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范围囊括了全球一半的人口,全球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
而且它的西侧就是中南半岛。
所以,对大明来说,崖州的重要性有多大可想而知。
将这里打造好,也是经略南洋的重要一环。
当然,并不是说小琉球不重要,只是相对来说打造崖州性价比更高。
接下来就是小琉球和吕宋……现在叫楚国。
再然后就是渤泥、爪哇等国,形成岛链,彻底将南洋变成大明的后花园。
前世这些岛链是美帝用来封锁中国的,这一世岛链是用来守护中国的。
陈景恪初步计划,用五年将崖州和淡马锡打造好。
再用五年将小琉球和楚国弄好,二十年完成岛链计划。
这个计划他个人认为没有什么问题。
然后问题来了。
经略南洋,占领并不难,难的是后续的治理和发展。
大明不可能再走土地农耕这条老路,否则占据南洋也没有任何意义。
当然了,土地和农业是一切的根本,这一点不会变。
可不能只依靠土地和农耕。
在南洋,大明必须要走一条新路。
这条新路子具体该如何走,陈景恪也不知道,只能用自己浅薄的见识去尝试。
南洋面积太大,岛屿太零碎,需要一根绳子将其联系起来。
如此才能形成一个整体。
大明抓住这根绳子,就能真正实现对南洋的控制。
什么东西可以充当这根绳子?
靠土地和农业吗?别闹笑话了。
陈景恪能想到的,就只有工商业。
能不能建立一套稳定健康的商业秩序,决定着经略南洋的成败。
这条路是否正确,他也不知道。
但现在除了硬着头皮往前走,别无他法。
可问题又来了,计划的再好,也要有合适的人去执行。
他看了一圈,无奈的发现无人可用。
指望这个年代的人明白这个道理,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实在太难了。
每到这个时候,他就更迫切的想要迁都,然后把书院给建立起来。
但就算是将学院建立起来,想要培养出符合要求的人才,也需要很长时间。
远水解不了近渴,眼下该怎么办?
暂时凑合着?倒也不是不行。
可他不甘心,这么好的一张白纸,正是好作画的时候。
一旦染上杂色,再想纠正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而且如何治理南洋,往小了说事关大明海洋方向的长治久安。
往大了说,决定着大明未来政策的走向。
因为这里就是样板,在这里施行的所有政策,会在别处被广泛应用。
陈景恪自然想把这个样板弄好。
但还是那句话,没人可用,纵使他有再多想法都没用。
许柴佬的出现,给了他意外的惊喜。
没想到民间竟然还有这样的大才。
稍加培养,就是个不错的新政执行者。
历史真的埋没了太多的人才,他不禁感慨。
事实上,是他对历史的了解太少。
许柴佬可不是被历史埋没的人才,人家可是在正史上留名的人。
原本的世界,他顺利发育成吕宋巨富,成为南洋明人领袖。
永乐三年,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到达吕宋,册封其为吕宋总督,统揽该区域军、政、财、文大权。
任职直到永乐二十二年,达20年之久,其能力可见一斑。
可惜,郑和下西洋只是为了钱和宣扬国威,没有真正开拓南洋的打算。
许柴佬也并未能做出更大的成就。
但有句话叫,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他有那个能力,又处在那个位置,大明提前二十年经略南洋,他依然参与了进来。
并且获得了一个比较好的开端。
既然已经有了适合的人选,陈景恪就决定,直接在南洋推行新政。
将自己的计划一一写了下来,准备明天给朱元璋瞅瞅。
奏疏写到一半,福清端着一个托盘走了进来,嗔道:
“一天天就知道忙政务,饭都不吃了。”
陈景恪抬头笑道:“一个难题意外得到解决,这不是高兴吗。”
福清将一碗莲子羹、两个包子和一碟咸菜放在桌子上:
“吃过饭再写吧。”
陈景恪心中倍感温馨,笑道:“感谢福清公主,小的真是八辈子修来的福分,娶到你这么贤惠的媳妇。”
“哈哈……”福清失笑出声,轻轻推了他一下:
“你这张嘴啊,就会哄女人开心。”
夫妻俩卿卿我我了一会儿,等他吃完饭,福清才问道:
“那两个人的能力,真的有你说的强吗?”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能力倒还在其次,主要是有胆略,想法也比较符合我的要求。”
“我对南洋的一些计划,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去施行。”
“今天见到那个许柴佬,竟然发现他在很多想法上,与我不谋而合。”
“虽然考虑的没有我全面,但稍加培养,还是可以用一用的。”
“那真是太好了。”福清也为他感到开心,然后若有所思的道:
“那个许柴佬好像被家族除名,妻儿都随他入京,现在还居无定所。”
“咱家在西街有一所小院,暂借给他安身吧。”
这就是替他拉拢人了,陈景恪心下很是感动:
“你看着去做就好……对了,海盗写好了吗?”
福清点点头,说道:“已经定稿,我再修改一遍就拿给你看。”
陈景恪笑道:“时间正好,借着开海的东风,定然能传扬天下。”
福清理所应当的道:“这是自然,你的创意我的文笔,肯定能传扬天下。”
陈景恪哑然失笑,这媳妇越来越不谦虚了。
夫妻俩又聊了一会儿,福清就起身说道:
“好了,你先忙吧,我回去等你。”
目送她离开,陈景恪才提笔将奏疏剩下的部分写完。
第二天进入皇宫,见到朱元璋先提前打招呼,等会儿有关于南洋的事情要汇报。
这就是预约时间了,免得老朱去忙别的。
朱元璋也知道这个意思,特意吩咐人将早朝结束的时间空出来。
朱雄英则很好奇,一直追问:“还有什么事情瞒着我,老实交代。”
陈景恪只是告诉他,早朝结束一块儿去听不就完了,现在追问等会儿还要多讲一遍,浪费口水。
朱雄英气的差点打人,不过也确实没有在追问。
今天的朝堂比较平静,没说什么特别新鲜的事情,按照流程走完大家退朝各自去忙自己的。
朱元璋、朱雄英和陈景恪三人,则一起回到乾清宫。
大家各自坐好,朱元璋问道:“说吧,你又有什么新想法了?”
陈景恪将奏疏呈上,也没有隐瞒,直接说道:
“倒也不是什么新想法,早就想好的事情,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去执行。”
“昨天发现一个不错的人才,能理解我的想法,所以就写出来准备游说陛下。”
朱元璋本来都把奏疏打开了,一听这话,又给卷在一起往旁边一丢,没好气的道:
“那你就用嘴皮子给咱讲吧,咱懒得看了,费眼睛。”
陈景恪:“……”
朱雄英幸灾乐祸的道:“哈哈……你活该……”
但随即他就打圆场道:“你说的人才,不会是昨天下午见的那两个人吧?”
陈景恪心道,好兄弟,没白教你那么多。
“主要是许柴佬,此人虽生在商贾之家,却没有沾染商贾的缺点。”
“他比一般人了解商业,知道如何发展商业,也知道如何限制。”
“稍加培养就是个很少见的新型人才。”
朱元璋不屑的道:“什么新型人才,你直接说懂商贾之道的人不就行了。”
“我就不信咱大明七千余万百姓,找不到合适的人才。”
大明原本在册人口六千万,去年人口普查,查出了很多黑户。
再加上蛮夷入籍,总人口增加了一千四百多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