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恪这才说道:“过了年晋王和燕王准备主动出击,我以为这样做就是浪费兵力。”
见他们要谈正事,徐妙锦就放下望远镜,乖巧的站在朱雄英身旁。
朱雄英不解的道:“这不是之前就商量好的策略吗。”
“三叔去寻找也速迭儿的主力,四叔攻打咬住、乃儿不花、阿鲁帖木儿等部。”
“两路出击,只要有一路能找到目标就算是成功,为何你又改变主意了?”
陈景恪解释道:“北元那边又有新情报传来,在南下劫掠行动失败后,也速迭儿就带领部族退入了漠北深处。”
“显然他也知道大明会发起反攻,提前做出了准备。”
“若他有意避战,晋王的军队是不可能找到他的。”
“如果晋王孤军深入漠北,很容易会被他切断粮道,然后集中优势兵力攻打。”
“当年魏国公和梁国公就吃了这样的亏,幸得曹国公勇武,才没有酿成大祸。”
他说的是洪武五年第二次北伐,当时大明三路出击,准备一举歼灭北元主力。
分别是冯胜的西路军,徐达和蓝玉的主力中路军,以及李文忠的东路军。
可以说,大明精锐尽出,当时全国上下都以为此战必胜。
本来的计划是,中路军和东路军齐头并进相互照样,防止被北元各个击破。
然而徐达和蓝玉中了王保保的诈败之计,在没有通知李文忠的情况下,加快了行军速度。
最后孤军深入被北元主力包围。
力战之下才勉强突围,却也损失惨重,作为主力的中路军失去战斗力。
李文忠的东路军继续北上,连续击破北元主力,却也因为势单力孤无法扩大战果,只能撤回。
冯胜率领的西路军,一路势如破竹拿下了河西走廊。
但因为唐末以及五代十国的动乱,代表河西汉人的势力归义军得不到补充,逐渐势弱。
最后被西夏李元昊所灭。
至此河西汉人彻底没落,并逐渐消失。
等到冯胜打过来的时候,河西的汉人加起来也只有千余户。
这么点人口,是无法维持大明长久驻军的。
冯胜只能带兵后撤。
不过他也不是彻底退出了河西,而是修筑了嘉峪关,镇守河西门户,将主动权掌握在了大明手里。
而陈景恪这次的目的,就是彻底拿下河西。
“前几年调整人口布局的时候,大明往河西那边迁徙了数千户百姓。”
“又有许多百姓为了谋生,自发迁徙过去。”
“再加上当地原有的人口,已经过了万户。”
“已经足以支撑大明在河西常驻一支军队。”
“有了军队的保护,我们就可以继续往那里迁徙更多百姓。”
“如此用不了多少年,河西走廊将再次回到大明的手里。”
“掌握了河西走廊,西域乃至康藏,都不过是囊中之物罢了。”
朱雄英思索道:“所以,你想让三叔去打河西?倒也不是不行。”
“只是大明之前封了五个蒙古王公为关西卫所首领,如果现在攻打他们,恐怕会引起康藏王公的恐惧。”
现在大明对康藏和嘉峪关以西,采取的都是羁縻制度。
康藏册封的是藏人王公为卫所首领,关西那边则是蒙古王公为首领。
名义上遵从大明号令,实际上就是割据实力。
但不管怎么说,这些人都臣服大明了,也获得了皇帝的册封。
现在贸然出兵打他们,就是食言而肥。
朝廷一旦失信于人,后果是很严重的。
尤其是会让康藏王公产生唇亡齿寒之感。
你们今天敢背弃盟约攻打关西,明天是不是就要来打我们?
到时候他们要是反叛,大明怎么办?
派人去高原上攻打他们?
别闹了,眼下那里对大明没有什么开发价值,只要保持名义上的所有权就足够了。
派兵去打,得不偿失。
等将来火器发展成熟再去打,会变得更加简单。
陈景恪自然也考虑过这一点,说道:
“关西共有七个蒙古王公,臣服的有五个,还有哈密王和豳王两部未臣服。”
“让晋王出奇兵去打他们两部。”
“同时,派大军出嘉峪关,和晋王配合里外夹击,震慑关西五卫。”
“关西五卫是大明的臣子,河西走廊也是大明的疆域。”
“朝廷派遣流官去治理,完全是合乎礼法的。”
“而且大明已经废除了卫所制度,关西五卫也该遵照朝廷法令废除了。”
“如果他们配合,还能给他们一个善始善终。”
“如果不配合……想要收集他们和蒙古勾结的证据还不简单吗。”
根本就用不着伪造,作为蒙古王公,虽然向大明称臣,可依然保持着和北元的联系。
双方之间的贸易往来更是频繁。
朝廷不追究什么事情都没有,追究起来这些都是勾结敌人的罪证。
以前大明没能力追究,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现在有能力了,随时都可以收拾他们。
蒋很是震惊,没想到他们要商量的竟然是如此重大的事情。
而且,他们是太孙和太孙伴读啊,竟然已经能决定如此大事了。
想到这里,他的腰不禁又弯了几分。
牛二虎倒是习以为常,而且他对真实情况了解更清楚。
这种大事真正拿主意的是陈伴读,太孙不过是参与一下,提提意见而已。
朱雄英说道:“我担心的还是康藏王公,朝廷可是在高原上封了三个卫所的。”
陈景恪胸有成竹的道:“只要师出有名,问题就不大。”
“他们肯定会受到惊吓,只需派人去安抚即可。”
“就告诉他们,朝廷已经废除卫所制,他们的也要废除。”
“不过考虑到他们对朝廷的忠心,不会剥夺他们的权力,而是改封为土司。”
“但也要警告他们,不可三心二意,不可与大明的敌人交好。”
“既然封了土司,就要完全按照土司制度来。”
“大明会往高原派遣宣政使,各部必须配合他们的工作,否则视为反叛。”
朱雄英连连点头,说道:“这个办法好,如此恩威并施,高原上那些王公定不敢在生事。”
陈景恪话锋一转道:“就算他们生事也无所谓,现在的高原可不是唐朝时期了。”
唐朝时期气候偏暖和,高原上的冻土融化,能种植更多的粮食,放养更多的牲畜。
人口也大量增加。
再加上又出了雄主和能臣,才有了强大的吐蕃。
随着小冰河期的临近,高原受到的影响更大,农业和畜牧业都遭受了重大打击。
再加上腐朽的统治阶级内乱,造成的政局动荡,最终导致吐蕃灭亡,高原再次陷入四分五裂。
一直到现在,高原依然处在分裂状态。
大明设立的三个卫所,就是三家比较大的王公势力。
在这三家之外,还有很多别的势力,一直想取而代之。
“如果他们真的敢反叛,都不用大明出兵,自有其他部落的人出手灭了他们。”
“然后拿着他们的头颅向大明邀功,以求能取代他们的位置。”
话说到这里,大的方针战略就已经确定。
剩下的事情,就交给具体的人去做了。
之后他们又在城楼上看起了热闹,毕竟今天是带徐妙锦出来玩的,不能扫了她的兴致。
一直到使节团返回城内,他们才意犹未尽的离开。
接着又在城内游玩起来。
经过一年的发展,洛阳城的人口已经达到四十万,正式超过了应天。
但丝毫没有应天城的拥挤感。
除了部分人口区域人口较为密集,大部分地方人还是显得有些冷清。
不过这也正常,毕竟百万人的规模,不是那么好填充的。
而且越往后人口增加的就越慢。
原因很简单,最开始为了快速填充人口,移民的标准很低。
只要身家清白,有一技之长就可以过来。
等人口达到一定数量,就会提高标准。
越到后面,想要在这里落户就越难。
陈景恪说道:“作为京师,必然是人口汇聚之地,常住人口有五六十万就差不多了。”
“要给流动人口留下足够的空间。”
徐妙锦说道:“四十多万的冗余,流动人口有那么多吗?”
朱雄英自信的道:“你等着瞧吧,最多二十年,洛阳的总人口就会突破百万。”
“到时候咱们就要发愁,如何才能装得下更多人口了。”
陈景恪颔首道:“百万人口是洛阳城的极限,不是大明首都的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