建成他过去坐镇,顺便积累经验。

  这你不能说话不算数吧。

  朱标哪能不知道他的意思,冷笑一声,说道:

  “想去新区逃避责任是吧,行啊,将你皇爷爷叫回来,你就可以去了。”

  朱雄英:“……”

  好好好,你们两父子欺负人是吧。

  老朱已经写信回来了,今年春节他准备在中京凤阳过,大庆典啥的让朱标自己看着弄,不用等他了。

  看着儿子憋屈的样子,朱标犹如猪八戒吃人参果,浑身舒坦。

  当年我爹就是这么欺负我的,现在终于轮到我欺负儿子了。

  嘿,别说,真舒服啊。

  这时,一名内侍端着托盘进来说道:“陛下,该用药了。”

  看着托盘上面的瓷碗,朱标眉宇间闪过一抹失落。

  迅即就恢复正常,端起药一饮而尽。

  朱雄英默默的注视着这一切,心下有些难受。

  事实上,朱标之所以如此做,并不是为了欺负儿子什么的,而是源于心中的危机感。

  虽然有最好的医生治疗,可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

  尤其是当他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就会出现各种症状。

  而且操的心越多,症状就越严重。

  尤其是登基这一年来,他更是殚精竭虑少有歇息的时间。

  导致的结果就是,身体状况快速下滑,不得不通过药物来控制病情。

  他不知道自己的身体什么时候就垮了。

  必须要提前培养朱雄英。

  而且,让朱雄英分担一部分工作,对他的身体也大有好处。

  朱雄英对此也心知肚明,发牢骚不过是增加父子关系的方法罢了。

  因为睡眠有问题,汤药里添加的有安神药物,服过药没多久朱标就升起困意。

  他打了个哈欠,将玉玺丢给朱雄英,说道:“我去睡会儿。”

  “你批完盖上印,直接将奏疏发送内阁,不用拿给我看了。”

  这就是完整内阁的好处,就算朱雄英的批复有问题,还有内阁查漏补缺。

  他这个当父亲的,不用时刻守在身边。

  朱雄英也没有多说什么,这种事情已经发生过很多次,大家早就习以为常了。

  当然,他也不是完全没有一点分寸。

  小事他自己批,真遇到大事,还是会等到朱标睡醒再做决定的。

  目送父亲离开,他继续低头批改。

  有些奏疏确实在汇报问题,有些奏疏是日常汇报工作,还有些奏疏是地方大员日常请安。

  当级别高到一定程度,有事儿没事儿,都要给皇帝上一道奏疏。

  表示自己对皇帝的忠诚,也是提醒皇帝不要忘记自己。

  同样的,这也是皇帝拉拢官吏的手段。

  这些请安的奏疏,相当于是越过内阁,直接让皇帝和大臣进行私人交流。

  交流的多了,自然就会有私人感情。

  在人治社会,私人感情能影响的东西就多了。

  别觉得这些奏疏会很无聊,恰恰相反,此类奏疏往往都比较有趣。

  毕竟这是讨好皇帝的,写的枯燥乏味怎么能行。

  所以,那些大员往往会写一些当地发生的趣事。

  当然,也有不会讨好皇帝的,写的枯燥乏味。

  陛下您身体好吗?您吃的好吗?您睡的还好吗。

  干巴巴的几句话问完,就没了。

  对待这些奏疏必须要认真,甚至比处理政务的奏疏还要认真。

  不过不同的皇帝,自然有不同的风格。

  朱元璋比较实在,但语气往往比较犀利,多有警示之言。

  朱标比较宽仁,多关心手下的身体和家庭情况,但话语比较中规中矩。

  朱雄英就不一样了,说话有点二。

  什么陛下很好,吃得好喝得好睡得好,倒是本太子最近被什么事儿给气得不行。

  要是奏疏里没给他问安,恰好又是他批复的,他就会写:

  你只问候太上皇和皇上,没有问候本太子,不是个忠臣呐。

  如果属下奏疏里有提到他,比如说什么太子受万民爱戴,他就回复:

  算他们有眼光,能发现本太子的贤明之处。

  要是属下说的是一件比较气人的事儿,他就回复:

  我要是在那里,就一脚踹死他们。

  诸如此类的话语,简直不要太多。

  一开始朱标还觉得有失君主的尊严,说话应该保持威严。

首节上一节507/6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