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95节

  “等学有所成,也可振兴常家门楣。”

  蓝玉颔首道:“太孙所言甚是……常茂无子,其弟常升之子常继祖就是常家嫡长子。”

  “按照礼法,当有他来继承常家爵位……”

  “现在他年龄还小,再过两年我就将他带在身边,亲自调教。”

  朱雄英说道:“继祖在大本堂读书,性情虽有些顽劣,但还算是可以造就。”

  “不过他确实不是读书的料,不妨现在就给他安排一位老师,让他学习兵法武艺。”

  蓝玉说道:“也好,这几天我就给他找一个老师,让他学习兵法。”

  此事就此解决,陈景恪心中也松了口气。

  最开始出征将领名单上,是有常茂的名字的。

  带着他过去,就是为了镀金。

  陈景恪不反对镀金,但辽东之战太关键了,容不得半点差池。

  这种重要的战争,实在不适合镀金。

  如果常茂是那种能力不足,但性格没有重大缺陷的人,也不是不能带着。

  可他就不是个消停的人。

  本事没多大,性情非常傲慢,总想整点大活证明自己。

  说白了,就是又菜又爱玩。

  这种人让他去辽东,那简直就是拿三十万健儿的性命开玩笑。

  所以,陈景恪就劝阻朱元璋,不要让他随军。

  至于会不会因此得罪常茂,他根本就不在意。

  从朱元璋到朱标,再到朱雄英,对常茂都非常不待见。

  如果他不是常遇春的儿子,早死一百次了。

  只不过正因为他是常遇春的儿子,朱标和朱雄英都不好说什么,否则就会落下一个刻薄之名。

  陈景恪主动将这个锅背在自己身上,老朱自然是很高兴,顺水推舟就同意了。

  只是,他可以不在乎常茂,却不能不考虑蓝玉的感受。

  现在能取得蓝玉的认同和谅解,就彻底没了后顾之忧。

  时间很快就进入了正月,过完上元节,北伐大军正式开拔。

  

  而就在天下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辽东的时候,一直五万人的大军公然出现在广西边境。

  而且还是有晋王朱亲自坐镇。

  对外的理由是,防止有部落趁大明北伐辽东时期,出兵作乱。

  但所有人都知道,大明防备的就是安南。

  此时安南属于陈朝统治时期,陈朝国主也没有多想。

  大明出兵三十万北伐,不太可能还有余力对他们动手。

  况且去年大明问他们购买了大批粮食,显然国内粮草也不支持两线作战。

  因此,他非但没有担心,反而认为这是自己扩张的好机会。

  趁着明朝无力南顾,将占城、牛吼、哀牢等势力全部征服。

  殊不知,就在他厉兵秣马的时候,大明已经对他们露出了獠牙。

  朱是个有经验的猎人,并没有急于出兵。

  而是在等安南陈朝对其他势力动手。

  那些势力必然会向宗主国大明求助,到时他顺势出兵。

  既能占据大义名分,又可以获得占城等国的支持。

  有了当地土著的支持,大明的军事行动就会更加顺利。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计划,能否顺利谁也不知道。

  

  送走北伐大军,陈景恪本以为自己能闲下来,哪知道反而更加忙碌。

  开海的事情要做准备,税务改革也进入倒计时,废除匠籍设立博物院……

  每一件事情,都需要他参与进来。

  尤其是税务改革,这件事情牵扯国本,容不得半点闪失。

  他每天都要抽出大量时间,和朱标等人一起讨论新税法的条款,尽量减少漏洞。

  别忘了他还有个医生的身份,时不时的还要帮人看病。

  这天,他照例去给马皇后检查身体。

  来到坤宁宫,恰好听到马皇后再给徐妙锦上课:

  “秦宣太后,是历史上第一位太后……后来他的兄弟全部被杀……”

  “这就是外戚干政的后果……”

  “历史一次次告诉我们,外戚干政往往不得善终……”

  “若真为了娘家人好,就更要限制他们的权力,防止他们干政……”

  徐妙锦年龄还小,对很多事情尚且缺乏分辨能力,只能被动的接受灌输。

  不过她也有自己的疑惑:

  “娘娘,为何宣太后是第一位太后呢?以前的太后都哪里去了呢?”

  马皇后一时间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三代两千多年历史,出了那么多王。

  为何就没有出太后呢?这明显不正常啊。

  陈景恪看出了她的尴尬,适时出声道:

  “准确的说,宣太后并不是第一个太后,而是第一个执政的太后。”

  徐妙锦好奇的问道:“为什么她是第一个执政的太后呢?”

  马皇后也饶有兴趣的看了过来,这个问题确实很刁钻。

  她想听听陈景恪的回答,或许对大明就有帮助呢。

234.第233章 谁能比陛下更疼媳妇

  234.

  对马皇后的行为,陈景恪很是不以为然。

  小姑娘才几岁,就这么着急教她不要外戚干政,她能听得懂吗?

  而且万一给她教出心理阴影来了,反倒是不好。

  看来私下有必要和她好好交流一下。

  不过眼下还是先将这个问题回答了再说。

  “华夏数千年历史,太后出过不知道多少。”

  “只是以前的太后,就仅仅只是太后,无法干涉朝政。”

  “秦宣太后是第一个执掌朝政的太后,开创了先河。”

  “为后世的太后们打了个样……从她之后,太后干政之事屡见不鲜。”

  “而且后来者干政的手段,也基本都是在模仿她。”

  “所以,她对华夏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马皇后仔细想想,确实如此。

  夏商周两千年历史,不可能没有出过太后。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宣太后会成为第一个干政的太后,之前就从未有过类似的事情发生呢。”

  徐妙锦也盯着他,等待着答案。

  小孩子缺乏主见,最容易受到身边人的影响。

  不论是父兄,还是皇帝皇后,乃至太孙,都对陈景恪赞不绝口。

  关键是,陈景恪确实非常有才华,对得起所有的赞誉。

  在她心里陈景恪就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值得敬重。

  她还经常听朱雄英提起,陈景恪讲课特别厉害,每次都能发前所未有之言。

  所以,她心中还是有些小雀跃的。

  莫非这就开始讲课了吗?

  陈景恪组织了一下语言,才说道:

  “想要了解这个问题,就先要知道,太后凭借什么来实现对朝政干涉的。”

  徐妙锦理所当然的道:“因为她是太后呀。”

  陈景恪摇摇头:“不不不,虽然太后的身份必不可少,但这并不是她能干政的凭仗。”

  马皇后见她一脸茫然,就说道:

  “靠的是人心,若没有人心支持,皇帝都能成为傀儡,更何况是太后。”

  徐妙锦恍然大悟,说道:“我懂了,所以太后才会提拔娘家人,用外戚来实现干政,对吗?”

  马皇后摸了摸她的小脑袋,夸赞道:“咱们妙锦真聪明,就是如此。”

  “太后一介女流,想要掌权比男人更难,能依靠的就是娘家人。”

  “殊不知,这么做就是在害娘家人。”

  “历史上真正聪明的皇后和太后,都会主动约束娘家人。”

  “不是她们薄情寡义,而是为了保护娘家人。”

  这话可谓是她的心声了。

  她虽然没有直系亲属了,但马家还是有很多亲族在的。

  大明建立,按照规矩来说,给家族的人授官封侯是很正常的。

  老朱多心疼媳妇啊,就提议从马家选几个优秀的子弟封官。

首节上一节295/6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