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39节

  “财富兼并无法逆转,只能遏制。”

  “大明以后必然会出现大批失地百姓,他们会聚集到各大城市谋生。”

  “这不是朝廷律法所能限制的住的。”

  “不让他们离开家乡去谋生,就是逼着他们造反。”

  “要么他们就只能卖身给士绅大户,从此脱离朝廷,成为大户的奴仆。”

  “而大户掌握了人口,就能反过来掣肘朝廷。”

  “但如果朝廷不限制流民,任由他们聚集而无所事事。”

  “正如陛下所担心的那样,必然会带来种种问题。”

  “作为国家的最高领袖,您必须要提前预见到这个问题,并及早布局解决。”

  说完,他长出一口气。

  说了这么多,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终于将话题绕回到了最初。

  朱元璋眉头紧皱,说道:“用工商业来承接失地百姓,此法真的可行吗?”

  陈景恪没有直接说行不行,而是说道:“以我的智慧,只能想到这种解决办法。”

  朱标却出声说道:“如果景恪计划里的帝国体系能搭建完成,工商业必然会大兴。”

  “承接一部分失地农民,并不是困难的事情。”

  朱元璋依然心存担忧:“作坊都是大商人兴建,百姓前去做工,岂不就受制于大商人。”

  “掌握了大量青壮的大商人,不就可以效仿前朝权贵豪族,要挟朝廷了吗?”

  原来你是在担心这个。

  陈景恪反而感觉轻松了不少,说道:

  “不一样,前朝百姓委身于权贵豪族的同时,相当于失去了‘民’的身份。”

  “也就是说,在国家的户籍系统里,没有了他这个人。”

  “他以及他的家人,都不再接受法律的保护。”

  “他们的生死荣辱,全看主人的心情。”

  “当朝廷律法不再保护他们的时候,他们也只能生生世世效忠自己的主人。”

  “而我大明百姓去作坊做工,是以雇工的身份加入的。”

  “不论他去哪一家作坊做工,都是大明的子民,享受大明律法的保护。”

  “能当正常的‘民’,又有几个人愿意去当奴呢?”

  朱元璋不禁点头,这话他非常认同。

  能当人,谁有愿意去当牲畜呢。

  陈景恪继续说道:“但前提是,朝廷必须要保护百姓的利益。”

  “当他们被雇主欺负的时候,朝廷能为他们伸张正义。”

  “如此一来,他们自然就会心向朝廷,而不会听雇主的。”

  “这就是我建议设立雇工保障制度的原因。”

  朱元璋顿时就懂了。

  正如当年天子与民齐心协力,共同对抗贵族、世家豪强一般。

  现在天子和民一起,对抗官僚士绅和大商人阶层。

  说的更直白一点,天子想要大权独揽,就必须要给民好处,以获得百姓支持。

  这个好处就体现在,保护民的利益。

  陈景恪继续说道:“想要限制大商人的办法非常多,别的不说,就一个税收就能将他们拿捏的死死的。”

  “税务稽查司可不是吃素的啊。”

  税务稽查司那可真的是臭名卓著啊。

  从成立那天开始就被天下人唾弃,每天都有无数奏疏弹劾它。

  也就是朱元璋意志坚定,又大权独揽,换个皇帝早就扛不住将它给撤了。

  但税务稽查司的战果也确实很大,为朝廷揪出了一大批偷税漏税之人。

  一大批地主、豪商被抄家,让国库白得了一笔意外之财。

  最大的作用还是震慑了地主和豪强阶层,让他们不敢再肆意偷税漏税。

  表面看大明的耕地没有增加,但实际征收上来的税额却增加了。

  以前大户会勾结地方官吏,将赋税转嫁给百姓。

  有了税务稽查司盯着,他们不敢再这么明目张胆,只能咬着牙自己交税。

  变相的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朱元璋再次叹道:“税务稽查司,原来你从那个时候,就已经算到今天了。”

  “罢了罢了,就按照你说的去做吧。”

  终于得到想要的结果,陈景恪大喜:“陛下英明。”

  朱元璋没有理他,对朱标说道:“标儿,你带人制定一套雇工保障法出来。”

  “再帮咱想想,如何在不影响国家稳定的情况下,放宽对百姓人身的限制。”

第259章 良善者难成大事

  成功说服朱元璋,陈景恪心中长长舒了口气,继而升起强烈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这不是他第一次说服朱元璋,但绝对是最困难最没把握的一次。

  这次的话题看似因雇工保障制度而起,实际上的内核是为百姓松绑。

  百姓一般不愿意离开家乡,一是朝廷律法的限制,二是离开了乡土就彻底没了依靠。

  一个很残酷的现实就是,在古代流民不算人。

  不到绝路,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

  现在朝廷在法律上给了‘流民’保护,就会变相的刺激一部分人流动起来。

  允许人口流动,这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以前他的改革看似激进,实则都能在历史上找到相似的事情做参考。

  黄河改道,朱元璋自己就能看到其中的好处。

  宝钞新政,是对宝钞制度的完善。

  摊丁入亩,看似很激进,实则并不算特别新鲜。

  要说激进,还要属汉文帝,直接就将农业税给废除了。

  虽然最后难逃人亡政息的命运,但也给世人打了个样。

  人头税虽然没有被正式废除过,但‘免除某地丁税’这样的善政,历朝历代发生过不知道多少次。

  况且摊丁入亩的好处,也是可以预见到的。

  其它的新政也大多如此。

  要么就是可以预见到好坏,要么就是能从前人那里借到一些经验。

  但商业联盟计划和放宽对百姓的限制,这没有什么先例可言,更和历史留下的经验背道而驰。

  商业向来是被打压的对象,重农抑商是施行了几千年的政策。

  限制百姓流动,既可以防止百姓聚集造反,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治安问题。

  很简单的道理,熟人社会,谁犯罪大家都心知肚明。

  如果是外来人犯罪,一打听有没有外来人就能锁定大致目标了。

  朱元璋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如此,长大后读书识字,学到的管理经验也全是这一类的。

  他的内心,已经被这种思想占据,很难改变。

  而朱元璋有多固执,了解过他历史的人都知道。

  想要说服他去做完全违背自己的认知事情,是非常困难的。

  而这对陈景恪来说又非常重要。

  工业化是历史的趋势,无可阻挡。

  大明固步自封,西方照样会继续做。

  不想重演挨打的局面,就要主动去追求。

  而想要工业化,就要发展工商业,要放开对人身的禁锢。

  为了说服朱元璋,他思考了许久才从历史的碎片信息里,梳理出两条线。

  他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功,但总是要试一试的。

  所幸,最终的结果也没有让他失望。

  不过他也清楚,能说服朱元璋的真正原因,还是自己过往的表现。

  还是那句话,朱元璋是个非常固执的人,很少有人能改变他的想法。

  封藩的弊端他很清楚,可还是一意孤行这么去做了。

  想要说服他,不在于你的话正确与否,而在于他愿不愿意听你的。

  以往的算无遗策,种种改革带来的正面效果,让朱元璋愿意相信他的话。

  与其说是游说成功,不如说是朱元璋对他信重的体现。

  接下来,陈景恪就和朱标、朱雄英一起,讨论如何给百姓松绑,又如何制定雇工保障法。

  彻底放开限制,允许百姓自由流动,这是不现实的。

  这么做会造成极其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所以必须是有条件的松绑。

  最终还是只能在路引上做文章。

  各地放宽路引的发放,但需要百姓说明离乡的原因,以及目的地是哪里。

  百姓到达目的地之后,就要去当地衙门办理暂住证明。

  虽然还是有些繁琐,但比起以前已经是阶段性的进步了。

  按照以前的经验,他们敲定大致框架,细节交给下面的人完善。

  但今天陈景恪却一反常态,对流动人员管理提出了种种细节上的建议。

首节上一节339/6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