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啊对对对,小郎君一看就是读书人,懂的就是多。”
乙催促道:“快说到底怎么回事儿。”
丁就将阶梯性收税详细的解释了一下,然后道:
“……魏国公有四个儿子,就留了四千亩地,别的都卖了。”
“现在正在城东售卖呢,衙门的人也在,一手交钱一手交地契。”
丙更加的疑惑了:“阶……阶梯性收税……不是把大户都得罪了吗?好好的朝廷为啥要这么做?”
甲自得的道:“肯定是打击大户,这种事情朝廷已经干过很多次了。”
其他人也都很认同这个观点,限制一千亩地,可不就是打击大户吗。
叶云流忍不住说道:“朝廷这么做是为了抑制兼并,帮助百姓保住自己的土地。”
甲见有人反驳,脸上有些挂不住,说道:“限制大户,和我们百姓有什么关系?”
叶云流耐心的解释道:“大户想强买强卖普通百姓的地,哪个百姓能反抗的了?”
众人都不禁点头,好日子还没过几天,他们可是很清楚大户的手段的。
叶云流继续说道:“朝廷限制大户只能有一千亩地,他们还会挖空心思去抢夺百姓的土地吗?”
众人恍然大悟,然后就兴奋起来。
“好啊,好啊,真是太好了。”
“朝廷对咱们老百姓真是太好了。”
“不但给我们分地,还想办法保护我们的地……”
“真希望陛下能活一万岁,咱们老百姓的日子就好过了。”
“是啊,还有太子和太孙……”
“嘿嘿……太子太孙都是贤君,咱们百姓至少能过百年的好日子啊。”
“是啊是啊,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啊。”
越说众人就越是兴奋。
叶云流其实也有同样的想法,太子太孙都有贤名,大明盛世可期。
阶梯性收税,他也是前几天在酒楼听说的。
当时很震惊,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个政策是真的绝妙。
如果真能施行下去,历朝历代都无法解决的土地兼并问题,真可以在大明得到有效缓解。
对于陈景恪这个救命恩人,他更加的敬佩。
恨不得前往洛阳当面讨教学问。
但他不敢。
一来是觉得自己学问不够,去了就是献丑。
二来是当初毕竟得罪过对方,别人不追究就算了,自己哪还有脸去别人身前转悠。
等到了朝鲜王国,跟着老师学习几年再说吧。
老师和陈景恪关系莫逆,有这层关系,自己在主动道歉,想来对方会原谅自己的。
不过比起自己的事情,他更关心新政,于是找了个空挡插话问道:
“阶梯性收税受损最大的就是勋贵和官僚士绅,他们没反对吗?”
丁一脸兴奋的道:“怎么可能不反对……文官都反对,武将支持新政。”
“据说两派在朝堂上都打起来了,陛下一口气抓了好几十个当官的,全都打入诏狱了。”
“武将们为了证明自己对新政的支持,都在分家卖地。”
“不只是徐家,隔壁乡的汤家、冯家……好几十家都在分家卖地。”
丙激动的一拍桌子,说道:“说的通了,说的通了。武将都是和陛下一起打天下的,自然支持陛下。”
然后嫌弃的道:“文官……哼,读书人最没良心。”
说完他才想到旁边的叶流云,尴尬的道:
“郎君莫要误会,我说的是他们,没说你。”
叶流云哭笑不得,只能假装没有听到。
但心里却再次翻腾起来。
文官反对他不意外,可勋贵为何会如此支持新政?
而且还不是口头支持,新政才颁布几天,估计朝廷还没有拿出具体的章程。
他们就已经开始卖地了。
还不是一两家,而是几十家。
这还是凤阳一地,别的地方呢?
朝堂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一刻,他恨不得飞到洛阳,亲自去了解情况。
第312章 朱元璋的智慧
叶云流跟随百姓来到城东,这里已经挤的人山人海。
毕竟国公府出售自家土地,这可是大新闻,谁不想来看热闹。
叶云流没有往里面挤,他只是亲眼来看一看此事的真假。
在外面观察了一会儿,发现是真的就离开了。
之后他又去了好几个地方,确认勋贵抛售土地的情况。
事情是真的,可真正的疑问却并没有解决。
勋贵为什么会支持这个政策?
别说什么与国同休,一荣俱荣一辱俱辱之类的话。
道理大家都懂,但关系切身利益的时候,谁能那么理智?
在利益受损的时候,反抗才符合人性。
皇帝到底用了什么方法,说服这些勋贵的?
为了寻找答案,也为了了解新政走向,他在凤阳停了下来。
然后利用家族关系,去了解详细情况。
部分勋贵确实在处理自家土地,有的是分家,将土地挂在子女名下,有的分给了族人。
还有的出售给别家。
实在卖不出去,则低价卖给朝廷。
毕竟大明民间并不富裕,一次性抛售那么多土地,确实很难卖掉。
更何况,有购买能力的一般都是地主,自家的地都超额了,又怎么会去买别家的地。
也就是说,能买得起的不敢买,想买的买不起。
最后大多数土地,还是落入了朝廷手里。
不过叶云流还是很快就发现了异常,并不是所有的勋贵和军方将领,都支持新政。
真正支持并积极配合的,只有公侯级别的高级勋贵。
更准确的说,是加了‘开国’字号的公侯。
剩下的勋贵和将领,相当一部分表现的不情不愿。
看到这些信息,叶云流反而觉得正常了。
这才符合人性。
开国公侯支持,大概率是和皇帝达成了协议。
下面的勋贵和将领,并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
只不过他们的话语权太小,上面的公侯支持,他们也只能跟着去做。
现在的问题就是,皇帝到底是怎么说服开国公侯的。
然后……他就没有继续往下打听了。
这个问题连自己都能看得出来,朝中那群老狐狸岂能看不出来。
可也没见谁去打听。
知道有这回事儿就行了,打听的太多只会惹祸。
接着,他写了一封长信给家里,劝家族主动配合新政,否则必遭劫难。
如果曾祖父还活着,他不会担心。
但现在一切都不好说了。
之后,他将注意力放在了阶梯性收税本身。
即便有勋贵支持,事情也没有那么容易。
他想看看,朝廷要如何来推行这个政策。
然后他就看到了。
事情很简单,杀。
朱元璋亲自出面掌控大局,先是利用户部尚书邱广安,将十几个官员下诏狱。
并按照邱广安的弹劾奏疏,将户部侍郎在内的二十余名官吏,贬谪到云南、辽东为官。
还不等这些人去上任,锦衣卫再次出手,将其中半数擒拿入诏狱。
罪名有的是对皇帝心怀怨愤,有的是贪腐。
大家都知道真实原因是什么,一时间朝野风声鹤唳。
尤其是文官群体,生怕自己突然就被抓了。
看到这里,叶云流同样不觉得意外。
洪武皇帝的行事风格世人皆知,很多政策满朝文武集体反对,他都敢强行实施。
现在还得到了勋贵的支持,手段肯定会很强硬。
这一次要死很多人了。
而且他丝毫不同情被抓的官吏,正如他看不起家乡的名士大儒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