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89节

  李善长回道:“邱学士所言不无道理,然过于片面了。”

  “确实有很多朝臣在淡马锡置办了产业。”

  “然淡马锡远离本土,他们也并不了解那边具体发生了什么,很可能被雇佣的掌柜给欺骗了。”

  “所以,严格说起来诸公也是受害者。”

  “如果陛下能给他们一次机会,大家定会感念圣恩,日后尽心为国效力以弥补自己的过失。”

  “如此,岂不是比大开杀戒更好吗。”

  利益相关群体纷纷站出来支持。

  韩国公说的对啊,我们……呸,那些人也是被欺骗了。

  如果陛下能宽恕他们,他们一定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邱广安质问道:“韩国公所言不无道理,然新政已经经不起折腾了。”

  “再折腾下去,耽误时间不说,好好的政策就变成害民之策了。”

  “如果万民对新政产生误解,后果不堪设想。”

  清流:啊对对对,邱学士简直就是我们的嘴替,要严惩。

  利益相关群体,则期盼的看向李善长,我们的嘴替该你上场了。

  李善长反驳道:“诸公在淡马锡置办产业,何尝不是对朝廷新政的支持。”

  “我相信,以后他们依然会一如既往的支持新政。”

  “且有了这次的教训,他们将会更明白如何支持新政。”

  “正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陛下何不再给他们一次机会?”

  “如果他们再犯,届时无论陛下如何处置,相信他们都不会有任何怨言。”

  利益相关群体:韩国公说的太对了,我们……那些人一定会继续支持新政的。

  请陛下一定要相信他们,就给他们一次机会吧。

  经过一番争论之后,朱标的态度逐渐倾向于李善长。

  最终他下达了一条命令:“将这些罪证全部拉到殿外当众焚毁……”

  然后他看着群臣,严厉的道:“希望诸卿牢记今日之言,若再让朕发现谁阻挠新政施行,严惩不怠。”

  清流很是不愿,却也没有办法。

  利益相关群体则是大喜,纷纷表示一定牢记皇恩支持新政。

  淡马锡之事就此落下帷幕,算得上是轻拿轻放了。

  接下来,朱标下令在淡马锡设置特区,并将特区的性质大致讲了一遍。

  设立一个全新的行政区域,还给予如此多的特权,放在以前必然会遭到群臣反对。

  即便是改革派也认为有些激进了。

  但今天,只有部分清流站出来反对,大多数人都表示了支持。

  至于原因……看看外面正在焚烧的罪证就懂了。

  特区的官员任命,也当场确定下来。

  傅安担任特区总督,又有五名内阁行走分别担任不同的要职。

  从特区的设立和总督等官员的任命,让群臣意识到朝廷对淡马锡的重视。

  事实上这就是一句废话,为了给特区扫清障碍,一口气杀了九万人,已经证明朝廷有多重视此事了。

  早朝结束的时候,那几大箱子证据也全部化为灰烬。

  至于皇帝是不是留了备份,大家并不担心,就算没烧又能如何?

  摆出这副姿态就说明既往不咎。

  如果事后再拿出证据,说要清算淡马锡岛的事情,就算是清流也会站出来反对的。

  皇帝失信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什么叫金口玉言,什么叫一言九鼎?

  不仅仅是指皇帝权势大,一句话就能改变很多东西。

  还有一层意思是,皇帝的话一旦出口不容反悔。

  有些话你可以不说,甚至可以说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话进行误导,绝不能直接说谎。

  只要不是那种特别荒唐的皇帝,一般不会干出食言而肥的事情。

  当然,对待敌国除外。

  -----------------

  乾清宫。

  退朝之后,朱标、朱雄英、陈景恪、李善长等人齐聚一堂。

  李善长和邱广安两人交头接耳,丝毫没有朝堂上针锋相对的样子。

  朱雄英感慨的道:“韩国公和邱学士演的一手好戏啊,若非知道真相,我定然以为两人水火不容。”

  陈景恪笑道:“这就叫姜还是老的辣。”

  众人也都大笑不已。

  方才两人在朝堂上确实是演戏,目的自然是将话题扯到新政上去,逼迫那些利益相关人表态支持新政。

  笑过之后,朱标有些无奈的道:“还是缺少人才啊,否则何必演这出戏。”

  数年之功毁于一旦,众人皆恨不得将那些人全部抄家灭族。

  陈景恪劝慰道:“能跑到淡马锡去置办产业经商的,基本都是偏向于新政之人。”

  “对他们进行清算,朝中剩下的就多是保守派官吏,确实不利于新政推行。”

  “而且经此一事,相信他们也不敢再乱来了。”

  今天朝堂上那些坚持开箱的人,就真的没有私心吗?

  仔细观察就能发现,要求开箱子的基本都是保守派。

  他们的目的真是为了打击犯罪,还朝堂朗朗乾坤吗?

  如果真这么想,那就太天真了。

  他们真正的目的,就是把那些倾向于革新,愿意去淡马锡置办产业的官吏打掉。

  到时候朝廷无人可用,革新自然就难以为继。

  而且还有一点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个年头的有钱人大多都是官僚士绅阶层。

  如果他们不出海,不去淡马锡经商置办产业,朝廷的各种计划都要多花数倍的时间。

  所以,适当的妥协就成了必然。

  政治就是妥协的产物,在高层越久,陈景恪对这一点的认识就越深。

  即便是杀伐果断的朱元璋,很多时候也会妥协。

  不过妥协和妥协是不一样的,有的妥协是单纯的软弱,有的妥协是为了更好的达成目的。

  眼下朱标妥协,就是为了后者。

  其实这也不算是朱标自己妥协,而是大家一起做出的决定。

  淡马锡之事就这样过去,但带来的影响力却是深远的。

  朝廷用九万条人命告诉了世人,革新依然是主要方向,任何敢于阻挠革新的人或物都会被清理。

  而这种决心,也确实让很多保守派改变了态度。

  毕竟大多数人当官就是为了出头人地,所谓的政治倾向并没有那么重要。

  朝廷一心改革,那我就是改革派。

  之后深化革新的进展,果然顺利了许多。

  数日后,傅安等人就踏上了前往淡马锡的船只,开启他们新的政治生涯。

  和他们同去的,还有很多大家族的商船。

  既是为了讨好朝廷,也是为了钱。

  淡马锡的利益有多大,只有在上面置办过产业的人才知道。

  九万条人命,并不能吓退他们对金钱的渴望。

  大不了以后我们严格遵守当地的律法,光明正大的把钱给挣了。

  这一幕,让陈景恪想起了一句话:

  当利润达到100%时,就有人敢于铤而走险;

  当利润达到200%时,他们就敢于冒上断头台的危险;

  而当利润达到300%,他们就会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

第348章 时代的需求

  回到家,陈景恪就将这件事情原原本本记录下来。

  在得知淡马锡出事后,他一直在反思。

  这件事他也有责任,最大的责任自然就是用人不当。

  不是因为推荐了许柴佬,当时确实没啥特别好的人选。

  真正的问题在于,推荐了许柴佬之后,又让岑信通去做配合。

  当时他想的是,两人都了解南洋,关系还不错可以更好的配合。

  推行新政要得罪很多人,有锦衣卫这张虎皮在,是能镇得住那些人的。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源于前世看过的影视小说。

  两个领导有矛盾,往往会相互拖后腿,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

  当时他就在想,上面会不会用人啊?

  用人之前就不调查一下性格?

  为啥要把两个尿不到一个壶里的人放一块儿?这不是没事儿找事儿吗?

  后来他以为,是编剧故意这么安排,制造冲突和对立。

  现实中用人,大概率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然而他却忘记了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

首节上一节489/9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