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63节

  朱雄英惊讶的道:“竟然如此吗,元朝竟然都不做调查就出兵的吗?”

  陈景恪叹道:“不是他们不做调查,而是根本就不知道,季风对海洋的影响有多大。”

  陆地上冬天和夏天刮的风也不一样,但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方,影响其实都不大。

  海上可就不一样了,不同的季节可能就是生与死的区别。

  “都说百年才能建成海军强国,原因就在这里。”

  “哪些航道是安全的,哪些航道不安全,都需要一点一点去探索。”

  “还有季风,同一个地方,不同的季节风向、洋流等等都是不一样的。”

  “需要一点一点去了解去记录,寻找最合适出海的季节。”

  “还有海上补给站,就相当于是沙漠中的绿洲。”

  “没有这些补给站,再强的海军都走不远。”

  “而这些,都需要大量时间来准备和建设。”

  “就好比这次打日本,我们要将高丽作为跳板。”

  “仅仅如此还不够,还要把对马岛打下来,将此地作为前进基地。”

  “同时还要考虑季风的影响,选风势较弱的时间出兵。”

  “如果战事不能及时结束,就要小心飓风影响,轻易不要出海。”

  朱雄英不禁咋舌不已:“真是复杂啊。”

  陈景恪说道:“就因为复杂,所以历朝历代都不太重视大海。”

  “就算开疆拓土,也会下意识的往西域走,而不是从海洋出发。”

  “大明要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就不能只重视陆权,海权也不能忽略。”

  “如果我们不重视,总有一天别人会开着战舰,将大炮架在我们的家门口。”

  朱雄英霸气的道:“放心,你说的事情永远都不会在大明出现。”

  “只有我们的大炮,架在别人的家门口。”

  陈景恪笑道:“我相信。”

  他自然相信,他所做的一切,不就是为了不让那种情况,在这一世出现吗。

  如果做不到,那他不是白穿越了。

  之后朱元璋将徐达叫来,一起商议如何经略日本。

  对此徐达一点都不奇怪,自从知道分封诸王的计划,他就明白早晚会有这么一天。

  高丽只是第一步,不过他没想到的是,朝廷竟然这么快就确定第二步了。

  “日本可不好打,其国内有一千万人口,且和我们远隔大海。”

  朱元璋笑道:“天德莫非怕了?”

  徐达正色道:“不是怕,未虑胜先虑败,我们必须将所有困难都考虑到,然后一一解决。”

  “等事到临头再去想办法,就会增加不确定性。”

  朱元璋满意的道:“这就是我找来的原因,情报就在这里,好好研究一下该怎么打。”

  然后他又指了指陈景恪说道:“他懂一点海上的知识,可以让他参与进来,英儿也跟过去涨涨见识。”

  徐达的动作很快,没几天就组建了一个参谋部,专门研究日本。

  经过研究之后,众人制定了第一步计划,出海。

  派遣海军远航,锻炼海上作战能力。

  “最远到达对马岛,最好想办法占领这里,初步在这上面建立据点和补给站。”

  “日本官方不出面也就罢了,如果他们出面讨要说法,正好借此机会和他们搭上线。”

  “借口很好找,打击倭寇。”

215.第214章 太孙出巡

  215.

  对于如何经略日本,陈景恪只能提供大方向上的参考意见。

  比如找机会,获得佐渡岛的所有权,哪怕只是临时所有权也可以。

  到时候大明就可以在上面驻扎水师,就近经略日本。

  还能从日本购买奴隶,去岛上开采金矿。

  这个策略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海军建设就是无底洞,必须要有收益才行。

  否则光靠大明国库填窟窿,发展规模受限不说,还容易遭受白眼。

  更何况经略日本不是三两天的事情,是一个长期过程。

  更需要给国内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才能维持下去。

  至于他为何会知道佐渡岛上有金矿,众人没有问。

  都以为是朝廷派人打探到的。

  当然,陈景恪也只敢提大方向上的建议,具体该如何执行,是一点都不敢插嘴的。

  国之大事,在戎在祀。

  不懂最好别装懂,否则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他越是如此,诸将反而越认可他。

  一个懂战争是怎么回事儿,又不胡乱插手的人,正是他们需要的。

  关键这个人还是个战争狂,看起来比他们这些将领还要好战。

  将来必定是鹰派的掌门人,军方实在没理由不喜欢他。

  当然,对朱雄英他也很满意。

  至少从现在的表现来看,这位绝对不是那种墨守成规之君,未来少不了各种战争。

  战术方面陈景恪能做的不多,不代表别的方面他不能做点什么。

  前世他看过早期大航海的相关介绍,可以说各种问题频发。

  用无数人的死亡,总结出了很多有用的经验。

  比如坏血病,这个前面已经说过了。

  比如淡水的储存,比如食物储存问题。

  早期大航海属于探索阶段,没有补给站提供补给。

  在不确定能不能获得补给的情况下,出发时携带的物资很重要。

  船上的每一分空间都很宝贵,不可能储备太多燃料。

  所以食物最好是那种,不需要加热就能直接食用的。

  饮用水也是一样,不可能顿顿喝热水。

  大多数情况下,喝的都是发霉变绿的水。

  口感差就不说了,还很容易引起疾病。

  很多人就死于变质水引起的痢疾。

  中国古代航海,其实并未深入远海,大多都是在近海航行。

  可以随时上岸获得补给,很少遇到这种问题。

  当然了,中国人还掌握着一项重要的技术,发豆芽。

  出门携带黄豆,保存非常方便。

  可以随时发豆芽吃,所以没有遭遇坏血病。

  但现在大明要进入远海,有些问题还是要解决的。

  辨别方向之类的,牵星术已经很成熟,不需要他操心。

  嗯……想操心也操不了,因为他也不知道这玩意儿怎么弄的。

  不过他还是将很多经验写了下来,并且给出了解决办法。

  比如食物和水的保存,可以用罐头的制作方法保存。

  罐头的原理很简单,大部分导致食物变质的菌种,八十多度的高温就足以杀死。

  知道了这个原理,制作罐头就非常简单了。

  前世他有个女朋友,就经常用这种方法自己制作水果罐头。

  煮熟装进玻璃瓶里,趁热封口,一般保存几个月是没有问题的。

  同样的原理,用来保存淡水也是有效的。

  大坛子大罐子,用来装罐头装水效果再好不过了。

  坛坛罐罐的在陆地上运输容易碎,但在海上就没有这方面的顾虑了。

  林林总总,陈景恪写出了一本五万多字的要略。

  徐达立即下令水师各部学习。

  计划制定好之后,早就摩拳擦掌的水师立即行动。

  渤海水师出动了一支三千人的舰队,横跨渤海黄海,去往对马岛。

  舟山水师也出动了一支三千人的舰队,目标黄海对面的对马岛。

  这次的目的,就是占领这座岛屿,在上面建立一个前进基地。

  泉州水师也没有闲着,他们的任务是下南洋,摸清当地的情况。

  尤其是各大岛屿,要全部记录下来。

  接下来一段时间,大明水师各部,都要轮番出海,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形成战斗力。

  现在大明水师力量还是太弱小,渤海舰队、舟山舰队和泉州水师,加起来才不到四万人。

  朱元璋下令,扩军。

  水师规模暂定为十万常备军。

  如果不是怕一次扩军太多,反而导致战斗力下降,这次会扩编更多人。

  即便如此,也准备了十万预备役。

首节上一节263/629下一节尾节目录