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65节

  而朱则在城门口迎接。

  如果是朱元璋来,他肯定出城三十里亲迎。

  如果是朱标来,至少也要出城十里。

  朱雄英过来,他作为长辈出城迎接是符合礼节的。

  叔侄相见,自然非常的开心,其他人都成了配角。

  寒暄了几句,众人就进入城内,去往朱的临时住所。

  到达南昌城中,发现大街上闲逛的人非常少,碰到的人基本都是步履匆匆。

  尤其是看到他们的队伍,更是慌忙躲开如避蛇蝎。

  朱雄英正想问原因,却从朱脸上轻蔑的表情找到了答案。

  恐怕此时自己三叔的名声,在江西等地已经能止小儿夜啼了吧。

  陈景恪也猜到了原因。

  朱带着锦衣卫,协同军队在福建、江西、湖广三地,杀的血流成河。

  百姓们自然惧怕。

  只希望能解决当地的宗族,不让这一番血白流。

  到达朱的住处,朱雄英和山西布政使等人简单聊了几句,就借口旅途劳累,让他们离开了。

  并且表示什么迎接晚宴之类的,也一概不用准备。

  众人自然知道叔侄有话要谈,很识趣的离开了。

  屋内只剩下叔侄两个,一番交谈之后,朱雄英才明白具体发生了什么。

  江南有太多从两晋唐宋时期,就迁徙来的宗族,千年传承让他们内部尤为的团结。

  很多宗族藏匿着大量人口,背地里甚至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宗法比国法还要大,完全就是一个独立的小王国。

  朝廷清查人口,这些大宗族眼见贿赂不成,就意图凭借坞堡反抗。

  朱是什么性子,正找不到借口杀人呢。

  当下直接调集军队攻打,可谓是死伤无数。

  如果不是去年朝廷调整了江南的赋税,如果不是在这里安插了许多军户村落。

  三地早就被激起民变了。

  被打击的不只是宗族,还有地方士绅以及官僚,相当于是对三省来了个大洗牌。

  朱自己统计的人数,大半年时间杀了四万余人。

  计划在下半年迁走二十五万人。

  这些人全都是各大宗族的人口,至于普通百姓,他没有动。

  这也是没有发生民变的另一个原因。

  讨厌宗族的可不只是朝廷,还包括普通百姓,他们可没少被宗族欺凌。

  现在眼见朝廷对这些人动手,自然是拍手称快。

  甚至有很多百姓主动去找锦衣卫告状,说自家以前如何被欺凌的。

  朱雄英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百姓找锦衣卫告状?”

  朱说道:“宗族势力上瞒君下欺民,这么多年来,被他们欺凌的人不知道有多少。”

  “现在朝廷要收拾他们,之前被欺压的人自然会站出来报仇,宗族势力可以说是墙倒众人推。”

  “百姓虽然很怕锦衣卫,但更想报仇。”

  “下一步我准备去两广,那里的宗族势力也非常强。”

  “这一次,我要彻底解决三省宗族问题,让朝廷的政令能直达乡里。”

  朱雄英很是感动,说道:“就是苦了三叔,要替朝廷背负骂名。”

  朱笑道:“哈哈……说这见外的话做什么,这天下是咱们朱家的,我做什么都是应该的。”

  叔侄俩聊了许久,对很多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

  隔天,朱雄英就决定微服私访,好好看看这里的情况。

  朱并未反对,只是让他小心。

  陈景恪和徐允恭自然要紧随左右。

  悄悄离开住处,去了几个人多的地方。

  只是大街上的人一听他们是外地口音,马上就变得警惕起来。

  本来聊的很热闹的人群,也一哄而散。

  不用问,肯定是锦衣卫闹的,怕被抓起来。

  转了半天,众人打听到的消息也很有限,只能打道回府。

  刚走到门口,就见有两个操持奇特口音,穿着奇怪服饰的人,在和门卫说着什么。

  但门卫们明显很不耐烦,连踢带打的想将他们驱赶走。

  只是两人很执着,被打了也不走,不停的说着什么。

  直到门卫们抽出兵器,他们才吓的狼狈而逃。

  但依然没有离开,而是远远的看着。

  朱雄英指了指那两个人:“问问他们是什么人,做什么的。”

  一名护卫马上过去,一番交流之后回来说道:

  “禀太孙,他们是土民,其中一人自称乃土蛮一部落的首领,名为巴优。”

  朱雄英有些疑惑,问道:“土蛮首领?他们来这里做什么?”

  那护卫回道:“说是求见晋王,欲奉上部族名册祈求入籍。”

  朱雄英更加疑惑:“入籍?蛮夷主动要求入籍是好事,为何会如此?”

  护卫哪知道这个,只是低着头并不回答。

  陈景恪却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道:“真相如何,将他们喊过来一问便知。”

  朱雄英立即就让人,将那两人喊过来。

  那两人自然也看得出他们不是一般人,小心翼翼的靠过来,在十米开外就被拦住。

  那名年长一些,大约四十多岁的人行礼道:

  “巴优见过贵人,不知贵人有何吩咐?”

  朱雄英问道:“你们是什么人,为何在这里?”

  巴优再次将自己的来历和打算介绍了一遍,并且还拿出了当地衙门出具的证明。

  确实是一个土蛮小部落的首领。

  确定了身份,朱雄英才开始询问,为何要用这种办法入籍:

  “莫非在当地不能入籍吗?”

  巴优叹道:“哪有那般容易……”

  随着他的介绍,众人终于知道了原因,地方衙门还真不敢给他们入籍。

  这事儿说起来很复杂。

  土蛮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每个部落的利益诉求都不一样。

  大部落自然想要特权,尤其是部落首领往往不愿意放弃权力,时常和衙门对抗。

  中小部落就没那么多野心了,只想着好好过日子。

  现在已经是大明的天下,能入籍大明自然是最好的,否则一辈子都是土蛮。

  离开部落去做生意,都要经过一道道盘查,说不定就被打死了。

  然而对于朝廷来说,很难做到一一分辨。

  往往采取最简单粗暴的做法,将所有土蛮视为一体。

  土蛮的某某部落刚刚才造反,你们还想入籍大明?想什么呢?

  不把你们剿灭,就是对你们的恩赐了。

  “以前我们也不敢奢求入籍……但这本书上写的,我们和汉人一样都是华夏后人。”

  说着,巴优小心翼翼的,从怀里掏出一本书。

  护卫将此书传过来,正是《华夏简史》。

  看到这本书,陈景恪心中不禁多了几分异样的感觉。

  如果他说的是真的,那自己提议编写此书,就没有白费啊。

  朱雄英也非常意外,看向巴优的目光,也和善了几分:

  “继续说,后面如何了。”

  巴优眼巴巴的看着那本书,并不回答。

  朱雄英哑然失笑,将书还给他。

  巴优连忙将书收起,才回道:

  “我就想着,此书乃陛下颁发天下,定然不会有假。”

  “我们也是大明子民,也应该入籍才是。”

  “于是就拿着此书找到衙门,结果没有一人敢于办理……”

  “还有些人嘲笑我,说汉就是汉,蛮就是蛮,别痴心妄想了。”

  “但我不信,陛下乃天子,岂会欺骗我们小民百姓,就不停的找人……”

  “后来还是一个相熟的官吏不忍心,就告诉我,此事朝廷不发话没人敢给我们办理。”

  “还指引我来找晋王,说他乃陛下亲子,负责清查人口。”

  “只要他开口,定然能入籍的……于是我就来到了这里……”

  “谁知在这里守了许多天,都未能见到晋王……”

  朱雄英点点头,却并未说什么,而是将目光看向陈景恪:

  “你觉得该如何做才好?”

  陈景恪说道:“先将他们带回去,再派人查清身份,然后等晋王回来再做定夺。”

  朱雄英说道:“好……你们两个先随我回去,过几日自会给你们一个答复。”

首节上一节265/9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